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商銀行公業務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04 10:40:18

導語:農商銀行公業務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商銀行公業務發展研究

[摘要]福建農信系統憑著差異化定位和獨特的模式在對公業務市場上占據了一定的份額。不過隨著產業結構升級,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脫媒”現象的出現,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心和方向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業務產品設計和服務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發展要求。農商銀行應該對自己有重新地定位,順應形勢,利用金融科技,優化客戶結構,從而保證甚至擴大自己的對公業務市場份額及利潤。

[關鍵詞]農商銀行;產業結構升級;對公業務

一、引言

農商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基層組織,也是我國商業銀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發揮農商銀行的功能,是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探索農商銀行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以福建農商行為研究對象,聚焦對公業務發展方面,討論在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農商銀行應該如何發展對公業務是本研究的主題。由于民營中小企業特殊性,前期收益率低,發展資金需求量大,可抵押物少,很難符合普通商業銀行的基本融資要求。而大部分需要被調整的傳統行業民營企業聚集在鄉鎮和農村,大概率都是農商銀行的對公業務客戶。如何順應產業結構升級趨勢,在避免出現違約現象的前提下調整對公業務客戶結構,設計服務新思路,更好地服務于有發展前景的新型行業中小企業是各農商行當前階段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分析福建農商銀行對公業務的發展現狀,針對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與市場形勢分析農商銀行對公業務發展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提出相應發展思路。為農商銀行體系的發展出謀獻策,增強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與融資效率,優化市場結構。

二、福建農商銀行對公業務發展現狀

(一)相關概念。1.農商銀行。農商銀行是由農村信用社改制而來,法律意義上來說,農商銀行是由轄內農民、農村工商戶、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共同發起成立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機構。設置農商銀行的主要目的是為農商銀行所在地的三農發展提供金融服務,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經過2003年,2010年兩次改革,農商銀行在市場化的道路上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除了依舊提供三農金融服務,服務范圍也逐漸從農村擴大到了城市,服務對象從農民、從鄉鎮企業擴大到了整個商業銀行市場的參與者。[1]2.產業結構升級背景概述。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逐漸突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正確認識產業結構升級重要性的基礎上,推進方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新興中小企業的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就是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由于新興產業的特殊性,在傳統金融市場上融資能力較弱,這就需要作為社會上最重要的融資中介力量的商業銀行能夠有較好的支持。而農商銀行的對公業務客戶結構中,存在著大量的中小企業,如何通過自身的服務調整,能夠幫助企業順利實現轉型,繼續發展,既符合農商行的商業利益,也符合了政策方向要求。3.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簡介。商業銀行公司業務指的是以企業法人客戶為主體,圍繞對公賬戶開展的各類貸款、匯兌、支票等業務。商業銀行是企業實現間接融資的最重要媒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2]雖然目前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都開始重視開發個人零售產品,但現在對公業務依然是商業銀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3](二)福建農商銀行對公業務概述。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是福建省用于管理農村信用社系統的專門機構,于2005年7月成立,注冊資金3000萬元,由省內所有農信社及農商銀行共同發起成立,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屬于省級地方性金融機構;省聯社對各農信社及農商銀行實行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據統計,福建農信系統目前共有營業網點近兩千個,從業人員2萬余人,從整體上看是福建省營業網點和從業人員最多、覆蓋最廣的金融機構。截至2018年6月底,福建農信系統總體資產總額達到8100億元,另存款余額6124億元,貸款余額3681億元,各項數據均位于福建省銀行業前列。福建農信系統不同于大型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和法人特征為農信系統業務開展賦予了不同的特點,專注于支持三農業務、支持小微企業等業務。對公業務上,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增量、戶數等三項指標全省第一,充分發揮了普惠金融作用,為全面開展對公業務奠定了有效基礎。目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22億元,接近總余額的一半,同比增長14.36%;另外小微企業貸款戶數45.19萬戶,同比增加13.29萬戶,戶均年貸款余額約1800萬;另外農信系統申貸獲得率98.31%,對于小微企業的門檻與要求較低。(三)福建農商銀行對公業務特點。1.二元體制。這是目前絕大多數省份農信系統所采用的模式。在該模式下,各縣級聯社及改革后的農商銀行都作為獨立法人,共同出資成立省聯社,省聯社不負責具體業務經營,僅承擔管理、指導、協調、服務職能。這種模式下,縣級聯社在法律上獨立,具體來說資產負債表獨立、可貸資金獨立、業務獨立;但是在經營、管理上需要接受省聯社的統一管理。農商行或者聯社的負責人在省聯社所制定的規則之內對單位負責,行使管理權力。該模式與大型商業銀行的總分行模式相比,資源共享空間小,競爭性增加,雖然管理主體統一,但協同效應難以產生。2.企業信貸業務項目單項金額少。農信系統所針對企業一般為中小型甚至是微型企業。以福建農信系統中整體規模較大的福州農商行為例,2016年單一貸款人貸款情況中,最大的一家貸款余額為9500余萬元,與國有銀行對大型國企動輒數十億、數百億的大型綜合貸款有顯著區分。而在福州農商行第十名的企業客戶貸款余額就降到了4700余萬。企業客戶規模不大,項目金額相對少,服務中小企業數量多,對農信系統開展業務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產品宣傳,員工培訓,展業方式都和普通商業銀行形勢不盡相同。[4]3.對公業務種類較為簡單。大型商業銀行對公業務包括企業電子銀行、單位存款業務、信貸業務、機構業務、國際業務、資金清算、中間業務、資產推介、基金托管等等。在以信貸業務為基礎的前提下,能夠衍生出較多的附加業務,而一般來說,農商銀行的對公業務多集中于信貸部分,衍生出的其余業務內容較少。

三、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農商銀行對公業務發展問題分

因為市場差異化,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全國的農信系統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不斷成立的縣級聯社為區域經濟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技術的發展,市場的成熟,金融市場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小縣城、鄉鎮和農村不再是大部分金融機構無法覆蓋的區域,互聯網金融的產生讓地域限制變得無限小,而新的金融形式及金融產品的出現也讓農商銀行的業務不斷被傾軋。以下將對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的農商銀行對公業務發展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一)金融科技的發展擠占農商銀行市場。近年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銀行業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傳統銀行業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從支付方式到貸款,從理財到商業保險,互聯網科技使得金融的形式更加便利,交易成本更低。農商銀行的對公業務定位本來是所屬地域范圍內的小微企業,支持小微企業、涉農企業,與大型商業銀行區別經營??墒墙鹑诳萍嫉陌l展讓這樣的定位變得模糊。目前各大型商業銀行都紛紛在自己的App中上線小微企業快貸業務,辦款手續簡單,門檻低,機制靈活,前期成本較低。這種類型的業務針對的無疑就是農商銀行最重要的對公業務對象,原先的“機制活”、“速度快”、“真正關心小微企業”和“支持地方建設”的服務賣點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變得優勢不再。而由于通信技術的發達,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極大地改變了農村客戶的業務辦理習慣,包括企業客戶在內,能夠較熟練的使用智能手機辦理一般業務,在該前提下,全國性商業銀行開發軟件,建立平臺具有更大的規模效應。以福建省農信系統舉例,雖然省聯社開發了方便所有成員使用的“福建農信”App,確保在手機平臺上不掉隊,但是因為縣聯社皆為獨立法人,需求各不相同,沒辦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在發揮手機App功能上就有了限制。(二)“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模式產生影響?!敖鹑诿撁健笔侵附鹑谑袌鲑Y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滿足融資者需求,實現直接融資。到目前為止,商業銀行依然是我國最重要的金融中介,也是我國企業融資的最重要途徑。不過,隨著金融市場化進程加快,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主要地位在產生相對變化。國家對證券市場的改革也體現了這一情況,設立新三板,計劃建立“科創板”,地方性股權交易所的設立與運營、改革債券發行制度,無一不是想要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另外,由于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人們理財意識的變化,儲蓄資產在社會金融資產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商業銀行的可貸資金也會有較大的影響,事實上導致了金融脫媒。金融脫媒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會加快改變社會融資方式,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傾向于直接融資,之前達不到直接融資條件的中小企業在金融脫媒趨勢下增加了直接融資的渠道。(三)對公業務產品創新滯后。長期以來,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處于壟斷地位,農商銀行雖然定位不同,但“賣方市場”的現實情況是存在的。新市場環境下,企業融資渠道有了更多選擇,為了應對新的市場環境,根據具體業務設計全方位全流程的金融服務方案才能保持競爭優勢。然后,農商銀行在這種形勢下想通過創新產品積極應對市場存在客觀困難。首先,由于各農信社和農商行都為獨立法人,相互之間就存在較大的競爭;共歸管理的前提下又導致對公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無法明確區分;近年越來越發達的交通讓“服務地域”范圍不斷擴大,同一地區幾家不同的農商銀行用同樣一款產品競爭同一批客戶的情況明顯存在。產品和客戶不細分,就只能在營銷方式上下精力,對市場沒有正面影響;其次,大型商業銀行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應對速度和產品創新速度對比小型銀行有明顯優勢,積累更多的客戶資源與客戶數據也能夠為產品創新提供依據。農商銀行無法在產品創新上跟上大型產業銀行,本就不多的市場份額會被進一步稀釋。(四)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農商行對公業務客。戶選擇問題“去產能”,“供給側改革”,“經濟新常態”等近年來提出的新的經濟發展定位對傳統行業中小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企業的轉型不是一蹴而就,投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沉沒成本也無法變現,大部分的傳統行業小微企業在新的經濟發展周期中是有被市場完全淘汰的可能的。因為他們的轉型最困難,最缺乏動力,最缺少資本,而這部分企業,大量的存在于三四線縣級城市,存在于鄉鎮,存在于農商銀行的對公業務客戶名單中。這不是對某個企業的風險控制問題,也不是銀行的在業務流程中監管不到位的問題,而是在經濟形勢的變化中產生的必然市場淘汰問題。不過產業結構升級不但影響到了傳統行業中小企業,對于農商行這種類型的商業銀行也提出了巨大挑戰。客戶結構的優化需要長期的平穩過渡,不可能說換行業就換行業,說收貸就收貸;如何幫助企業應對困難,攜手面對“產業結構升級”,是農商行在近年發展中需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四、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農商銀行對公業務發展對策

(一)利用金融科技擴大服務外沿。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推廣是技術發展與行業升級的必然結果,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福建農信系統各機構的唯一選擇。由省聯社組織開發的“福建農信”App近年來開始上線與推廣。資金支付,手機業務辦理、生活功能開通為農商行的金融科技服務提供了一條通道。但不可否認,不與如螞蟻金服之類的超大型互聯網科技公司相比,只與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的其他各大商業銀行相比,農信系統的金融科技服務拓展都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當然,由于面對的客戶群體不同,文化程度的差異讓農信系統金融科技服務推廣難度也遠高于位于城市的競爭對手們。保持共性和特性是在這場金融科技競爭中需要秉持的兩個觀念,共性指的是不能在金融科技推廣中技術落后,特性指的是提供的服務需要與別的競爭對手有區分,特色服務和獨特理念才能吸引和留住客戶。(二)應對“金融脫媒”影響?!敖鹑诿撁健笔潜厝滑F象,也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我國占據九成市場份額的銀行系統是極不市場化的,與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結構有較大差距。既然沒有辦法避免金融脫媒,如何面對這種影響才是最重要的。在保持傳統業務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定位特點可能是農商行的發展路徑。現在的農村發展已經脫離了以前交通、通信上的客觀困難,而是進入了主觀發展困難,比如缺乏發展資金,卻不符合商業銀行貸款條件,更無法進入直接融資市場。在涉農貸款上,在涉農業務創新上,農信系統積累了大量的客戶、資源以及經驗。福建農信系統在這部分對公業務的指標上在福建省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名,發揮涉農信貸資源優勢,創新涉農信貸產品,可能是目前應對“金融脫媒”影響的一個路徑。長遠上來看,城市中有著大量的“金融脫媒”資源與途徑,可是小縣城、鄉鎮中是較難找到這些資源與途徑的,這方面的空白是農商行可以進行對接和填補的,也可能會是農商銀行一個新的對公業務增長點。(三)積極創新對公業務產品。聯合社的形式是一種比較特別的企業法人形式,各個成員又都是獨立法人,意味著農商行間的業務開發,在共同對外的同時又要在成員間進行競爭,面對的壓力更大。在這個視角上考慮,單個農商行想要在產品上有所創新,進行差異競爭主要考慮的是服務模式;鼓勵產品設計,鼓勵服務開發,有效的產品設計能夠有效對外競爭,創新的服務模式能夠在與成員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可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專項設計相關產品,主動進行產品創新。(四)客戶結構優化應對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必然過程,粗放型傳統行業逐漸被淘汰或者升級,以科技創造價值的行業開始興隆。作為農商銀行來說,如何為客戶定位,如何對客戶結構進行調整是應對產業結構升級很重要的一個要求。在縣級行政區域,在鄉鎮,在農商行覆蓋較為密集的區域正是傳統行業企業的聚集地。各農商行的客戶名單中一定存在大量的傳統行業企業,不能逃避,也不能完全放棄,利用市場資源幫助企業進行轉型,進行改革才是有效的做法,是能夠幫助農商行更好發展的做法。

五、結語

農信系統的對公業務是其利潤的重要來源。產業結構升級背景、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脫媒”的影響為農信系統這一重要又特殊的金融機構類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新形勢下,農商行想要保持甚至進一步發展對公業務,就必須正視新的環境和新的情況,利用好金融科技,評估好產業結構升級趨勢,調整自身業務方式及客戶結構,增加自身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杜東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農行機構對公業務發展的思考[J].農銀學刊,2017,(6):58-63.

[2]孫巖.關于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發展的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21):198.

[3]謝其言.科技金融背景下農業銀行對公業務發展策略[J].現代金融,2018,(7):10-12.

[4]李麗麗.基于風險防范視角的商業銀行信貸債券承銷業務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1):11-14.

作者:林 楠 彭菲晗 郭曉芳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