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探討
時間:2022-03-06 03:05:44
導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中心任務。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既能妥善解決農產品供大于求的現狀,又能解決農民收入增長較慢的這類問題,同時也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必經之路。加大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的力度,是新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內蒙古涼城是一個農業大縣,每年可為國家提供2.4億斤以上商品糧,是全區33個產糧大縣之一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種植業是涼城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涼城縣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已遠遠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必須依據當地自然資源、社會環境及市場需求等及時調整。通過科學的調整和優化,實現涼城農業資源較為合理的持續利用,將效益發揮到最大水平,對加速涼城縣農業產業的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縣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1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1.1指導思想
以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以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建設優勢農產品基地為基礎,以培育專業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為突破口,強化政策和科技支撐,努力推進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管理信息化、服務社會化的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農業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化,全面提升農業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1.2總體思路
以建立大型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為目標,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為核心,不斷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確保農民增收與農業增效保持同步。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前提下,增加設施農業和訂單農業的百分比,加強農業避災、抗災能力;持續發展優勢產業,繼續推進特色觀光農業的發展。在實施品牌戰略方面,將“岱海鯉魚”、“苜花香瓜”、“田也雜糧”、“岱海秋紅”、“寧朔老豆腐”、“廠貢梁小米”等特色產業品牌做得更大更強的同時,還要加快地理標志認證的推進,促進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效益增加和檔次的提升。
2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
2.1總體目標
大力推進以玉米、馬鈴薯、雜糧雜豆、特色經濟作物為主的高效特色農業,穩步推進以奶(肉)牛、肉羊、生豬和蛋雞為重點的高效畜牧業。以資源優勢為依托,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強化政策引導、項目帶動和行業整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改善,從而切實提高農民收入。
2.2具體目標
將涉農資金進行整合,把沿北山、呼陽公路、梅岱路的三條經濟帶重點打造,實現建設自治區中南部最大的種苗生產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和高端奶源生產加工基地的目標。一是北山沿線的生態經濟帶。加大在這片區域發展生態林、經濟林和苗木基地的力度,多措并舉吸引楓樺集團、右玉、鄂爾多斯等地的投資商建設苗木基地、進行生態綠化,力爭經過2~3年發展,使全縣育苗面積增加到10萬畝,打造涼城縣成為自治區中南部最大的種苗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借助上馬奶粉廠的契機,增加奶山羊的養殖規模,并建成規模2萬只的肉羊養殖場和1萬畝苜蓿種植和加工基地。二是呼陽公路沿線經濟帶。這條經濟帶發展的重點在于引進龍頭企業,要以設施農業和特色觀光農業為主,大力發展冷涼蔬菜、甜玉米、中草藥、花卉、設施草莓、大櫻桃、西瓜等,打造涼城縣成為自治區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三是梅岱路沿線經濟帶。本區域重點是要發展養殖業和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同時加強以苜花為中心的設施農業區域的拓展。在本區域,依托海高牧業的萬頭奶牛場和萬頭育肥牛場以及蒙榮牧業,新建、改擴建標準化奶牛園區,肉牛養殖園區,肉羊、生豬、蛋雞標準化養殖場,積極引進大型乳品企業來涼城縣建設生產線,把涼城建設成內蒙古中南部最大的高端奶源生產加工基地。
3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
3.1生態和諧原則
調整農業結構時,要把調結構與生態環境的發展結合起來,既要發展農業經濟,又要注重保護環境。最終實現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效果。
3.2市場導向原則
按市場需求調整結構,不僅要把握短期市場變化趨勢,還要將目光放遠,正確評估大范圍內的中長期農業生產形勢,依據國內甚至國際市場的需求和供給,進行科學分析和預測,從而確定新的主導產業選擇適合的龍頭企業。要通過逐步的結構調整,要形成鄉有主導產業、村有經濟強項、戶有致富項目的產業格局,不斷促進農民增收。
3.3整體協調原則
涼城縣土地資源、礦物資源、光熱資源豐富,經濟類型齊全,具有發展大農業的優越條件,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全縣各鄉鎮在資源種類、經濟收入、農民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要依據整體自然資源優勢,全面發展各項產業,并要特別注意大農業中農、林、牧、漁各項產業之間以及產前、產中、產后的整體產業鏈之間的相互銜接、密切配合和協調發展,實現協調有序發展。
3.4比較利益原則
在新形勢下,要想讓各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就要注重建立分工和協作關系,使資源優勢與市場結構相結合,轉化為經濟和產業優勢,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利用比較利益理論指導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3.5注重品牌原則
3.5.1注重包裝,打響品牌
忽略包裝和品牌,是很多農副產品滯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強宣傳,使企業和農民樹立品牌意識、產品質量意識,把握時機,打響自己的品牌,是當下應該思考的問題。
3.5.2實行品牌化戰略
當顧客對某一品牌產生“依賴感”之后,就會形成一種特定的偏好,因此,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圍繞當地名優特色產品進行。如果沒有確切的品牌,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會比較盲目,圍繞名優特產品調整,起點高,產品品質好,產生的附加值相對較高,有利于迅速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第一,建立品質優、產量高、效益突出的種植業。第二,建立現代化養殖業和新型園藝業。第三,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經濟區域。
3.5.3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堅持將科技創新置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首位。目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國際市場上科技含量極高的農產品帶來的挑戰,這些都是由于農產品的品質較低所致。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緩慢,很大程度是因為缺乏優品質、高檔次、多種類的產品。所以,要特別重視產品的品牌與包裝,使農產品的商品性進一步提高,逐步擴大國際市場上產品的占比。同時要及時利用高新制造技術和生產工藝,確保生產高效便捷、易于制造,能夠以較低的價格進行出售,使其銷量增加。企業和政府農業技術相關部門向生產基地和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這樣能使農民的素質能力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有極大地提高,確保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實質性的轉變。要加大科技體制的創新力度,加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項技術,積極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增加科研經費,加強科技研發力量。要將國內外的高端技術、加工工藝引入我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基地,不斷加快農業技術改造,探索建立企業、農業園區和國內大學、科研機構的相互協作機制,將前沿的技術和高端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加大新品種的開發力度與名牌產品的打造力度,使產品的科技含量得到進一步提升。要將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加以重視,不斷提高已經開發出產品的科技水平,使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逐步加快。要加大自主品牌的培育,重視產品的宣傳效應,將名牌進行大范圍推廣,擴大生產規模并且提高產品的整體檔次,使農產品的市場份額穩步擴大。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發展。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使訂單農業和設施農業的份額逐步增加,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努力發揮品牌優勢,將土地確權工作抓好抓實,保證各項惠農政策和項目落到實處。緊緊圍繞玉米、馬鈴薯、雜糧雜豆、設施蔬菜、特色種植五大產業,重點建設一大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業產業示范區;建設環岱海特色農業帶,打造六蘇木鎮、麥胡圖鎮和岱海旅游區辦事處三大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加大種植營銷協會和合作社的組建力度,形成產供銷協同發展的產業鏈;使雜糧雜豆的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切實發揮“田也”世紀糧行的品牌優勢,推動特色產業生加工等重點項目,將雜糧雜豆的銷售市場進行擴展。加大新品種的引進力度,將發展設施農業,特別是發展岱海秋紅蘋果、玫瑰、草莓、吊瓜等特色種植作為發展的重點,切實將耕地和農產品的“三品一標”進行認證,提升本土特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緊緊圍繞肉牛、奶牛、肉羊、生豬、雞蛋五大養殖產業,加速提升畜牧業的規?;l展水平,推進畜牧產業化升級,將前沿科技成果引進并大力推廣,大力發展畜禽業產品產業和乳產品產業。緊緊抓住涼城縣作為國家草產業試點縣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加大牧草產業的發展力度,建設好牧草業示范園區;依靠工業產業化這一思路對農牧業發展進行探究,不斷培育一大批農牧業大型企業,搭建起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全面構建全產業鏈的發展新格局,使農牧業向附加值較高的發展方向發展,大力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4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措施
4.1加強政策性引導與扶持
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大力推進農牧業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部署,今后一個時期要進一步加大對種植業調整的力度,涼城縣經濟發展條件較差,要通過政府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來對農村和農民予以扶持,以激發農民參與農業結構調整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全縣農業產業結構得以調整。4.2提高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調整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必須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模式進行調整。切實增加科技投入,穩步促進農民知識體系更新與升級。加快培育特色良種,加速良種、良法的引進、推廣及配套管理。調整品種結構和優化質量結構,從而適應日益增長的消費水平和市場新需求。政府要加強新品種的研發與培育、科學技術的引進與培訓力度,做好科技示范、典型樣板引路等工作;要進一步加大對優勢產業的投入力度,重點扶持諸如:富硒小麥、優質向日葵、綠色瓜果蔬菜及優質絨山羊肉類、奶牛等產業的發展。
4.3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
在高效農牧業經濟區,重點要建設良種生產基地及玉米制種生產基地、在水保經濟區,要圍繞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大力發展優質草籽、樹苗基地的建設及特色果品基地的建設;在肉毛羊經濟區,要大力加強優質牧草、水土保持林、生態林飼草基地建設;在絨山羊經濟區,要圍繞畜牧業的發展,加強優質牧草、飼料基地的建設;在城郊經濟區,首要的問題是要加強以蔬菜、禽畜生產為主的菜籃子工程建設,同時要加強優質牧草基地和種苗基地的建設。
4.4加強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
加強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的建設。包括大宗農產品、特色農產品、農用種子等標準體系。規范農產品收購、銷售、使用等項經濟行為,進一步保護國家、農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全方位實施農產品質量監測、認證工作,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綠色農產品知名品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要延長產業鏈,切實抓好龍頭企業的建設。一要狠抓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的建設;二要特別重視農畜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三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
4.5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一要加強信息網絡體系建設。要逐步改善信息服務手段,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一方面要啟動政府上網工程,實現市、旗(縣)、鄉三級聯網。另一方面,要注重發揮產前信息引導和產后流通組織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職能部門和民間優勢互補的信息網絡體系。二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要根據涼城縣各類型區的特點,逐步在全縣范圍內形成2~3個各具特色的農畜產品批發市場。立足對現有市場的挖潛和完善,逐步形成集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品市場一體的商業中心。要以市內市場為依托,立足國內市場,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逐步形成批發、零售市場有機結合,生產資料、消費品市場結合,與國內外市場有效對接的市場體系。三要加強流通經紀人隊伍建設。各地要采取切實措施,扶持一批能夠實實在在發揮作用的流通經紀人。要允許一部分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深入農村、牧區參與農畜產品流通;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鼓勵農牧民創辦專業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并允許市內外的企業和個人,采取多種形式參與農產品流通,從而壯大經紀人隊伍,進一步拉動市場的發育和發展。四要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要全面放開農畜產品價格,打破地區部門封鎖,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逐步建立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
作者:武艷茹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經濟作物工作站
- 上一篇:計算機網絡服務質量優化措施
- 下一篇:體育產業集群形成與區域產業結構與布局探討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