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時間:2022-10-29 03:29:29
導語: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是否有著良性互動關系對該地區現代化發展與民生福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陜西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存在的問題,從教育、產業與社會三個層面對高校、企業與政府提出促進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產業結構;產教融合
一、引言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一直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和前導因素。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創新型人才、高尖端的科技成果與經濟增長新引擎,推動我國經濟產業不斷邁向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與此同時,逐漸成熟于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經濟產業結構也向著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與保障。產業結構作為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升級與轉型推動了我國經濟實力的整體提升,為建設基礎設施,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現代化強國創造了一片肥沃土壤。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實現良性互動、互聯互通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舉措。然而,在決勝全面小康的前夕,由于地理位置、歷史基礎和政治等因素,我國地區間的教育資源與經濟結構都仍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分析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的關系,并據此提出協調兩者的具體建議十分具有現實意義。陜西省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其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失調的產業結構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本文通過對陜西省高等教育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兩者共同協調發展的建議,為陜西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找到新方向。
二、陜西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存在的問題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的反映。產業結構的優化決定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適應產業結構并給予其積極影響,兩者在時展進程中相互交融。(一)經濟發展落后,制約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近年來,陜西經濟、高等教育均得到快速發展,但總體來說,陜西省經濟總量排名居全國中后位,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導致教育經費支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發展。陜西的高等教育已逐步拉大了與北京、江蘇等地的差距,教育大省的地位開始動搖。(二)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協調制約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陜西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雖然都向著優化的方向演進,但與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作為陜西國民經濟主導的第二產業以煤炭、礦石等自然資源的重化工為主,在對勞動力就業的貢獻上仍然較小,2017年陜西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16.3%;就業吸納潛力最大的第三產業卻面臨著發展水平停滯的現狀,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仍然占總就業人數較高比重,2017年陜西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38.2%。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流動滯后。這表明,陜西高等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與陜西的產業結構不相符合,人才供給與產業的發展、行業的需求不相匹配。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協調制約著陜西經濟的發展。(三)高校專業設置缺乏區域特色。陜西高校云集,高校數量居全國前列,但院校設置重復,教育資源未得到有效配置,造成有限的教育資源的浪費。另外,陜西是一個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豐富的地區,但陜西高校的專業設置更多的是歷史的延續,并未體現出本地的特色和需要,形成了重理工、輕管理、輕文法商的模式,導致高等教育無法為陜西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人才資源的支持和服務。(四)產教未形成良性互動。高等教育除了培養人才外,還有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的功能??茖W研究與服務社會這兩項功能結合起來就是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為經濟發展做貢獻。陜西雖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眾多,科研成果數量較多,僅有少數院校形成較為完善的高校企業合作模式,大多數高?;蚴菦]有能力進行科學研究創新,或是有科研能力而無意識,或是科研成果偏冷門無法應用于國民生產活動,導致高??蒲谐晒D化率低,科研成果應用效果弱,導致陜西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與當地經濟發展不同步。
三、促進陜西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互動的建議
(一)調整教育結構與擴大經費投入。教育層面上,對于高校而言,一方面應適時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保證與陜西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求相適應,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和產業優勢加強對重點高校、重點學科的建設與投入,另一方面調整本??婆c研究生教育結構,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方向轉變;對于政府而言,在引導正確教育方向的同時積極拓寬教育經費的籌措渠道,鼓勵社會團體、社會資本投資辦學,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等以此緩解教育支出不足等問題。(二)促進產業升級與提供政策便利。產業層面上,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與科技人力資源,一方面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實現產業結構地區戰略性調整,摒棄落后的高耗能低效益產業,發展新能源、人工智能、萬物互聯等新興技術產業,逐步實現產業信息化、現代化與國際化,另一方面要創新產教融合機制,建立高校與企業的戰略聯盟,實現教育實踐化與新型人才儲備化的高校企業雙贏局面;對于政府而言,制定出臺高新產業鼓勵政策與大學生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為本省新興產業提供制度福利,同時推動省內創新創業,防止人才的浪費與流失。(三)推動產學融合與共面“一帶一路”。社會層面上,陜西省作為國家“一帶一路”的起點,應大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的新高地,這對于高校、產業與政府都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對于高校而言,深化國際教育合作,突出抓好機構平臺建設、創新人文交流機制、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非通用語種專業建設、留學生培養規模等工作;同時深化科研領域合作,推動省內高校、科研機構與國外創新機構合作設立創新合作平臺,開展跨國聯合研發和技術轉移,積極參與實施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和承擔國家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對于產業而言,加強戰略對接與產業銜接合作,發揮裝備制造、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輕紡建材、現代農業、節能環保等產業優勢,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向西加強與中亞、歐洲等國家的陸路連接,通過合作設立國際產業合作聚集區,鞏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戰略支點地位;向北以蒙俄為重點,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合作建設能源大通道;向南加強與成渝、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區的聯絡協作,推動與南亞、東南亞等國家交流往來,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全面構建區域開放新格局。對于政府而言,推動陜西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在時展的進程中相互交融,助力教育與產業雙向互動關系的實現;同時積極吸引沿線國家來陜交流學習,并向世界推出富有陜西特色的教育發展與產業優化模式,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保障民生福祉,優化產業結構,開拓市場空間,培育綜合競爭力,決勝全面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4-16.
[2]付凌暉.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0,27(8):79-81.
[3]喬子瑜.改革開放40年陜西高等教育發展狀況研究[J].中國報業,2019(2):96-98.
[4]馮小軍,王婷.經濟新常態下陜西省產業融合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論壇,2018:192-215.
[5]孫鉑,包富華.陜西省產業結構演變及現狀分析[J].地方經濟,2015(1):87-120.
[6]劉璐.高等教育對地區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中國商論,2018(6):3-12.
[7]代佳朋,戴均.高等教育規模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陜西省1996-2015年數據的時間序列探究[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8(1):79-90.
[8]葉文顯,劉林初.西安產業轉型水平測度及其結構效應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7(4):21-29.
作者:成喜玲 姜琥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國有企業債務融資結構優化對策
- 下一篇: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演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