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5 03:48:00

導語: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論文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形成了很多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他們的出現為我國的民營經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是我國的中小企業集群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在發展中遇到很多問題,集群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創新機制還遠未形成,政府的作用也很不到位。

一、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現狀

在過去的20年中,我國中小企業紛紛走集群化發展道路,變單打獨斗為依靠整個群體的競爭力,聯手走向市場。不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而且還壯大了縣域經濟的實力,吸納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就業。但這些中小集群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員工素質普遍低下。不管是老板,還是打工者,絕大多數都是農民,大多是家族式的企業經營管理。2、企業以制造業、尤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產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價值低。3、低水平的重復投資較多,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旧鲜且环N無序競爭,經常出現“檸檬現象”。4、集群內企業發展不平衡,企業素質普遍較低,急需加快產業升級。治理結構尚不完善,需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二、制約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因素

1、從經濟學角度看,產業集群存在自身的效率空間。產業集群作為中間性組織的一種,有它自身的生存空間和效率邊界,只有存在于這個空間的時候,這種資源組織的形式才是有效的。配置資源的方式主要有企業、市場和中間性組織,如何選擇主要受到交易成本(TC)、外購價格(EP)與自我提供成本(IC)三方面因素影響。其中交易成本是指為使交易發生而產生的信息搜尋、交易談判成本;外購價格是指企業對外采購中間環節產品的價格;自我提供成本是指將所有的中間環節放到企業內部來完成所需的成本。我們以交易量(Q)為橫坐標,以價格或成本(P或C)為縱坐標建立坐標系。假定企業交易成本(曲線TC)隨交易量的增加而增加;企業外購價格(曲線EP)與自我提供成本(曲線IC)隨交易量的增加而減少。圖1影響組織體制選擇的因素分析

若企業交易成本上外購價格的總成本(曲線TCI+EP)減去自我提供成本(曲線IC)大于零,即曲線TC+EP-IC處于橫坐標上方,則所有的生產與交換活動都會整合到企業內部,以達到成本最小化,即采用企業科層組織;若企業交易成本加上外購價格減去企業自我提供成本小于零,即曲線TC+EP-IC在橫坐標以下的部分,產業集群就屬于這個范圍,在這個范圍內,通過采用中間性組織的方式,比如產業集群,企業自己致力于最具競爭力的價值活動,以實現成本最小化與專業化利益,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

綜上所述,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組織資源的方式,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內是有效率的。離開了這個范圍,通過產業集群來組織交易的費用增高,合作效率降低,它就會被其他的組織形式所替代。

2、產業集群存在“靜態優勢剛性”。一般認為產業集群通過以下4種特性:專業化分工、地理性臨近、群內企業相互關聯,以及協同與溢出效應來構成集群競爭優勢。然而,這種競爭優勢在我國的中小企業集群中存在著很大剛性:(1)專業化分工導致資產專用性過高,集群風險升級。專業化分工使集群內企業以最優規模進行生產的同時,也提高了資產專用性,降低企業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加上中小企業的自身資金實力較弱,在投入了大量資金投資專用性資產后,一旦出現全行業衰退虧損,企業主往往只好經營維持下去,或偷工減料極力降低成本,使市場上的產品質量不斷退化,威脅到整個產業集群的生存空間。(2)地理臨近導致生產決策雷同。由于地理空間的臨近,極大地促進了集群企業間的組織學習。這些中小企業擁有相似的生產技能、原材料和技術水平。當這些企業面對相同的機會與威脅時,常常會做出相似甚至相同的生產經營決策。(3)群內企業相互關聯導致自我封閉。集群內企業與機構間的相互關聯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成本,但當習慣于集群內部交易后,逐漸不想或是不敢與集群外部企業進行交易,成為一個封閉系統,對于外部知識、技術的獲取能力、應變能力不斷減弱。(4)協同與溢出效應導致創新不足。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內的企業可以共享公共基礎設施等。然而,由于在集群內各企業技術與知識的高度外溢,加上小企業自身的資金不足,使得大家都想坐享創新外溢的好處。這種“搭便車”的思維和行為大大地削弱了企業的創新活力。

三、促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對策

1、通過市場調節和政府措施來確定合理的集群規模,保持效率空間。產業集群這種組織體制有他自身的效率空間,在這種空間之外,要利用其他的方式來組織資源:比如,市場調節、政府行為等。但是,政府行為一定要依據集群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主要通過制定引導和鼓勵企業集群的政策,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而不僅僅是企業群。

2、提高集群企業自身的素質。集群內的企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與外部企業加強聯系,甚至可以成為一些大企業的配套企業,加大集群與外界的聯系程度,以提高企業發展的靈活性。要建立鼓勵創新的機制,組織技術創新。政府通過成立技術創新中心,向集群內的企業低價甚至是免費出售這些技術產品。此外,還要建立鼓勵創新、允許失敗的文化。通過區內外企業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進一步提升集群內企業的創新能力。

3、建立行業協會,充分發揮作用。通過建立行業協會,一方面可以使集群企業真正實現內抓質量,外樹形象,從而提升整個集群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很多政府管不好,也不好管的事情可以交給行業協會去做,使之起到政府與企業之間橋梁和紐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