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收入差距對產業結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1 09:11:00

導語:城鄉收入差距對產業結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收入差距對產業結構分析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對經濟社會各方面產生各種影響。文章試圖將分析視角集中于城鄉收入差距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認為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從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兩方面影響產業結構的合意性,也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不利影響。

關鍵詞:城鄉收入差距;產業結構;負效應

目前,對于我國的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已基本達成共識。李實等(2004,2007)利用泰爾指數將全國的個人收入差距分解為城鎮內部、農村內部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三部分,計算出三種差距對全國的差距貢獻率,結果顯示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對全國總體收入差距貢獻率從36%提高到43%,這說明了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過大是全國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對于城鄉收入差距對經濟影響的已有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費結構上,認為城市居民消費趨于飽和,而農村消費結構升級較慢,農村消費占總消費比相對較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國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靠出口和投資,因農村消費不足帶來的內需不足將影響到經濟的持續平穩增長。而關于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對我國的產業結構之間關系做出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并不多。城鄉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將對產業結構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將視角集中于產業結構的市場需求與供給變動兩方面,以分析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對產業結構變動的效應。

1城鄉收入差距通過市場需求對產業結構變動產生影響

產業結構是指整個國民經濟中全部經濟資源在各產業的配置結構。本文中的產業結構不僅包括對第一、二、三產業的分類,還涉及到三大產業內部各行業和行業內部各層級及其之間的關系。正常的產業結構變動一般表現為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有兩方面的含義:

①指一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各個產業部門所表現變動趨勢:第一產業的份額顯著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顯著上升,第三產業也略有上升,即三大產業比重次序的調整,其衡量指標一般是第二產業或第三產業的比重占GDP的比重;

②指發生在三大產業部門內部的產業由低級到高級、勞動生產率由低趨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以及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的發展變化過程。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市場的需求條件和供給條件的變動、國際市場供給條件以及經濟政策引起的變動,收入分配結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收入分配結構決定消費結構。當收入水平較低時,可支配收入較低,于是有限的收入將優先用于滿足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用于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比例將逐漸下降,更多的收入將投向于更高層次的消費。消費結構將由購買食品衣服為主轉向購買電視機、音響、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以及娛樂社交。在一個存在相對合理收入差距的社會里,會形成多層次的消費需求,低、中、高級消費品均有相應合理的需求結構。但若是收入差距過大,如Murphy(1989)在分析收入分配與工農業發展的關系時所指出,富人有足夠的收入購買進口奢侈品和手工品,窮人則局限于解決溫飽問題,財富過于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而中產階級比重較小,會導致國內工業產品的需求不足。城市與農村的消費斷層將會導致相應的商品供給部門發展不均衡。

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投資結構必然與需求結構相一致,而市場需求結構又取決于人們的收入分配結構。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城市居民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擁有更為有利的生產條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費能力必然引導投資和其他經濟資源流入那些以滿足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為主的生產部門和相關服務部門。充裕的資源使得這些行業快速發展,而為農村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提供服務的行業因投資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斷萎縮。

具體說來,收入差距通過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投資在各個產業間的分布和比例不同,各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就會不同,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動;投資結構作為資產增量可使產業結構存量的變動,引起產業間規模比例的變化;不同的投資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產資料需求,從而引起生產資料產業構成的變動。城市居民消費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資服務于城市,家電行業,通訊電子類行業等等均傾向于城市居民,且這些行業發展建設都比較快,而合適于農村的消費品和服務則極少。收入消費結構直接影響影響消費資料產業部門的發展,也間接影響為消費資料產業提供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的發展,從而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城鄉收入差距過大間接導致產業結構的相對不合理發展,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難以為繼。

2城鄉收入差距通過市場供給對產業結構變動產生影響

在市場經濟中,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不同的生產要素要求同投入所創造的產出相對應的收入。已存在的收入差距會影響生產要素流動方向,從而影響各產業的要素供給數量與質量。要素供給的數量與質量不同又會對各個行業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一個過程。這種要素流動減少了原來農業領域的閑置勞動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積以及勞動生產率,同時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調整了三大產業間勞動力占有比例關系。城市相對于農村的高工資是吸引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原因,而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則給相對理性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強烈的流動信號。于是擁有一技之長、高學歷和較高文化素養的高質量勞動力聚集在城市,促使城市高精尖產業得以發展。城市的迅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輕力壯的普通勞動力,勞動力資源供給充裕,則對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于是資金流向該產業,該產業能夠迅速發展。但須注意的是因普通勞動力供給充足導致勞動力市場一直為買方市場,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勞動力資源的充裕供給使企業缺乏提高效率改進的動力,沒有足夠的動力改進機械裝備生產以替代勞動力生產。

而對于農村的發展則是另一番情形,雖然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緩解了農村緊張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流動的都是年輕力壯的勞動力,于是出現農村發展所必須的勞動力也可能出現短缺,農村發展所需要的技術管理等人才也嚴重缺乏,這嚴重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產品生產和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農村居民收入也無法持續提升,城市收入差距擴大,人力資源與普通勞動力資源往城市流動的速度隨之加快。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拉大,從勞動力的層面上看,是勞動力在三大產業中的比例趨于協調,但三大產業內部的生產率、產業附加值率和實際發展速度卻是不平衡的。

資金供給狀況也將影響到產業結構??晒┺r村投資的資金一般取決于農村的儲蓄,而儲蓄受限于收入水平。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無法得到較大幅度的持續增長使得儲蓄偏低,又由于工農業產品的價格差價使得農村自我積累能力低下。加上郵政儲蓄的只存不貸模式、國有銀行多存少貸惜貸致使原本不多的資金流向城市,農村發展所需資金相對稀缺,且獲取成本相對較高,于是農村經濟發展遇到資金障礙。與農村相比,城市資金供給充裕,資金的使用成本下降,有利于資金流向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推動產業的演化與發展。資金供給的差異使得城鄉各行業各產業發展不均衡。

3城鄉收入差距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影響

前面已經討論過在市場經濟中城鄉收入差距將促使資源流向為城市居民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部門。部分產業在充裕的人力、資金等資源供給和較大的需求刺激下,能夠得到較快的升級,采用新技術,實現產品的多樣化。但僅僅在一個城市經濟圈里,對某一產品的消費將會趨于飽和,而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其消費結構難以轉移和升級,于是為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費品與服務無法在農村大范圍擴散。

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在產品的成長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費對象,一般的產品研發設計也是主要是針對城市消費居民。從成長期過渡到成熟期的過程中,企業擴大生產,可獲得規模報酬遞增的效應,前期投入費用下降,產品價格下降,消費群體逐漸由城市居民轉移到農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動下,企業可以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批量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從而進一步擴大農村市場,實現規模經濟的良性發展。同時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較合理的社會里,消費需求的結構也比較合理,產業的升級表現得較為平穩順暢。產品的擴散過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動,而在像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大,城市居民升級換代下來的消費品,農村居民仍無力購買,需求鏈發生斷裂,產業的轉換升級就不順暢。

產品順利進入農村市場,亦使得企業能及時回籠資金,從而有足夠的動力和資金開始下一輪的技術創新,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加快,相對于服務業也是如此。產品消費市場平穩轉移可促進新技術的普及和升級,但若為城市居民提供消費品和服務難以難于在農村較大范圍內得到消費,這些新技術的普及和升級便會受阻。

多年來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生產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費品及生產資料是農村居民所需要的卻無能力購買,另一方面,城市市場卻已相對飽和,使得工業生產能力與市場消化能力相比,形成嚴重相對過剩。工業經濟產能的相對過剩使整體經濟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這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成長。

4結語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對我國產業結構變動產生重要的影響,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都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影響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因此,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雖然目前為刺激內需而采取鼓勵家電下鄉等措施,這些只是治標不治本,根本還在于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

參考文獻:

[1]李實,羅楚亮.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計[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2]李實,岳希明.中國個人收入差距的最新變化[J].財經,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