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6-14 03:50:31
導語:淺談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穩步推進,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需求的數量和質量也不斷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改革創新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通過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應用型本科;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農林經濟管理是我國農業院校的一個老牌專業,其根本使命是服務“三農”。目前的新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現代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改進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培養出能滿足現代社會農業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選擇。
一、背景和意義
“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將高等學校分為三類: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培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型人才;專業性應用型的多科性或單科性的大學或學院,培養理論基礎扎實的不同層次的高級專門人才和管理人員,如律師、教師、工程師、醫師等人才;職業型、技能型的高等院校,培養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從事具體工作的技術人才[1]。其中第二類專業性應用型的多科性或單科性的大學或學院即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其定位為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歷史使命,培養高質量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實現其人才培養功能的必然選擇。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緊緊圍繞“以綜合素質教育為基礎,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改思路,跟蹤農牧行業經濟發展和管理需求,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根據人才就業崗位能力要求,不斷整合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應用能力訓練,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突出專業特色,探討實踐了“雙主體統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走出了一條“圍繞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社會、改造專業、促進就業”的產學研用并舉的專業建設發展之路。
二、“雙主體、統分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及實踐
應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論規范指導下,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其任務是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操作構思或產品構型,將知識應用于實踐[2]。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立足河南農牧業發展需求,在對行業企業深度調研的基礎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探討形成并實踐了“雙主體統分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對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進行準確界定
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確定,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思路和依據,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前提和基礎。人才培養目標界定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問題,是高等教育質的規定性。人才培養規格是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規定,指受教育者應達到的綜合素質,它是學校工作的立足點和重要依據,是整合教育諸要素,實現資源最優化的核心[3]。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為前提,以服務農牧業經濟發展為中心,緊密結合時代特征,科學界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作為農林經濟管理的專業人才,首先需要掌握系統的經濟學、管理學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相關農業科學知識,掌握農林經濟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優秀的職業素養,具有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良好開拓創新精神和發展潛力,具備較強的知識獲取、信息處理、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后能夠在各級政府部門、農林牧漁業相關企業、教學與科研單位等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調研策劃、財務會計等工作。
(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雙主體統分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內容
以應用型人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構建了“雙主體統分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半p主體”是指學校和企業分別作為教學工作中的兩個主體參與辦學,按照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思路,企業全程參與到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成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到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團隊培育、實踐基地建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等學生培養全過程,企業全程參與,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和企業共同協商制定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企業主體教學運行方案》,以使企業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得以徹底的發揮和創新性的應用,以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敖y分結合”即“統一”和“分流”相結合的教學安排。“統一”即學生在入學的第一、二學年接受“統一”的教學安排,主要體現在課程模塊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管理統一。在統一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牧業經濟的特色定位,以服務農牧聚焦畜牧為宗旨,確定了三個專業方向,分別是畜牧企業管理信息化、畜產品營銷與策劃、畜牧企業會計與統計?!胺至鳌奔匆髮W生在二年級第二學期依據個人發展規劃和學習興趣,在畜牧企業管理信息化、畜產品營銷與策劃、畜牧企業會計與統計三個專業方向中進行選擇一個方向,進行后兩年方向課程模塊的學習,每個方向課程模塊包括行業知識課程模塊和企業項目課程模塊兩項內容。
(三)以專業知識和能力傳授為目的,構建支撐“雙主體統分結合”培養模式的理論課程體系
“課程是教學的科目,是教學的內容和進程,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基本單元,專業的人才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的”[4]。在對河南省農牧行業及崗位知識、能力進行大量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明確該專業學生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調研論證得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農林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熟悉我國農林經濟管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規,要了解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農牧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畜牧企業管理信息化方向的學生需要掌握現代社會關于企業管理信息化、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新興網絡實用技術和VisualBasic程序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管理信息化的最新知識及相關理論。畜產品營銷與策劃方向需要掌握企業市場營銷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市場調研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企業市場調研、營銷策劃的步驟、方法和內容。畜牧企業會計與統計方向應掌握的知識包括國家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掌握會計學、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會計與統計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畜牧企業成本核算、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數據處理技術的基本知識等。在確定了學生應掌握的知識技能的基礎之上,構建五大模塊的課程體系。五大模塊即“通識課程模塊+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素質拓展教育課程模塊”,不同模塊的知識能力傳授功能不同。通識課程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培養學生有效思考的能力、邏輯推理、想象力、清晰溝通的能力、適切判斷的能力、對多種價值觀的識別選擇能力等,包括人文、社會、自然科學三大知識領域整合的學習。學科基礎課程模塊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管理學、經濟學、農林經濟管理、農業政策、統計、財務管理等專業基礎知識的傳授;針對專業核心知識、核心實踐應用能力的學習,設置了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和方向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包括農業企業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農產品國際貿易、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運銷學、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農業項目管理等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包括農牧行業知識課程模塊和企業課程模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素養,設置了農業經濟素質拓展教育課程模塊。
(四)以提升實踐應用能力為核心,構建了支撐“雙主體統分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不僅僅是理論教學的一個延續,更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和切入點[5]。只有在實踐教學中,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圍繞“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改思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針對專業基礎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設置了企業感知、現場教學、學科基礎課程實驗、專業核心課程試驗及專業實踐周等實踐教學環節。針對三個專業方向分別需要具備的不同的實踐應用能力,設置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畜牧企業管理信息化方向需具備熟練運用現代管理的信息技術及相關軟件的能力,掌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新興網絡實用技術,具備進行企業信息化管理、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計算機網絡運用及VisualBasic程序設計的專業應用能力。針對這些能力的培養設置了畜牧企業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新興網絡實用技術、VisualBasic程序設計等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畜產品調研與策劃方向需具備市場調研、市場分析、市場預測和營銷策劃的技術,能熟練運用Excel等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具備從事市場調研、營銷策劃、營銷管理工作等應用能力。針對這些能力的培養設置了市場調查與預測、調研項目管理、數據處理技術、數據解讀與呈現、農產品營銷策劃等實踐性課程。畜牧企業會計與統計方向需具備財務會計、會計信息系統及數據加工處理技術,具備將會計與統計實務相結合開展工作等應用能力,針對這些能力的培養設置了畜牧業成本核算、財務會計學、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數據處理技術、稅法等實踐課程。通過這些實踐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應用能力。這些實踐課程內容設置緊跟時代步伐,密切聯系行業企業崗位實踐能力要求,突出專業人才實踐應用能力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對畢業生順利就業具有強大的支撐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1)應用型本科作為一種全新的辦學模式,部分師生對其認識還比較模糊。目前,部分師生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定位與研究型大學及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定位區別的認識還停留在字面上,缺乏深刻的理解和領悟,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觀望、等待、敷衍等現象。而作為應用型本科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是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難免有不完善之處。(2)課程設置仍需討論,仍需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在課程設置時,盡管深入行業企業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論證,也廣泛征求了意見和建議,并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上數次商討修改,但就目前看來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相比,在課程設置上存在部分課程內容偏難、部分課程內容超前等不合理現象。(3)某些實踐教學環節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及延續性仍待商榷。在當前的教學計劃中,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教學課時數有較大提高,但有一小部分實驗課時存在可操作性差、實用性不強的現象,導致這些實驗課時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起到培養實踐技能的作用。(4)教學方法的現代化程度需要加強,教學方法的實用性和可行性有待改革及改進。目前,仍有部分老師講課仍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傳統教學模式上,不能滿足教師案例教學、實物展示、大信息量呈現等教學需要,需要積極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因為課程的性質、地位及講授內容不同,決定了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進行網絡課程建設,也并不是所有教學都適合用網絡方法進行授課,因為學科性質、軟硬件支持條件等的影響,部分網絡課程對學生來說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導致老師做了無用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四、調整思路
(1)加強應用型本科概念及內涵的宣傳和學習,使全體師生充分認識了解應用型本科的功能,認識辦好應用型本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動。(2)在課程設置上,繼續深入進行調研論證,緊跟行業企業需求,解放思想,大膽調整課程體系,使課程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加大課程實踐教學課時的比重。(3)繼續探討改進完善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引進科學合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斷探索適應時展新要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4)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通過定期召開專業教研組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研討會以及教學觀摩、教學技能比賽,促進大家不斷改進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作者:褚素萍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吳中江,黃成亮.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8-69
[2]蔡志奇,沈志濱.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規格的定位與實現[J].藥學教育,2014,30(4):2-4.
[3]王進鑫.應知識經濟挑戰變革高校人才培養規格[J].中國高教研究,2001(3):71-72.
[4]石偉平,徐國慶.試論當前中國發展技術本科的意義與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03(12):57-59.
[5]余國江.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一體化改革初探[J].江蘇高教,2014(5):98-99
- 上一篇:企業經濟管理中目標成本管理分析
- 下一篇:精準扶貧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