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困局與流通體系構建

時間:2022-10-30 10:07:48

導語:農產品流通困局與流通體系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流通困局與流通體系構建

摘要: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陳舊,引發了產銷脫節、農戶利益難以保障、流通關系不穩定等問題,無法與現代農業的發展相適應,無法滿足消費的多元化需求,重構農產品流通體系必須從“全產業鏈”視角出發。本文著眼于“全產業鏈”視角,在構建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從企業、流通、食品安全三個維度進行闡述,提出了構建一體化流通鏈條、整合流通資源、建立信息交易中心、實施供應鏈逆向調控等創新路徑。

關鍵詞:全產業鏈;農產品流通;維度分析;體系構建

全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流通模式運行的特點分析

全產業鏈的內涵分析。中糧集團在2009年率先提出了“全產業鏈”戰略,即實施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各環節的協同管理,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聯動上下游產業鏈,實施業務協調與系統控制,保障農產品的均衡供給、穩定價格,實現農戶與消費者的“雙贏”。這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且全產業鏈與流通模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都是實施產業鏈的系統管理、有效管控。全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流通模式運行的特點。全產業鏈強調“全”字,即對產業鏈的全面整合。打通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理順流通渠道,構建完善、高效的運行機制,尤其是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強調市場供求平衡。其核心就是對產業鏈的全面掌控,協調產業鏈上各主體的關系,構建質量責任追溯體系,延伸產業鏈、提升流通效率、提高價值的增值效率。全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運行特點:第一,流通成員間組建企業聯盟,以協作為目標,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構建長期穩定的戰略伙伴關系。第二,構建利益共同體,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實施縱向一體化,追求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的交互使用,利用信息技術為成員間溝通架起“橋梁”,實現信息暢通交換。第四,構建產銷一體化體系,以消費需求為導向,以銷定產。第五,規避各種流通風險,掌握市場需求動態,避免滯銷、“賣難”和“賤賣”。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面臨的困局

我國農產品產業鏈條較長、復雜繁冗,導致市場反應速度慢。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多樣,主要有六種(見圖1),從各自所占的比重來看,依舊沿用傳統流通鏈模式,占比達到68%。近年來,雖然直采流通模式、一體流通模式有所發展,但占比依舊較少,分別為5.4%、3.2%。傳統流通鏈模式下,鏈條較長、環節較多是最大弊端。農產品從田間至消費者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如收購、運輸、批發等,成本層層疊加,導致農戶利益被嚴重擠壓。據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調研顯示,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過高,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這也成為城鎮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癥結所在。流通鏈條過長,導致市場供需不均衡。近年來頻頻出現了滯銷事件,“蒜你狠”、“姜你軍”現象時常發生,如2016年8月河北保定易縣50萬斤李子滯銷、2017年1月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葵花子遭遇低價格困境等,信息不對稱、市場反應速度慢,導致小農戶利益受到巨大損失,嚴重打擊種植積極性。除此之外,產業鏈各環節銜接不緊密,農產品面臨“賣賤”、“買貴”的困境,農戶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城鎮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漲。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組織化程度低,導致流通成本高、損耗率大。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大多組織化程度低,如圖1所示,傳統流通市場占比最大且組織化程度最低,處于無序、低效的狀態。這也是“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戶大多較為分散、種植規模小,在流通鏈上缺乏話語權,在自產自銷模式下更是扮演著初始物流的角色,導致流通成本過高,由于農產品量少,流通主體往往會因“湊單”導致鮮活產品損耗率較大。據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調研顯示,我國農產品的損耗率在3%左右,部分鮮活產品的損耗率甚至達到5%,而國外這一比率僅為1%-2%。農產品流通領域缺乏核心、龍頭流通組織,盡管農產品種植地區已開始組建成立專業合作社,但通常規模較小、專業程度低,無法有效整合、打通產業鏈,難以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尤其是當前“調結構、促改革”背景下構建農產品生產、流通標準化體系,缺乏核心、龍頭組織的帶領,導致現代農業發展仍舊陷入小生產、弱流通、貴流通的困境。農產品流通節點布局不合理,導致流通效率難以提升。我國農產品流通節點布局不合理主要體現于三個層面:一是批發、農貿市場布局不合理。農戶或專業合作社將種植、收購的農產品運輸至批發市場,就近買賣能夠節省流通成本、提升流通速度,但受行政區域劃分的限制,地處縣域邊界的農戶或專業合作社就只能選擇較遠的路線運輸至本縣、市的農貿市場,這種“舍近求遠”的農產品流通節點布局模式,導致流通成本大幅上升。二是城市網點布局不足。尤其在大城市中,通常將批發、農貿市場設在城市外緣地段,盡管從農戶、專業合作社的角度來看,縮短了運輸距離,但受城市交通堵塞的影響,農產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三是“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制度成本較高。農產品進入批發、農貿市場,面臨多個部門的監管,費用繁多,如管理費、進場費等,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加大了價格波動。我國農產品的流通面臨著優惠政策落實不力的困境,盲目的市場調節也加劇了農戶的利益風險。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導致農戶陷入“增產不增收”的困境。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導致農戶無法及時獲取市場需求動態、價格信息,盲目地選擇種植品種,在豐收季節,大量同品種的農產品紛紛涌向市場,往往造成供大于求,農戶不得不承擔“增產不增收”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在農產品流通產業鏈上,農戶、專業合作社、批發市場、消費者等都相互獨立,產銷關系難以把握,頻頻發生的滯銷案例更是打擊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如2016年5月海南省文昌市西瓜嚴重滯銷,原因主要是多地西瓜增產,與廣西、山東西瓜“撞期”,導致價格低迷,收購價格一度跌至0.6元/公斤,后通過政府、社會各界通過網上信息聯系收購商,銷售情況逐步好轉,且價格也上漲至2元/公斤。這個案例再次說明建設農產品信息化交易中心的重要意義,它將有助于農戶掌握市場信息、提升話語權,也規避了流通的盲目性、價格波動風險,能夠提高流通效率,促進綠色流通的加速發展。

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運行機制構建與維度分析

全產業鏈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構建。在全產業鏈視角下對農產品流通體系進行重構,其實質是通過信息共享推動供需平衡,通過上下游各主體的整體協同實現合作共贏。由此,構建以“合作機制”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將松散的流通主體集中起來,通過信任機制、契約機制將其整合成一體化的運行體系,建立聯盟式的渠道合作關系(見圖2)。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平臺,實現各流通主體間的信息互通,對市場信息進行預測并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構建基于終端需求的農產品以銷定產、產銷均衡模式,創新規避各種流通風險,保障流通主體的利益。以利益分配為動力,強調流通中核心組織的掌控能力,發揮流通職能部門與價值創造作用,構建各流通主體的價值鏈分工與創造體系。協同運作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構建質量責任追溯體系,建立強化農產品全產業鏈的跟蹤、查詢監督網絡,防范道德風險、提高食品安全,使消費者能夠明白消費。整體而言,全產業鏈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的任務與目的就是促進各流通主體間的協同合作,以信息共享機制為途徑將參與流通的各主體連成有機整體,共同促進流通成本降低和流通效率提升。全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維度分析?;谄髽I角度分析:基于鮮活農產品不易存儲的特點,決定其流通環節必須實施高度的專業化分工,才能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損耗率。尤其是產業集中度低的現階段,流通企業專門從事農產品的收購、加工、運輸,超市、農貿市場專門從事零售,通過整合資源促進產業鏈條的延伸與整合。構建縱向一體化的流通模式,打通產業鏈,實施品牌化營銷與拓展,降低生產風險,逐步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與企業利潤,最終實現農產品產業化經營?;诹魍ń嵌确治觯横槍Ξ斍啊靶×魍ā迸c“大市場”的矛盾,流通主體可結合區域實際參與市場兼并重組,形成實力雄厚、綜合性強的流通組織,使原有的單一組織向更綜合的職能分工轉變,從而減少中間交易環節、形成產銷一體化的流通模式。實施分工內部化,即拓展流通主體的內部職能,不再局限于流通,還輻射產品開發、生產、零售等領域,能夠縮短農產品的流通鏈條,提高效率?;谑称钒踩嵌确治觯簶嫿▏栏竦霓r產品生產標準與質量控制體系,繼續推進“農業技術下鄉”的活動,形成以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質量監督隊伍,結合市場動態、標準體系實施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控制,從源頭上提升農產品質量。結合農產品規模生產、流通精簡構建質量追溯體系,實現農戶、消費者、流通主體間的利益聯動與相互制約。

全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的創新路徑

著力構建一體化的農產品流通鏈條,推進流通模式向多元化發展。我國現有的農產品流通渠道中,一體化流通鏈模式的組織化程度較高,也能夠引導流通主體實施規模經營。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一體化流通模式與需求導向更契合,實施農產品規?;a,有效規避市場風險,促進流通產業鏈條的延伸,提高議價能力,為農戶增收創造條件。龍頭企業憑借資金實力,與農戶簽訂契約,引導科學種植和養殖,打造縱向一體化流通體系,實施農產品從田間至餐桌的全產業鏈管理。同時,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進程中,必須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促進其向多元化發展。如構建專業合作社為中心的驅動模式,自建配送中心,統一收購、配送農產品,整合流通資源,降低流通成本。構建物流中心主導模式,憑借流通規模效應向下游延伸,建立一體化的流通產業鏈,提高產銷合作水平。構建連鎖超市拉動模式,以契約合同為紐帶形成“農超對接”體系,鼓勵大型連鎖超市向上游延伸,整合產業鏈,形成一條龍產銷服務體系。整合農產品流通資源形成合力,有效提升流通組織化程度。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呈現松散狀態、“各自為陣”,導致流通資源的浪費,且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難以解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現狀,就必須培育核心組織,形成流通合力。組建更多的專業合作社,提升流通組織化程度,實施全產業鏈的協調整合。組織農戶種植,合作社擔當聯系上下游的重任,根據市場需求指導農戶生產,與上游企業、超市等簽訂契約,協調供需價格,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加強政府與行業協會的引導,培育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發展多業態零售組織,打造形式各異的核心組織。優化零售網絡布局,及時市場信息,形成以資本、契約為紐帶的流通主體聯盟,發揮市場自由組織機制,調解農產品市場產需矛盾。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培育龍頭企業、組建大型物流中心,發揮市場信息傳導功能,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優化流通節點布局,著力推進綠色、冷鏈物流的發展進程。農產品的全產業鏈架構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多個環節,優化流通節點布局能夠有效連接“供需鏈”,促進流通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產業鏈兩端的價值對接。以消費需求為源動力,結合農產品種植區域、需求量、交通設施等要素合理布局流通節點,在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背景下,著力推進綠色、冷鏈物流,有效降低損耗率、提升配送速度?;趦r值鏈分工,發展流通組織規模經濟效應,利用信息傳導機制布局流通空間鏈,減少流通環節,兼顧合理利益訴求,實現農戶增收、流通成本降低、讓利消費者的多贏局面。如打破行政區域劃分的限制,實現農產品的自由流通、就近流通,相關部門科學布局交通線路,縮短運輸距離、減少運輸時間。結合居民、小區密集程度合理布局城市網點,建立多渠道、網絡化的服務模式,形成大型超市與農貿市場互補的網點布局,解決農產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農產品信息交易中心的構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設是農產品全產業鏈體系構建的核心內容,能夠有效化解農產品市場存在的供需不均衡、滯銷、質量安全等問題。加快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鼓勵產業鏈上下游各主體構建契約制度,共享信息、預測市場需求,增強成員間的利益聯盟、促進成員間的戰略協調。鼓勵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參與平臺建設,搜集、分析、市場信息,為農戶生產提供指導與服務,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在市場、物流、質量信息的交互傳遞,避免產銷銳節、價格大幅波動等問題。構建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機制,實施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各環節的追蹤、監管,實現“生產有記錄、流向能追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的目標。例如目前全聚德烤鴨、敬亭綠雪茶葉、北疆紅提葡萄等都已實現全程追溯,消費者通過手機發送產品序列號即可查詢相關信息,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提高食品安全監督水平。

綜上,本文以全產業鏈視角為切入點,以所設計的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邏輯圖為核心,促進流通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引領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結成利益共同體。運行機制發揮著調控與紐帶的作用,是全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流通體系重構的基礎與保障,圍繞運行機制所提出的流通主體間的戰略協同或契約協調將有助于優化流通體系、提高流通效率。

作者:陶章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彭永芳,蒙玉玲,張惠敏.以全產業鏈模式重構農產品流通體系[J].商業經濟研究,2015(2)

2.李偉珍.O2O模式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發展戰略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6(22)

3.王小平.創新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研究[J].價格月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