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海島地區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2-05 03:05:28
導語:試議海島地區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海島經濟社會發展滯后
海島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滯后極大限制了海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海島經濟環境方面,海島與周邊陸域縣市區在發展環境、區位、政策等方面不在一條起跑線上,經濟發展差距越拉越大。首先,海島資源單一,生態環境脆弱,難以支撐大規模經濟的發展。大多數海島是小而分散的地理單元,一般蘊藏的資源比較單一,在單一資源支撐下的經濟結構也比較單一,開發形式與開發規模具有很大局限性。其次,自然災害頻繁阻礙了海島經濟的發展。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自然災害嚴重,尤其是每年臺風及臺風風暴潮災害頻繁,造成損失巨大。再次,國家限制性的投資政策削弱了海島經濟發展的動力。國家對外商投資開發經營島嶼有明確限定,對海島地區的招商引資造成極大限制。同時,海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投資環境差,難以吸引社會資金投人,進一步加劇了海島經濟與臨近大陸地區的差距。在海島社會環境方面,海島人才資源缺乏,人口結構不合理,對海島產業經濟發展的支撐力不足。人才缺乏已成為海島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對于海島來說,形勢更加嚴峻,一方面,由于海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各種條件和環境相對艱苦,對人才的吸引力明顯小于陸地地區;另一方面,海島地區自己培養的人才,由于工作條件、待遇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也出現了向大城市轉移的趨勢。
(二)海島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海島地區產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由于自然條件限制,我國海島經濟相對脆弱,海島城鎮化水平不高,基礎設施落后,大多數島嶼開發面臨著缺水、缺電、交通不便等三大難題。第一,海島淡水供應問題,海島淡水資源缺乏,淡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設備能力低及不配套是中國海島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第二,海島電力供應不足,從目前海島的電網和發電設施情況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事故多、浪費大,許多設施和設備無法使用,在利用太陽能、海洋能等再生能源發電方面相對匱乏;第三,海島交通不便使海島與外界相對隔絕,海島經濟發展呈現封閉性特征,大多數海島維持著自給自足和低水平發展狀態;第四,海島建設資金短缺,海島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人大量資金,但目前海島投資環境和投資短期效益不佳,導致資金來源不暢,供需矛盾比較突出。
(三)海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海島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威脅,主要表現在:一是海島及周邊水域環境日益惡化,沿海地區陸域污染物排放人海、海洋開發與海上運輸中污染物泄漏等現象均導致海洋和海島環境遭到嚴重污染,造成鄰近排污口的增養殖區環境退化,適于養殖的水域面積急劇縮減,旅游風景區水體透明度普遍降低,海水浴場環境受到影響,港口航運區環境惡化趨勢加重;二是海島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隨著海島開發利用活動的不斷深人,急功近利、不顧環境的開發活動也在加劇,導致對海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破壞日益嚴重;三是海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人類對海島生物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利用致使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物多樣性降低,海島圍海造地、建港等開發活動使海洋生物最為豐富的潮間帶不斷萎縮,也導致大量物種消失。海島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與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限制了海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海島產業層次的提升與產業結構的優化形成制約。
二、海島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的必要性和對策措施
(一)海島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的必要性分析
1.海島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
目前,我國海島三次產業發展表現出不同的特征:①第一產業為主體的發展模式有待升級。海島經濟是一種資源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我國大多數海島產業結構簡單,處于以利用自然資源為主,以海洋捕撈業和海水增養殖業為導向的產業發展初級階段,充分利用海島資源優勢,加速產業升級是海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②第二產業發展受限。發展第二產業對海島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海島陸域面積狹小,基礎薄弱,要素短缺,配套不足,設施共享性差,產業聚集度低,生態環境承載力有限,大規模發展第二產業受到約束。③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海島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巳成為海島新的經濟增長點。海島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在整合創新中得到了提升,旅游、地產、物流、金融、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逐步崛起,大力發展海島第三產業成為增強海島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2.海島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海島漁業經濟發展過分依賴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的第一產業,產業發展受自然資源與環境約束,漁業總產值增長緩慢。主要表現在:一是海島漁業生產發展空間受到擠壓,近海漁業資源的衰竭、雙邊漁業協定的實施、伏季休漁制度的實行、增殖放流措施的實施、遠洋捕撈成本的加大等因素導致海島地區傳統捕撈業發展空間日漸萎縮,漁業產業發展受到極大限制;二是海島養殖業受自然環境影響明顯,養殖品種少,高收益水產品養殖范圍小,產值產量不穩定,漁民增收困難;三是海島養殖缺乏在總體規劃指導下的詳細規劃,熱門養殖品種的過度集中導致海島海域污染、水質下降和養殖病害頻繁問題,影響了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是海島休閑漁業發展相對滯后,休閑漁業項目開發缺乏整體規劃,投資主體單一,項目趨同化現象嚴重,產品經營層次較低,產業配套設施落后。
3.海島優勢資源的內在驅動
海島的地理區位和資源特性,決定了海島地區可以開展港口、漁業、旅游、風力及潮汐能源利用等產業項目。一是生物資源利用,運用海洋生物技術和水產加工技術,可以建立起以海水養殖業、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為支柱產業的新型海島漁業;二是海島能源的利用,由于海島所處的位置與大陸沿海區域相比水深且風浪大,因此海洋能源的利用效率大,以風能、太陽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為代表的海洋能的開發利用為海島產業升級提供了能源基礎;三是休閑旅游資源利用,海島高度富集的海洋空間資源、綿長的岸線、近岸的海域,為游釣、娛樂、休閑、度假項目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四是空間資源的利用,海島可以開辟許多新興海洋空間,如修建海上人工島、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底光纜、海底倉庫、海上娛樂場、海上城市等,為海島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
4.海島對外開放與陸域產業轉移的推動
首先,海島對外開放的內在需求拉動產業結構升級。消費需求對產業結構演變具有決定作用,海島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通過資本形成、人力資本增加、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競爭力提升、制度創新等方式產生累積效應,形成經濟優勢,刺激島內外部消費需求,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其次,陸域產業轉移的外在推動。一方面,陸域經濟向海島輻射的加強和空間成本的下降促進陸域產業向海島轉移;另一方面,島陸、島島橋隧連通工程和港口建設,改善海島的交通與投資環境,吸引大的產業部門如造船、石油等制造業向海島延伸,促進海島產業結構升級。
(二)海島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對策措施
海島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海島產業持續、協調、快速發展的基礎。根據產業結構演進規律,自然資源在產業結構發展的不同階段,其作用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在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第三產業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而自然資源導向的產業部門則是呈短期上升而后比重明顯下降趨勢。海島產業發展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的發展模式不利于海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海島經濟發展要綜合考慮海島資源優勢和約束條件,優化發展第一產業,可持續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1.協調發展海島三次產業
(1)優化發展第一產業。第一產業中的漁業是海島基礎性和永久性的產業,必須穩定發展第一產業。發展第一產業要堅持多品種、多形式、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積極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以品牌、高效、生態、安全漁業為核心,提高漁業產業化、標準化、外向化水平,綜合水產增養殖、精深加工、漁業服務業、生態漁業、休閑漁業、遠洋漁業等產業形式,系統調控和優化配置海島漁業生態系統全部資源要素,建立起養殖、捕撈、加工、銷售、技術服務和漁港建設為一體的綜合性漁業基地。具體措施如下:一是保持近海捕撈業現有規模,采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捕撈方式,加快漁船及捕撈設備的更新改造,保護海水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水域環境;二是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健康的水產養殖方式,加快建設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優化水產養殖結構,豐富水產養殖品種,形成海島名特優水產養殖的規模優勢,實現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三是整合漁業捕撈資源,提高經營規模,提高漁業企業經營效益;四是延伸海島漁業資源產業鏈,發展海產品加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五是加強漁業管理力度,制定養殖岸線和海域開發的詳細規劃,健全漁業技術服務制度,強化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
(2)可持續發展第二產業。海島第二產業的發展能夠對海島經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大規模發展工業也會給海島生態系統帶來壓力。因此,海島第二產業的發展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指導,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采取可持續發展策略,充分利用海島工業資源和區位優勢,建設臨海工業帶,合理發展海島優勢工業,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業、臨港工業、能源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及建筑業等,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3)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綜合發展海島第三產業,著力實現海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利用海島獨特的區位條件和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海島物流業和海島旅游業;不斷拓展漁業觀賞、休閑、娛樂、保健、美化環境等功能,延長漁業產業鏈條,培育休閑漁業產業發展;完善海島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建成以海運、空運為主,以陸上公路運輸為輔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實現海陸空一體化;完善海島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海島金融服務政策。
2.建立海島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依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我國海島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實現不同層次的循環模式。一是在海島企業內部生產環節實現原料和能源的生態、循環利用;二是組成海島生態工業鏈,形成資源共享和產品互換的產業共生組合,達到綜合開發利用海島資源、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保護生態環境資源、提高海島經濟發展水平、完善海島產業體系的目的;三是在海島區域注重海洋能、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實現從“能源耗竭型”經濟向“能源再生型”經濟的轉型,通過海陸一體化進入社會整體循環。
3.合理選擇海島主導產業
海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重點在于根據海島資源條件和環境特征,正確選擇海島主導產業,并以此為核心協調各產業數量和比例關系。海島地區主導產業的選擇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是海島地區應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及資源區位優勢;二是主導產業前后向聯系廣泛,對地方經濟貢獻大,能夠有效吸納當地勞動力;三是產業生態效益顯著。海島主導產業選擇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海島縣(區)政府在主導產業選擇中的顯著作用,海島縣域經濟總量小,地方政府參與程度深,利益相關者協調機制簡單,制度創新空間大,經濟發展路徑依賴性弱,政府在主導產業培育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海島地區要從本地區的優勢出發,因地制宜,選擇產業關聯度大、輻射擴散作用強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帶動海島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達到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
4.海島產業服務環境建設
海島產業服務環境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人才與科技支撐等方面內容。首先,加快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是充分發揮海島比較優勢,吸引外來投資,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在加強海島供水、供電、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扶持海水淡化、風力發電等新能源項目,進一步完善海島產業發展基礎。其次,海島涉海、涉港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科技資源支撐,科技與人才支持是海島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發展的基礎,也是海島產業優化升級的必然要求。
作者:包烏蘭托亞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電力營銷的總體戰略探究
- 下一篇:供電企業電力營銷的現狀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