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發展論文

時間:2022-10-25 03:49:00

導語: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發展論文

一個繁榮的城市,一個發達的地區,可以沒有大企業,但絕對不能沒有中小企業。在市場運行中,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是永恒不滅的主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企業的全球競爭和國際化經營時代真正來臨。因此,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及道路選擇已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對于對一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中小企業,現在開展創新型、開放型的國際化經營,不僅是當務之急,也是它們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國中小企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服務國內市場的同時,已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接觸國際市場,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有關跨國經營的知識。雖然這樣,我國中小企業目前如果要從事跨國經營仍存在嚴重不足。

(一)國際競爭力較差。我國中小企業在產品、價格、分銷和促銷方面,以及整個營銷戰略和管理方面都仍處于較低級的經營階段,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從我國中小企業出口的產品結構來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與韓國、東盟、印度等國的出口產品存在嚴重的同構性,而我國中小企業在勞動成本方面不具競爭優勢。同時,我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缺乏名牌產品,缺乏獨特的企業文化,凝聚力不強。

(二)沒有廣泛的金融資源,融資渠道少。這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最為現實和迫切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瓶頸。一方面企業缺乏政府對其融資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沒有穩定的銀企關系,也沒有防范風險的基本保障,因而一些企業有市場,但因缺乏資金難以擴大生產規模,或無法及時更新設備,造成產品質量差,導致市場萎縮等等。

(三)抵御風險能力低。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資本不很充足,在對外投資中抵抗風險、管理風險的能力比較低。特別是對非企業自身因素造成的風險,如政治風險、戰爭風險、國有化風險、社會治安風險等,幾乎沒有任何防范承受能力。

(四)缺乏國際市場信息,經營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由于資金、規模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業難以像大企業那樣建立起寬泛的營銷渠道和信息收集渠道,難以及時、準確地獲取國際市場的供求信息,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市場體系、貿易規則、投資國的環境、投資機會以及法律等缺乏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國內又缺乏相應的信息支持系統,從而使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對外貿易處于被動的局面。

二、我國中小企業的優勢

(一)技術優勢。我國中小企業,在很多領域缺乏現代尖端技術,但卻擁有不少“適用技術”,這些技術在發展中國家有廣泛的適應性。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技術可以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找到廣闊市場。我國根據自己的特點消化吸收地引進技術,更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并且價格也較低,易被發展中國家接受。雖然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財力從事研究與開發工作,但對事關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技術,其創新熱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在小規?;A上進行的,個性強,善于在大企業技術壟斷的夾縫中立足。

(二)產權優勢。國有資產流失是我國當前經濟領域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中的公有制企業是改革的先行者。經過多年的改革,已基本理順產權,而民營企業則無產權之憂。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企業高層經營者的收入多以提成、股權等形式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且關系密切,由此保證了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這非常有利于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健康發展。

(三)低成本優勢。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抓住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契機,在紡織、服裝、玩具等行業形成并不斷擴大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取得了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創造了大量的經濟剩余。這種經濟剩余有利于提高生產要素的生成能力,為產業結構的提升奠定了物質基礎。

(四)環境優勢。加入WTO后,我國中小企業的產品將在更多成員國及地區中享受多邊的、無條件的、穩定的最惠國待遇,不僅大大降低了中小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成本,而且會使我國中小企業擁有比過去更加有利、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可以更好地發揮資源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促進中小企業的產品出口,提高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此外,我國政府鼓勵支持中小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開展跨國生產與經營,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就為中小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五)相對區位優勢。我國中小企業所具有的相對區位優勢源于以下幾點:首先,周邊國家較多,且多數經濟正在迅速崛起,我國與其均有著長期廣泛的對外聯系。其次,我國的華僑遍布世界各地,靠這種種族紐帶,我國企業可以減少跨國經營中的障礙,降低風險,并有利于同當地企業進行更為密切的合作。

三、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戰略

我國部分中小企業已經有了一定優勢,并邁出了跨國經營的步伐。但要發展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就應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充分把握全球經濟發展特點和趨勢,制定正確的跨國經營發展戰略。

(一)優化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外部環境。加快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風險投資基金,擴大中小企業的信貸額度;建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社會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信息、經營指導、職業培訓以及研發、中介和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建立商業化的投資咨詢機構,幫助中小企業開展跨國業務。

(二)樹立全球化企業發展戰略。培養全球化思維方式是中小企業走向跨國經營的第一步。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企業跨國經營未必需要龐大的規模,只要在價值鏈條上某些環節擁有相對優勢,都可能成為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我國中小企業應逐漸培養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維方式,為自身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采取漸進式發展道路。有效益的對外投資,應該是漸進式的發展。這對本來抗風險能力就比較差的中小型跨國公司來說很重要。比如,選擇國內經營→出口→設海外→設海外銷售子公司→建海外生產子公司的模式。對我國中小企業而言,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差的特點決定了企業應以漸進的階段式發展為主,逐步積累海外的市場知識,從而提高跨國經營的成功率。

(四)積極加入協作網絡,進行網上跨國經營。這樣可以利用國際網絡中的資源潛能,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先進技術,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網上跨國經營方式對于中小企業有巨大的適用性:網上貿易可以節省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所需經費,從而可以避免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少的致命弱點;減少中間商的盤剝和制約;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貿易機會,花較少的錢打進新的國際市場;可以減少出口貿易環節,提高效率,節約交易時間;無地域、時間限制,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便于把中小企業的產品及時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國際競爭能力。

(五)區域集群化經營。區域集群是指以地域為中心大量同業中小企業有機集中所形成的集合。由于我國所特有的文化和人文情結,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通過地緣、血緣構成一個較完整的分工網絡,形成大大小小的企業區域集群,每個企業只專業化生產一、兩種成本最低的零部件,產生規模效益,組成了跨國經營的“遠洋艦隊”。

總之,我國中小企業朝著跨國經營方向發展是完全符合目前狀況的。在知識經濟時代,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努力開拓全球市場,制定與自身相適應的跨國經營策略,才能使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未來的國際經濟舞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