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資國際產業轉移論文
時間:2022-06-13 08:32:00
導語:利用外資國際產業轉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外商直接投資被普遍認為是對發展中國家最具吸引力的一種利用外資方式,外商直接投資是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一攬子要素于一身的有機體。
【論文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升級金融危機
改革開放近3O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已在廣東省經濟運行和發展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有力的促進了廣東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種貢獻不僅表現在外商直接投資帶進了廣東省經濟建設所急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對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這個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外資促進廣東省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一)廣東省F0I和產業結構概況
1.廣東省FDI和產業結構的歷史與現狀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廣東的各項建設事業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剛剛展開,外商對國內投資顧慮較多,所以投資數額較小。八十年代后期,投資環境有了改善,在外資的引進上,廣東提出了“調結構、上水平、重質量、求效益”的方針,把利用外資與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有機地結合起來。九十年代經過前期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發表的重要談話,使得外商對廣東的投資信心十足,廣東由此進入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外資增長最快、最活躍的時期,外資來源也由以港澳臺地區為主逐步走向多元化,且投資領域不斷擴大,產業結構升級明顯。2001年中國的成功入世,使廣東逐漸擺脫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利用外資得到了恢復性的增長,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力度也進一步加大,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但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廣東的外商直接投資倍受沖擊,合同外資額及實際利用外資額都出現了縮減。但廣東各級政府和廣大企業對此都表現了積極樂觀應對的態度,主動推動企業自主創新,促進經濟調整升級,已成為當前廣東各級政府、廣大企業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下面的表1反映了改革開放近10年以來廣東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總體情況。
根據表中的數據,從簽訂項目個數、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三個面來比較,可以得出:2007年外商直接投資簽訂項目數、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額以及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相比1997年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如果再加上統計口徑的縮減等因素的影響,實際增長幅度比以上數據偏高。
2.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分布特點
九十年代以來廣東省FDI在三大產業中的分布,下面的表2反映了九十年代以來廣東省FDI在三大產業中的分布情況。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九十年代以來廣東省FDI在三大產業中的分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第一產業實際利用FDI的比重很小。1997年至2007年的10年期間,廣東省第一產業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7.24億美元,占同時期廣東省實際利用FDI總額的1.18%;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第一產業方面,外商尤其是跨國公司涉及該產業本身就少;由于第一產業開發投資大,產品生產周期長,可控性較低,風險較大,外資投資意愿較低。
(2)第二產業實際利用FDI占主導地位。1997年至2007年期間廣東省第二產業每年所占的比重都在60%以上,最高達到86.4%。但是,從不同時間段的所占的比重來看,從1999年占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86.4%下降到2007年的63.66%,顯示出廣東省第二產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逐時期下降,主要是因為廣東省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升級,FDI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地優化。
(3)第三產業實際利用FDI比重不斷提高。1997年至2007年期間廣東省第三產業從年平均增速來看,年平均增速為186.14%,增長速度占三大產業增長速度之首。但是,從所占廣東省實際利用FDI的比重來看,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還相對較小,特別是當前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還有待加強對FDI對第三產業傾斜的引導力度。
3.FDI在三大產業內部的分布情況分析
上表中,農、林、牧、漁業構成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建筑業;其它都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這樣我們還可以看出FDI在三大產業內部的分布概況。
FDI從第二產業頒的主要特點有:(1)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從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在第二產業內部的分布來看(表2~4),制造業的比重很高,其它三個行業的投資比重較低。在2004年到2007年外商直接投資中,制造業的平均比重占到了92.7%7,采掘業、煤電水業和建筑業的比重分別只有0.56%,5.1%和1.34%。(2)FDI主要流向輕工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及技術密集型的電子行業,形成了廣東省整個工業“輕型外向”的發展格局,其特點有:輕工業的FDI比重高于重工業;加工工業的比重很高,原料工業的比重較??;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大于一般加工工業。以2006年為例,根據廣東省統計年鑒,2006年外商直接投資中,輕工業的投資比重占56.%8,重工業的投資比重為43.2%;其中原料工業的比重為10.8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所占FDI比重為59.03%,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的比重為28.22%。
(二)廣東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廣東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一、三產業為輔。改革開放以后,廣東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二、三產業在調整中快速增長。最近的這幾年來,廣東的產業結構也一直沿著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逐年遞減,二、三產業比重在穩定中保持上升這樣的趨勢在優化調整當中,盡管如此,從現實情況來看,廣東省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一些較大的問題:
1.產業結構不合理
按照國際經驗,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是,先由“一二三”模式(前工業社會,金字塔型),經過“二一三”模式(工業化初期,橄欖型)和“二三一”模式(工業化中期,橄欖型),轉變為“三二一”模式(工業化后期,倒金字塔型)。2006年廣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8077元,超過人均3500美元的水平。按照工業化的階段劃分標準,廣東的經濟發展格局已經處于工業化發展后期,這個階段是第二產業持續下降,第三產業占支配地位。從目前廣東的產業結構來看,廣東產業結構比重還是“二三一”,還處于工業化階段的中期,這顯然與廣東的經濟發展不太適應。
2.區域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
總體上看,廣東目前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化工業在廣東工業中的比重已居于主導地位。但省內各地區的工業化發展水平上仍有較大的差距。珠三角第二產業比重達到5O.92%,第一產業僅為2.76%,其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化成熟期的典型特點。非珠三角的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仍是較高的,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分別為12.67%、23.96%和26.74%;而西翼地帶和山區地帶第二產業的比重僅分別為40.50%和38.91%,仍處于工業化起步階段。
3.廣東利用FDI產業結構不合理
與長三角、京津塘等地區相比,雖然廣東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時間較早,但廣東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是以制造業、加工等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較低的第二產業領域為主,相比之下,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服務業、信息產業等附加值高的產業較少。但是,廣東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狀況在短期內又難以改變。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廣東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效應仍以增長效應為主導,投資質量不高。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1.結論
本文在對外直接投資優化投資國產業結構的理論分析基礎上,采用真實數據,對廣東省的產業結構演進態勢和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情況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對外直接投資是優化廣東省產業結構的一項重要和有效的途徑。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外商直接投資正是通過各產業之間不同的分布比例和不同的貢獻度,促進了廣東產業結構的轉變和升級。
2.政策建議
通過前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們知道外商直接投資對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在第三章的分析也提到了廣東目前產業結構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發生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廣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筆者對當前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利用FDI有一些粗淺想法,表述如下:
(1)完善投資環境,實施更為開放的產業政策。完善投資環境:政府的角色應從“管理型”轉變為“服務型”,為外資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出臺相關經濟法規,使外商投資走上了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外商投資審批手續進一步簡化,收費透明化,減少不必要的收費;加強治安管理,改善法治環境;加強環境治理力度,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2)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優化產業結構。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規劃,從有利于提升廣東經濟競爭力出發,進一步制定提升利用外資質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布局的政策導向。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和國有企業改組等。引導和鼓勵跨國公司在廣東投資龍頭項目、設立研發中心、地區總部,吸引更多大型外資企業設立生產制造基地、配套基地、培訓基地和采購中心。促進省內資本與外資聯合,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擴大跨國公司在廣東的投資。
(3)積極開拓新的引資途徑,多種形式利用外資。廣東利用外資一直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為主,在吸引外商投資多元化方面有待加強,今后要在繼續堅持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為主的基礎上,推進跨國并購,境外融資、風險投資等形式,鼓勵外資通過并購、參股、股權置換等形式進行投資,同時通過培育新型的生產要素,改善產業結構模式,使現有的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利用和提升。
總的來說,金融危機會推遲國際產業向廣東轉移的進程,但轉移的趨勢是存在的,危機過后,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產業將會一步步,分步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是符合產業鏈發展趨勢和產品生命周期規律的。因此廣東要提前做好承接下一輪產業轉移的準備,化危為機。正如廣東省委書記同志所說“這場危機,是傳統發展模式之危,科學發展之機,而且是重大之機,同時也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資質量、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良好時機?!?/p>
- 上一篇:城市化進程動力研討論文
- 下一篇:政府辦主任就職表態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