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單位經濟管理的思考

時間:2022-02-24 09:19:45

導語:地勘單位經濟管理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勘單位經濟管理的思考

摘要:地勘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國家資源勘查的重要職能部門。地勘單位經濟管理需要符合目前市場經濟活躍變動的條件,遵循市場規律,對于經濟管理手段的發展和改革要有質的提升,尤其目前的地勘工作項目眾多,因此,加強資源優化和項目管理才能更好進行地勘單位的經濟管理活動。

關鍵詞:地勘單位;經濟管理;措施

一、新形勢下加強地勘單位經濟管理的重要意義

地勘單位的基本屬性是生產型單位,具有直接的生產性和社會公益性。但在不同經濟體制下,人們對其兩重性的認識是有差異的。在計劃經濟時期,其社會公益性占主導地位,因而執行與企業管理體制對立的國家事業管理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更突出地體現了其直接的生產性,因此呼吁變事業管理體制為企業管理體制,提出了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方向,并迅速以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過渡形式步入實施。這樣,隨著管理體制的轉變,地勘單位與主管部門的職能及其之間的關系必然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因此,必然重新調整和規范經濟管理職能,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目前我國地勘單位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產經營出現危機。今年以來,全國工業經濟緩中趨穩、穩中有進,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但經濟運行中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下行的壓力也依然存在。行業生產經營狀況十分困難,房地產投資回落等使整個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也依然存在。地勘單位的主要生產經營業務與煤炭、鋼鐵、有色金屬、房地產等行業相關度較高,這些行業不景氣導致相關項目減少,地勘經濟進入新常態,一些單位生產經營難度加大。

2.對新形勢下產業結構的研究不夠深入。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環境下,大部分地勘企業都沒有進行產業結構的變化研究,或者是有研究,但仍存在多元化的產品格局布局不均衡等諸多問題。尤其對于市場項目復雜的產品結構缺少合理的規劃、成本管理、預期收益等,使得眾多內容都沒有一個完善合理的規劃,最終就形成了項目運營成本過高,收入過低,而且項目運營過程中的各項投入所耗費的非經濟資源過重,在單位內部形成一種嚴重內耗。

3.經營管理者的經營管理水平有限。管理者的經濟管理水平有限,在一些規劃上就可能出現不周全的情況,盡管有些單位也能夠較好的經營,賬面的營收比例也能夠維持正常的情況,但是資產比例卻嚴重失衡,例如應收賬款、存貨資產的占比過大,使得經營過程中可以動用的周轉資金不足,導致循環性的運營障礙。也有一些管理者能力有限,導致在一些糾紛中無法占據有利地位,最終對地勘單位的人力、物力等造成重大的損失。

4.競爭環境更加復雜。一是多數地勘單位業務結構相近,各自的競爭優勢和特色不明顯,在相同的目標市場上同業競爭激烈。二是一些大型礦業企業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地質勘查隊伍,壓縮了地勘單位的市場空間。三是民營的地質勘查、巖土工勘、測繪、鉆探施工等經濟組織日益增多,與地勘單位主業相關的社會市場競爭加劇。在一些市場面上,民營經濟組織低成本、運作靈活等優勢,正在削弱地勘單位的競爭力。

三、加強地勘單位經濟管理的具體措施

1.明確地勘單位內部管理目標。首先,提高地勘單位產業化、市場化的程度。要想提高地勘單位的經濟效益就必須保證地勘單位實施企業化管理模式,走產業化道路,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積極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為此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地勘單位的事業機制與資本運作的矛盾、地勘單位在處理固定資產的權限問題以及單位所用于礦業權、土地權的歸屬問題;其次,構建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地勘單位要進一步明確產權,深化產權改革,積極借助國家的宏觀政策爭取民間資本的投資,從而建立具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地勘單位制度,形成相互制約的治理結構,將單位的經濟效益與員工的個人利益相掛鉤;最后,管理與改革同步推進。地勘單位進行的一系列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單位的經濟效益,而每一項改革方案的出臺,必須要依靠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因此要想明確單位內部管理目標,就必須要依靠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創建一套科學的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管理制度。

2.深化地勘單位制度改革。解決地勘單位人的問題是提高單位經濟效益的首要問題,要改變傳統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就必須通過一系列的人事改革制度組建一支強大的人才團隊。首先,要在人才培養、選拔上下功夫,建立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采取崗位競爭制,激發員工的工作激情。地勘單位要按照個人專業技能實施競爭上崗,實行聘任制,打破傳統的“鐵飯碗”模式,形成收入靠實績、獎金看效益的機制;其次,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有效的激勵制度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地勘單位要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形成以物質獎勵、精神獎勵以及多種獎勵形式相結合的激勵制度,最大程度滿足不同崗位人才的需求,增強他們對地勘單位的歸屬感;最后,建立地勘市場營銷管理團隊。在市場環境運作下的地勘單位要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實施走出去戰略,及時地掌握地勘市場的需求信息,積極主動地爭奪市場、占領市場。傳統的等、靠模式已經不能帶動企業的發展,因此地勘單位必須建立一支熟悉地勘市場、懂得資本運作的專業營銷團隊。

3.建立完善的單位經濟責任審計。一是完善“主輔分離”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完善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能夠促使單位經濟效益的提高?!爸鬏o分離”是針對當前地勘單位以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為主、工程勘察與施工為輔的經營管理模式而言的,基于此種經營現狀要求地勘單位要對單位的不同性質的經營數據等信息進行區別統計與對比,以便及時地發現問題;二是完善地勘單位會計制度。由于地勘單位業務種類的增多,對地勘單位的會計核算的要求也就越高,但是由于地勘單位仍然采取傳統的會計制度,導致其會計核算已經不能滿足單位業務的發展要求,地勘單位要修改與完善地勘單位會計制度,加快與企業會計準則的接軌;三是建立完善動態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改變地勘單位被動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局面,就必須完善主動的經濟審計制度,將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置于單位領導任期內的工作的常態化,同時加強對相關檔案的管理與運用。

4.完善地勘單位績效工資體系。地勘單位要結合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工資分配制度。把獎勵性績效作為撬動干部職工積極性的杠桿,建立有激勵,又有約束的收入分配機制。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把獎勵性績效與單位生產經營指標完成情況、個人業績、崗位職責、工作效率等方面掛鉤,最大限度調動干部職工的積極性、提高效率和效益。一是實施績效工資與清理規范津貼補貼相結合。雖然各個地勘單位普遍實施了績效工作,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其將績效工資看作是一種變相的福利。地勘類事業單位在實施績效工資改革的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績效工資的相關規定,對各類津貼補貼進行清理規范,真正將績效工資落到實處;二是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制度。確定崗位職責和工作內容,制定崗位說明書。進行崗位評估,確定績效工資分配;三是實施績效評估。通常情況下要進行員工自評、群眾評議和上級評估三個步驟;四是績效反饋。通過以上各個環節對員工績效評估之后,各地勘單位人事部門必須組織與員工進行面談溝通,及時反饋考核結果,以保證績效考評結果推動績效管理,帶動員工提高工作能力。

5.采用多元化戰略。采用多元化經營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地勘單位跨越發展的有效途徑。市場低迷時也正是選擇項目、新上項目的有利時機。地勘單位選定多元化經營項目后,要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多渠道籌融資,推動項目順利實施,為保持地勘經濟穩中求進打基礎。實行多元化戰略,可以避免單一經營的風險。地勘單位結合本單位實際,在嚴謹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進入不相關的新領域建立新經濟增長點,形成地勘主業與其他產業相互支撐的產業結構,有利于單位長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玲.淺談提高地勘單位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J].中國市場.2012(26).

[2]謝希田.地勘單位的效益初探[J].中國地質經濟.1992(02).

作者:姚瑩芳 楊洪波 單位:云南省有色地質局楚雄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