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減物質化的服務業論文

時間:2022-09-22 09:45:47

導語:城市經濟減物質化的服務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經濟減物質化的服務業論文

一、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挑戰

(1)城市經濟發展路徑依賴,被鎖定在價值鏈低端風險。

從全球產業分工及其價值鏈角度來看,中國的產業和城市經濟由于后發劣勢,一般集中于加工制造和資源出口環節。如果不能及時抓住分工深化和產業升級的機遇,會導致一方面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勞動生產率無法通過專業化分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制造業也會因為缺乏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而被迫鎖定在價值鏈的低端,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也陷入低水平循環,出現路徑依賴。

(2)盲目產業轉移,出現空心化問題風險。

國內部分大城市出現為解決城市病而解決城市病的簡單一刀切現象,對城市發展和產業變遷的階段規律缺乏正確認識和正確判斷,不理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條件和制造業升級的背景,盲目鼓吹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造成城市產業空心化和城市經濟由于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陷入衰落的困境。

(3)對服務業促進城市經濟可持續良性發展認識不足。

國內外都存在對服務業發展的認識不足問題,20世紀7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曾經因為“滯脹”現象對服務業發展產生懷疑,出現諸如“卡爾多定律”、“新工業主義理論”和“自我服務理論”等質疑,認為服務的作用是消極被動的,依賴于商品的生產,不對經濟增長做貢獻,服務活動導致了生產率的不增長和低增長。

(4)錯誤的執政理念和政績觀的挑戰。

受到官員任期限制和不正確政績觀的影響,重視工業而輕視服務業的思想仍然比較嚴重,在制定規劃和政策時偏重于鼓勵制造業的發展,因為制造業大項目多,投資后見效快,拉動地方GDP增長的作用相對顯著。同時,把服務業許多領域當作非生產性活動來對待,把經濟發展片面地理解為上項目、建工廠,忽視服務業在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服務生活、提高市民福利、滿足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正確認識服務業在城市經濟良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服務經濟的轉型及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

全球經濟正由傳統的“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經濟結構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服務業產值在全球GDP占比平均已超過60%,發達國家超過70%,是全球經濟中增長最快的產業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同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新領域、新業態層出不窮,知識和技術密集化使其內部結構不斷升級,成為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發展的標志性經濟結構。更進一步,服務活動可以是經濟增長的獨立發動機,它創造就業,滿足需求,助力生產,推動城市發展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2)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服務業與產業轉型升級。

從OECD國家發展的經驗數據來看,服務業的第一波上升期發生在人均收入1800美元左右,主要是傳統服務業;第二波上升期發生在人均收入4000美元左右,主要是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通訊、計算機、法律、廣告和商務服務等,并且第二波現代服務業的上升更加迅猛。不同的國家或者區域城市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和邏輯不同,城市產業轉型要注意把握好兩者的階段性關聯。

(3)生產性服務業嵌入價值鏈,促進制造業升級、提升效率。

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干中學”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和知識外溢效應,把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投入到生產性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價值鏈的分解強化產業間關聯關系,并經由知識溢出效應擴散到整個產業鏈條的上下游,改進產業鏈和服務業自身的效率,使傳統產業向先進制造業升級,并使整體的產業利潤率和環保水平提高。

(4)服務業推動城市工業化與城市良性互動。

在城市經濟發展高級階段,服務業通過就業效應、出口效應、產品競爭力效應、吸引力效應等四個機制來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四大效應,是紐約、倫敦和東京等城市在二戰以后,成功實現從“制造中心”向“服務中心”轉型的關鍵因素,是這些城市治愈環境疾病、提高城市經濟運行效率和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突破口,也是他們能夠保持在國際城市分工體系中處于領導地位的原因。

(5)服務業的就業吸納與優化效應。

在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后,工業就不大可能大量吸收勞動力了,而服務業則具有很強的勞動力吸納能力。成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全球性特大城市,其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城市的基礎部門并向城市周邊輸出服務,有效促進了就業增長。同時,從城市發展角度看,服務業發展有助于強化城市主體性功能結構,緊密銜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優化城市格局和城市體系,進而又反過來進一步增強城市整體就業吸納能力和優化勞動力市場配置。

(6)城市服務業空間集聚的必然性和規律。

聚集能使企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并能通過空間上的聚集降低消費者的尋求成本,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進入,形成良性循環。聚集可以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分擔基礎設施,并帶來信息和技術渠道的共享和吸引力提高。服務業集聚一般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發達地區,歷史上大城市內部服務業首先集中在CBD區域,然后開始向郊區分散,最后又在大城市區域內的特殊節點上重新集聚。能夠實現標準化、傳統具有“后臺”功能、不需要采用面對面接觸方式的服務業,布局在大城市的邊緣區域,有利于降低營運成本。而不能實現標準化、具有高度“前臺”功能,如法律、管理、公關、咨詢、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等復雜生產服務企業,依賴與顧客面對面接觸,仍需在大城市集聚。

(7)服務業影響城市體系重構。

服務業集聚不僅發生在城市內部,也會在不同等級城市之間差異化分布,甚至導致對城市等級序列的重構。事實上,生產性服務業都傾向于在特大城市布局,如企業總部、金融中心傾向于集中在全球性城市,那些非特大城市、甚至較小的大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則處于相對的劣勢,進而導致有效機會的不均衡分布、地區經濟重構持續進行,還影響到地區內服務企業和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跨國生產性服務企業的布局及其布局調整,會影響世界城市網絡結構和大城市經濟,即服務業對重構城市經濟結構有直接影響,進而間接影響世界范圍的城市體系結構的重構。

(8)實現產業環保轉型,改善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

20世紀80年代的紐約空氣質量較差,1987年有69天空氣質量達不到美國的國家標準,但是美國1980年開始調整特大城市產業結構,提高技術水平,降低能源使用強度,減少城市中的能源密集型產業,效果顯著,紐約市有毒物質釋放量大大降低,到1993年,其空氣質量全年達標。在此過程中,紐約市的經濟總量并沒有降低,服務業在強大的工業基礎上快速成長,市區向服務業集聚發展,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張,人口也進一步集聚,工業能源的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雖然商業、交通運輸和城鎮居民用能持續上升,但是屬于總體可控??傊l展現代服務業是特大城市轉型發展的核心和必然選擇,需要我們不斷更新關于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知識,通過價值鏈分工實現產業環保轉型,不斷創新服務的技術和手段,加快用信息化、智能化、節約型、清潔型、環保型等現代技術和服務來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從而改善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推動服務業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的幾個重點

(1)把握好地區發展的階段性差異,有序發展。

在理解階段差異的基礎上,既不能過分超前,又不能過分滯后。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要增加工業制造業中的科學技術含量,增強創新能力、營銷能力等;當工業化發展到較高階段之后,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開始互動發展,互相促進,互為前提,共同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特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制造業企業開始向價值鏈兩端即生產性服務業轉型,價值鏈中間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同時,在服務業內部,不同類型服務業具有不同的發展背景、適合階段、發展特點以及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需要區分對待。

(2)破除行業壟斷,推動事業單位改革,釋放服務業。

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體制和機制問題,有些部門過分強調產業兼有的社會屬性,包括銀行調節經濟手段屬性,科學、教育、衛生、體育的公益性、福利性屬性,文化、傳媒意識形態屬性等,大量本應作為營利性市場主體存在的經營性機構存在于社會事業單位之中,后勤服務社會化程度太低導致大量服務需求內置。需要打破政府或國有經濟壟斷經營,對社會資本開放,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在服務業資源的配置中發揮出市場的基礎性作用。

(3)抓好規劃、招商、政策的一條龍服務與管理。

作為特大城市的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像以往抓工業一樣抓服務業,多管齊下、優化結構、集約發展,促進服務業產業發展水平的明顯提升。包括重點發展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從編制規劃、政策體系、產業指導、招引項目,到考核評估、技術標準、行業規范、統計制度、稅負體系、人才培養引進、行政審批、執法效率等方面,抓緊落實系統化的一條龍服務與管理。

(4)平衡服務業的集聚與擴散,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

做好特大城市服務業的都市中心集聚與多區域、多中心擴散集聚的平衡,特大城市內部按照多級中心模式發展CBD體系,滿足不同服務業類型的發展需要,同時公共服務資源的空間結構優化要立足于解決城市病和增強居民福利,即把行政、教育、醫療、養老等具有很強社會屬性的公共資源有意識地分拆和多中心分散,保證各級地方的活力和提供基礎性需求。高度重視服務經濟時代,大型生產性服務業(總部)的布局優化及其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一個城市自身動態比較優勢,在整個價值鏈的全球化中控制戰略性環節,不斷優化升級城市產業結構,從而提高其在區域城市等級序列中的位置。

(5)創新城市產業生態園區集聚。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城市和地方提出打造生態工業園區、生態供應鏈的概念,服務業在城市生態產業集聚和新型園區建設過程中應該主動融入和參與。既包括在區域集聚層面服務業企業在生態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時,就一并入駐和為園區內企業提供專業服務;也包括生產服務業企業提供專業設計和定向服務,優化園區布局、提高園區工業企業效率;還包括在條件具備的城市和發達地區創新觀念,形成以龍頭服務業企業為核心的新型服務業產業生態集聚園區,并反向吸引生產制造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進入園區,推動城市特色化集聚和產業升級。

作者:王強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