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體育賽事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時間:2022-07-21 09:11:33

導語:大型體育賽事社會經濟效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型體育賽事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摘要:以城市馬拉松為例分析大型體育賽事發展現狀,并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面分析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大型體育賽事從擴大城市影響力和促進全民體育運動發展兩方面獲取社會效益,通過吸引社會力量以及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來獲取經濟效益,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完善賽事管理制度、重視城市馬拉松安全保障工作兩項對策,以期為我國大型體育賽事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推動我國體育產業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大型體育賽事;社會;經濟效益;城市;馬拉松

會效益,利用體育賽事獲取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最大化。城市馬拉松是大型體育賽事中的重要項目,馬拉松具有參與人數多、賽事規模大等特點,主要依靠運動員的有氧耐力、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決定項目完成情況。馬拉松具有較高的強身健體作用,近年來馬拉松運動愛好者數量直線上升,馬拉松運動大范圍開展對于促進全民運動發展極為重要。舉辦高質量的大型體育賽事,可獲取文化、政治與經濟等多方面效益[3]。舉辦城市馬拉松已體現了城市體育競技的發展水平,城市馬拉松的舉辦直接影響城市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是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發展的重要城市。隨著馬拉松賽事舉辦規模逐漸提升,馬拉松賽事舉辦水平提升幅度明顯。馬拉松賽事具有較高國際性特征,通過舉辦馬拉松賽事可提升群眾體育鍛煉積極性,增強人類體質。尤其是近年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民眾普遍對于運動的熱情有所提升,促進了我國大型體育賽事尤其是城市馬拉松賽事高速發展。

1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的發展現狀

我國首屆城市馬拉松為1981年北京舉辦的國際馬拉松比賽,北京城市馬拉松賽事的成功舉辦推動我國馬拉松賽事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北京馬拉松已列入全球十大國際馬拉松賽事,且被稱之為最年輕的國際馬拉松賽事[4]。繼北京馬拉松賽事的成功舉辦后,城市馬拉松發展極為迅速,廣州、上海等城市相繼舉辦不同規模的馬拉松賽事。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在國際中已打響知名度,國際很多馬拉松賽事都借鑒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舉辦經驗。目前,我國城市馬拉松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具有較高競技發展水平的地區,我國中部以及西部的參賽選手是城市馬拉松賽事的主要選手。我國參與城市馬拉松賽事選手整體水平較低,馬拉松賽事全程參與的選手較少,城市馬拉松的路程設置以及路線設置需充分考慮城市運行狀況,因此賽事設置同樣具有較高的局限性,以上條件大大限制我國城市馬拉松整體舉辦水平的提升。城市舉辦馬拉松需獲得當地政府與企業支持,且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以上兩個條件是成功開展城市馬拉松的重要保障。我國發展城市馬拉松過程中受到了大眾傳媒、企事業單位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為城市馬拉松開展提供有效的資源優勢以及廣闊的發展平臺,令城市馬拉松得以順利開展[5]。城市馬拉松的成功舉辦離不開以及政府社會各界的支持。城市馬拉松近年來發展迅速,賽事規模不斷擴大,賽事資源優化明顯,推動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飛速發展。馬拉松賽事具有明顯的大眾性及競技性特征,得到運動員的喜愛。馬拉松運動是衡量運動員耐力的重要運動項目,對于運動員臟器功能以及有氧耐力考驗極強,對運動員的泌尿系統、呼吸系統以及血液循環系統具有較高要求[6]。馬拉松主項運動對世界范圍體育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運動員對城市馬拉松比賽的參與程度較高。因此,城市馬拉松比賽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群眾基礎。廣州市于2012年舉辦首屆城市馬拉松比賽,比賽沿路包含中山紀念堂、廣州塔、會展中心等標志性景點建筑。廣州地區針對城市馬拉松賽事成立了大眾體育委員會,該委員會積極號召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以及不同職業群體利用參與城市馬拉松提升身體素質,通過增強人類身體素質提升生活質量[7]。廣州馬拉松是我國舉辦水平較高且規模較大的城市馬拉松賽事代表。

2大型體育賽事的社會效益分析

2.1擴大城市影響力

奧運會賽事是全球性的大型體育賽事,可有效提升舉辦城市的知名度,奧運的賽事多樣化帶來豐富的城市人文遺產以及奧運賽事遺產[8]。通過舉辦奧運會等賽事可增加城市的旅游收益,提升城市影響力,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近幾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的舉辦前后旅游人數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圖1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奧運會舉辦后,各城市入境旅游人數大幅度增加,僅亞特蘭大奧運會舉辦前后入境人數呈持續平穩狀態。首爾奧運會及巴塞羅那奧運會在賽事舉辦后入境旅游人數相比于賽前明顯增長。奧運會的舉辦刺激了當地的住宿、餐飲等眾多服務業發展,奧運會舉辦前后城市賓館房間供給變化結果如圖2所示。圖2可知,奧運會舉辦結束后,各奧運舉辦城市住宿仍保持高增長趨勢,說明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可有效刺激舉辦城市的住宿、餐飲等服務業高速發展。奧運會舉辦城市的賓館收益變化曲線較為一致,奧運會年具有較高收益,奧運會結束后,賓館收益提升幅度有所下降,但仍與奧運會舉辦前有明顯提升,主要原因是奧運會舉辦后城市供給需求有所變化。大型體育賽事可有效提升賽事舉辦城市的知名度,刺激當地服務業以及經濟快速發展。此外,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城市將促進該地區會展業持續性發展。舉辦大型體育賽事需改善地區的場地配套設施及會展設施,提升城市知名度[9]。城市知名度提升將促進舉辦城市的體育會展業高效發展,且影響極為深遠。奧運會主辦城市舉辦奧運會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表1統計結果可知,各城市通過舉辦奧運會明顯優化了經濟結構,大型體育賽事舉辦有效促進主辦城市功能完善,優化主辦城市商業結構,提升舉辦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主辦城市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提升明顯,促進奧運會主辦城市經濟社會高速與長期發展。

2.2促進全民體育運動發展

2.2.1提升中小學學生的運動意識體育運動可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通過大型體育賽事令中小學生明確體育鍛煉所具有的優勢,正確認識參加體育鍛煉的優勢,體育運動可增強人類身體素質,令人類身體保持健康狀態[10]。目前,中小學生每周參加兩次體育鍛煉的學生90%以上,且80%以上的學生每日運動時間高于1小時,可滿足國家對中小學學生運動要求。部分未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學生主要原因是缺少體育運動主動性與積極性,未明確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缺少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適應能力以及高效的體育運動方法。球類、跑步類運動是中小學生較為喜愛的運動類型,大部分學生重視跑步類運動,對跑步類運動存在較高興趣。60%以上的學生對大型體育賽事具有較高關注度,說明中小學生極為重視大型體育賽事。大型體育賽事具有較高的宣傳力度,運動的舉辦具有較高深度與廣度,可促進中小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提升中小學生對于運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們鍛煉行為及鍛煉意識,提升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以及運動技術水平。2.2.2提升大學生運動意識大學生課余時間豐富,可供個人分配時間較多,有著豐富的精力和時間。長期運動的高校大學生占高校學生的1/3左右,說明目前高校大學生對參加體育運動的意愿并不強烈,大學生運動時間過少,參與體育鍛煉次數、時間明顯低于中小學生,說明提升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迫在眉睫。舉辦城市馬拉松等大型體育賽事具有較高的宣傳力度,將大型體育賽事宣傳走入高校,提升高校大學生對大型體育賽事的關注程度[11]。重視大型體育運動賽事關注程度,可有效促進大學生運動行為,令大學生正確認識體育鍛煉的重要性。2.2.3提升公務員的運動意識不同群體對體育運動看法差別較大,公務員群體受工作性質影響,體育運動時間較少。公務員公務繁忙,需合理分配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相關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公務員占二分之一以上,說明公務員群體意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公務員主要運動形式為快走、健身跑、球類,公務員群體是參加城市馬拉松賽事的重要群體。廣東舉辦珠三角馬拉松比賽時,90%以上的公務員大力支持賽事舉辦,說明公務員可意識到大型體育賽事對身體素質提升的重要作用。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后,公務員群體運動意識直線提升,說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可提升運動員的競爭氛圍、拼搏精神以及運動的積極性,增強公務員群體對體育運動的意識。2.2.4提升企業職工的運動意識全民健身計劃中,職工的體育活動占有重要地位。企業職工通過體育運動可提升精力、增強體質。運動可作為企業職工的重要娛樂休閑活動。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后,企業職工可利用賽事實現生活方式,生活結構優化,提升員工生活品位。大型體育賽事結束后,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企業員工占總體員工的1/2以上,說明大型體育賽事可有效提升企業職工體育運動積極性。部分企業職工未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以及大型體育賽事的主要原因是賽事相關宣傳較少,空閑時間少。企業職工經過大型體育賽事后,可有效提升體育運動意識,說明大型體育賽事可提升企業員工運動技能,通過推廣與宣傳賽事,實現全民運動的目的。2.2.5提升離退休員工運動意識社會群體中,離退休人員是重要組成部分,離退休人員運動方式與其余人群存在較高差別。離退休人員容易選擇健身跑、散步、廣場舞、太極等運動項目作為主要運動方式,離退休人員運動人員數量明顯高于其他人群。離退休人員堅持每天運動的人數占全部離退休人員的1/2以上,主要原因是離退休人員時間較為充裕,體育運動是離退休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退休人員對大型體育運動賽事具有較高積極性,大型體育賽事結束后,離退休人員的運動數量顯著提升[12],說明大型體育賽事對離退休人員運動意識影響巨大,可提升離退休人員體育運動興趣。

3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效益分析

國家教育部和體育總局目前已允許承辦體育賽事單位以比賽名義獲取贊助款項、廣告款項等收入。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與政府支持存在較大關聯,政府支持為大型體育賽事的市場化運作提供了良好基礎。大型體育賽事通過良好的開發與運作,可獲取極為豐富的經濟效益。大型體育賽事主要通過吸引社會力量,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兩部分獲取經濟效益。

3.1吸引社會力量

大型體育賽事可結合企業、協會、社團等眾多社會力量舉辦,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具有較高多元化。通過社會力量贊助高校體育賽事可實現體育資金來源多元化,促進大型體育賽事管理體制改革[13]。贊助商同樣可以利用大型體育賽事獲取較高的經濟利益。大型體育賽事主辦方與贊助商分別通過獲取贊助費舉行賽事,利用贊助實現產品宣傳,整合資源配置,實現良好結合。舉辦城市馬拉松賽事時,可選取李寧、安踏體育等體育運動服務贊助商,利用品牌體育用品企業充分明確大賽主題。企業可利用贊助獲取較高的經濟利益。選取具有較高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企業,可滿足大型體育賽事參與人群對體育服裝的消費心理,進一步提升企業知名度。以李寧公司為例,該于2013年贊助大學生籃球聯賽運動員服裝,2013年后,李寧產品銷售量提升幅度極為明顯,大型體育賽事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主辦方利用所獲取贊助更好舉辦賽事。需求是市場營銷的動力,市場將由于人類需求而存在。我國社會與經濟高速發展,大型體育賽事已成為品牌的高效營銷工具。企業應緊緊抓住消費群體,利用贊助大型體育賽事令消費者產生好感,利用大型體育賽事獲取眾多潛在消費者,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3.2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國民經濟中,體育產業是極為重要的類別,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具有較高共性,體育產業同樣應追求經濟效益以及市場效益。近年來贊助大型體育賽事的企業及贊助方式如表2所示。表2研究調查表明,企業更容易利用企業產品贊助大型體育賽事,企業利用產品贊助大型體育賽事比例遠高于采用資金贊助大型體育比賽賽事。企業利用產品贊助大型體育賽事,可發揮最大水平推廣產品,提升企業產品知名度,實現企業與體育賽事主辦方雙贏局面。大型體育賽事贊助的主要贊助產品如表3所示。由表3調查結果可知,目前企業贊助大型體育賽事主要集中于體育服裝、體育器材及食品飲料等方面,以上幾種類型產品在企業市場運作時,模式過于單一,缺少開發大型體育賽事相關產品市場。贊助產品的局限性一定程度影響大型體育賽事推廣。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可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我國經濟穩步發展,更需要眾多刺激帶動經濟快速發展。打造大型品牌體育賽事是宣傳國家、城市和企業的重要方式。部分大型體育賽事成立專門的市場推廣部,選取專業廣告公司制定賽事宣傳以及賽事推廣活動。專業的廣告公司通過吸引眾多媒體,利用網絡宣傳賽事,吸引眾多企業客戶資源,制定專業的企劃方案[14]。依據賽事特點包裝及宣傳賽事,提升賽事的吸引力,令更多企業積極參與大型體育賽事贊助,提升大型企業賽事的舉辦成功率。大型體育賽事主辦方可通過開發賽事相關產品提升賽事舉辦的經濟效益,通過青年志愿者、新聞中心冠名權、明信片、紀念章等方式提升大型體育賽事舉辦的經濟效益。大型體育賽事舉辦期間,眾多與賽事相關的媒體、參賽人員、贊助企業代表在比賽過程中通過吃、住、觀光旅游、土特產銷售發生消費,相關人員需求刺激當地經濟發展。

4提升大型體育賽事社會經濟效益的對策

4.1完善賽事管理制度

大型體育賽事主要包括表演性賽事和競技性比賽,賽事對于提升體育競技水平,培養運動員的體育精神均有重要意義。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社會性質和地理風貌存在較大差異,運作理念同樣存在較大不足[15]。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時,政府應做好有效的宏觀調控,完善大型體育賽事的組織結構,充分結合地區發展情況,依據地區管理模式規劃賽事結構,合理舉辦賽事。

4.2重視城市馬拉松的安全保障工作

目前,參與城市馬拉松比賽的人數越來越多,大部分參賽者并非專業運動員,城市馬拉松賽事舉辦者應重視賽事的安全保障工作,創建安全的運動環境,避免發生安全事故。舉辦城市馬拉松賽事時,應做好運動員安全培訓工作,提高選手安全意識,避免運動過程中發生安全事故。馬拉松是考驗人體機能的運動,運動員需在運動過程中調節身體狀況,主辦方需規劃賽道安全,在醫療和供水等后勤方面做好保障工作,確保賽事安全進行。

4.3重視城市馬拉松的路線規劃

城市馬拉松可體現城市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可為城市發展以及主辦方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應重視城市馬拉松比賽的配套設施和線路設計,提升賽事舉辦水平,推動賽事健康發展。

5結論

我國體育行業目前資本增值效率增長較快,但我國體育產業仍處于發展階段,大型體育賽事相關環境均具有較低的市場化程度。廣州亞運會、北京奧運會、珠三角馬拉松等大型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促進了我國體育旅游業、體育建筑業、體育廣告業等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型體育賽事可為主辦方及贊助企業獲取較高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加強大型體育賽事相關品牌建設,開發大型體育賽事產品,提升體育產業市場競爭力,使體育產業通過大型體育賽事獲取較高的合法權益。體育賽事主辦方應重視開發大型體育賽事衍生產品的產業鏈,進一步提升大型體育賽事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大型體育賽事潛在市場價值最大化。

作者:何佳 周湘貞 單位: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 博雅教育學院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