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技術進步與工業發展關聯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5 03:36:00

導語:地方技術進步與工業發展關聯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技術進步與工業發展關聯性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天津;近代;技術進步工業發展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對天津近代技術進步的特點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分析,指出天津近代技術進步呈現出階段性、多元性等特點,并且與工業發展呈現出同步性特征;歷史證明,技術進步促進了天津近代經濟增長和工業結構調整。

天津近代工業企業由于缺乏必要的前期準備,因而在生產技術上明顯地落后于當時的外資企業,但作為西方工業產品的替代品進入市場后,不可避免的會與泊來品在價位、質量、性能等方面展開激烈競爭。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使企業進行技術進步迫在眉睫。技術進步也就成為近代工業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源泉所在。技術進步是某地區實現工業化的前提和基礎,工業化的實現過程又為技術進步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繼續前進的動力。在天津近代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壯大除了依靠大量的資本投入和充裕的廉價勞動力以外,更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天津近代工業技術進步的特點

(一)模范企業的技術擴散

在近代工業技術進步過程中,模范企業的技術擴散起了重要作用。天津三條石是天津鑄鐵業和機器制造業集中的地區,其鑄鐵和機器手工業作坊逐步完成了向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過渡,其中真正影響三條石技術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秦記鐵鋪的出現,二是天津機器局的設立。秦記鐵鋪的秦玉清本是打行爐出身,能用干模、硬模鑄件技術制作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品,尤其是秦記的鐵鍋,遠近聞名。后來,秦記鐵鋪衰落,但秦記鐵鋪培養的徒工大都在三條石自立門戶,成了鑄鐵業的技術骨干。秦玉清的另外兩個徒弟,后來在法租界馬家口與人合伙開設了著名的義順鑄鐵廠。

(二)技術進步過程中的技術依賴

在技術引進過程中,近代工業企業顯現出了過度的技術依賴。20世紀之前,天津近代工業的技術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例如大沽船塢從1880年建塢,就讓英國人掌握船體、輪機和財政大權。建成后,船塢的財政管理和生產大權都被英國人所控制。船塢生產的主要原料都是從外國買來的,而機床又是清政府用高價從英國進口的廢舊設備??傊瑥挠萌?、購料、設備上看,大沽船塢完全依賴外國。天津機器局雖然沒有被外國人控制,但機器設備甚至煤炭都要依賴進口。20世紀以后,雖然天津工業企業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仿制,但依然沒有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三)技術進步的多元性

天津近代工業企業的技術引進表現為生產關系多元化、資金來源多元化和工業結構多元化。第一,在生產關系方面,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官僚資本、買辦資本和民族資本企業相繼在天津出現,它們?;ハ噢D化、混合。如大沽船塢由官辦資本轉為官督商辦資本,開平礦務局被英商騙走礦權后由官督商辦資本轉為外國資本。還有天津北洋時期的大量企業都有軍閥官僚資本加入,成為一個以資本市場為紐帶的混合體。還有很多中外合資企業,如開灤煤礦、耀華玻璃等。在資本形態頻繁變化的同時,為擴大生產規模也不斷進行著技術引進。第二,近代天津在技術引進的資金來源方面也表現出多元化。早期的技術引進多采用“息借商款”、“復撥官款”的官商合資或向外國銀行貸款的方式,企業為此往往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

技術進步與工業發展的同步性

一個國家的技術進步,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但對一個地區特別是對于一個企業的局部而言,實現技術水平的升級,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走完別的企業在較長時間內走過的科技進步路程。對于天津近代工業來說,由于其自身所存在的資金、人才技術儲備等方面的先天性缺陷,選擇自主開發的原始性技術創新存在的難度頗大,而選擇技術引進的技術創新模式,用先進企業的技術裝備生產性能和質量更為優越的產品,無疑是一條切實有效的發展途徑。特別是對于天津企業來說,通過技術的引進,不僅可以節約資金,降低風險,而且還可以由技術破譯而積累技術學習的能力。

第一階段,發端期(1860-1895年)。1860年以后,便有外資企業在天津設廠,使用現代機械設備修理船舶和農產品加工,官辦與民辦工業開始出現,主要以洋務運動期間的官辦類企業為主,設立時均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但數量與規模都不大,如1883年天津機器進口值僅5.6萬關平兩,1893年下降到2萬關平兩。進口機器的范圍也很小,主要是原動機、鍋爐和機械加工設備等。因為在20世紀以前,天津工業剛剛起步,對機器的需求較少,自然進口值不是太大,種類也不多,此時天津現代工業產業以出口加工業為主。

第二階段,發展期(1895-1922年)。甲午戰爭以后,特別是進入20世紀,天津內河輪船航運和鐵路運輸相繼開通,成為現代工業成長的大動脈,有力的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大批外商企業和外國洋行到天津投資,為技術引進創造了一定的便利條件。天津機器總的進口情況從海關冊的統計中可見一斑。天津進口的機械設備種類主要是電氣機械及原動機、鍋爐、紡織機器、汽車及零件等,進口的品種比前期更加廣泛。因為進入20世紀后,特別是天津工業的黃金發展時期,天津近代工業獲得長足的發展,民族工廠累計約有2304家,資本總額累計約8796.5萬元,涉及66個工業門類,以紡織業、面粉業等為主的天津輕工業產業體系逐漸形成。

第三階段,波動期(1922-1940年)。據統計,1933年天津機器進口值由1922年的418萬元下降到136.5萬元,之后開始逐年增加,到1939年達390.6萬元,基本接近1922年的水平,之后又開始下降。進口機械設備的種類主要是電氣機械及原動機、鍋爐、紡織機器、汽車船舶及零件等,進口的品種與前期基本相同。從進口比重看,1934年機器設備進口值占進口總值的21.8%,1935年為22.3%。與此同時,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天津工業出現了波動發展,1928年后天津工業規模和數量開始下降,直到1936年才開始恢復,1941年達到最高,對應的機器進口自然也出現了波動發展。但在1936-1941年間,技術引進與工業發展的趨勢并不一致。

第四階段,衰退期(1940-1949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天津進口的機器設備逐年減少,到1946年,機器進口值僅占進口總值的5.27%,比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下降了十幾個百分點。而這一時期,天津進口的消費品大量增加,1946年和1949年的進口值占進口總值的比重都在60%以上。因為這個時期,天津工業迅速衰退,很多工廠停業或倒閉,自然不會產生引進機器的動力。

結論

天津近代技術進步與工業化進程的歷史經驗表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增長特別是工業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近代工業發展水平,特別是企業規模決定了當時技術水平的高低。近代天津工業中的絕大部分企業規模都很小,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資本注冊的1153家企業中,僅有107家的資本在萬元以上,占工廠總數的9.3%,而且主要集中在紡織工業、化學工業和食品工業。資本在萬元以下的企業占工廠總數的91.2%,而且這些工廠機械化程度低,很多還處在手工生產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德常,周祖常.天津近代經濟史[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

2.羅澎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M].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33

3.宋美云,張環.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4.王培.晚清企業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5.姚洪卓.近代天津對外貿易1861-1948.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6.天津社會局.天津之工商業(上卷).1931

7.天津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