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科建設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08:45:00
導語:經濟學科建設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國高校不可忽視中國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家立足于中國現實,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對中國經濟的許多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成果。但是,這些成果至今還未被系統地引入中國高校的教學中,目前國高校經濟學院系開設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又有中高級之分)、制度經濟學、甚至發展經濟學等等還都是舶來品,并且中國經濟學(本文所講的中國經濟學,主要指高校開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等課程)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還具有下降的趨勢,有些高校的經濟學院系甚至取消了這方面的教學。一些多年從事《資本論》和社會主義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教師也紛紛改行,從事西方經濟學或應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甚至有人認為,中國已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經濟要真正走向世界,同國際接軌,社會主義經濟同資本主義經濟沒有什么本質區別了。因此,作為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西方經濟學是無國界的,對中國也是通用的,沒有必要創建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在中國高校開設中國經濟學。筆者對此深為憂慮。我認為,適應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開放的需要,不僅要引來舶來品、加強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而且也要堅持和加強中國經濟學的教學。與自然科學不同,任何一種經濟理論或經濟學都是對特定的、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經濟實踐活動的概括和總結,并為特定的具體的社會經濟服務。西方經濟學是在西方社會經濟制度與歷史文化背景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并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服務的。中國現實的經濟制度、基本國情、文化傳統等都是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并且中國經濟將來無論發展到何種程度、何種階段,都不可能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完全一樣。這就決定了中國經濟學家必須對中國社會經濟活動的實踐進行研究和總結,尤其是要對中國現階段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概括和總結,創建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以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實踐。不可否認,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不論從歷史發展的縱向看,還是從不同國家的橫向看,都有其內在的聯系和共同的規律。因此,西方經濟學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及其分析問題的方法,都可以為我所用。正因為如此,中國高校要開設西方經濟學。但西方經濟學要真正為我所用,必須結合我們的實際進行消化和吸收,融入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換句話說,外來理論只能當作肥料,中國經濟學惟有禮根于中國土壤,才能茁壯成長。因為如上所述,中國現實的經濟制度、基本國情、文化傳統等都是與西方經濟理論假定的前提嚴重錯位的,脫離文化、歷史、制度、國民心理等背景的理論移接,必然會出現“水土不服”。實際上,即使是資本主義社會,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其同一階段的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經濟理論。從斯密的《國富論》、凱恩斯主義、一直到當代的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等種種理論,都是為不同階段的資本主義服務的?,F實“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奇跡‘和問題已給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難解之謎’,對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呼喚”(注:谷書堂,劉占軍:《面向21世紀的中國經濟學之重建》,《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于光遠、董輔réng@①主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歷史機遇和肥沃的土壤”,“中國經濟學必將成為現代經濟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保ㄗⅲ狐S泰巖:《中國經濟學與經濟學中國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一談到中國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有人總是以傳統的經濟學嚴重脫離實際、學而無用、不成體系為由否定它,這也是不符合實際的。20年來,由于實踐的推動,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和許多經濟理論工作者的艱苦探索,中國經濟學的內容和體系在不斷地改革和完善,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和創新?,F在我國高校編寫的中國經濟學教材,如谷書堂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蔣學模主編的《高級政治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編寫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系列教材》等等,都吸收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理論研究的新成果,無論在內容上還是體系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已根本不同于前蘇聯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教科書(只是這些教材還沒有被高校普遍采用,因為高校還沒有統一的這方面的教學要求和大綱)。當然,中國經濟學還面臨著較大的改革任務,尤其是要創建出科學的完善的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取消這方面的教學,等到統一的完善的體系建立之后再開設這門課。中國目前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實踐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中國經濟學的指導,中國目前應用經濟學的改革和發展也急需中國理論經濟學的指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及分析和研究社會問題的水平、鑒別是非曲直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更需要中國經濟學。因此,在我國高校必須重視中國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始終堅持中國經濟學的教學,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經濟學的教學及其內容體系,以不斷加強中國經濟學的地位。二、加強中國經濟學基礎學科地位之斷想1.理順中國經濟學與其他相關課程的關系首先要理順中國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關系。在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把中國經濟學等同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并受蘇聯教科書的影響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部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及西方經濟學的引入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其他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基礎地位在日益弱化,為加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經濟學地位,有人一直在嘗試打通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重構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使“兩張皮”能融合起來,但結果成效甚微,不僅很難實現兩者邏輯體系的一致性,而且又使《資本論》的邏輯體系支離破碎。我認為作為《資本論》壓縮本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同西方經濟學一樣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體系,應獨立出來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開設;以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為主要內容,重構中國經濟學內容體系。這樣,中國高校的理論經濟學主要可并列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等。這有利于加強中國經濟學的教學和理論經濟學的地位。在目前高校的教學實踐中,有些經濟學院系取消了中國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教學,用鄧小平理論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甚至用時髦的應用經濟學或管理學取而代之。我認為這是不妥的。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我國高?!皟烧n”教學中,必須開設鄧小平理論,但不能用鄧小平理論取代中國經濟學。鄧小平理論是涵蓋經濟、政治、科學、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等多方面的科學體系,對多種學科和專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與中國經濟學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即使是鄧小平經濟理論也只能是中國經濟學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它不能等同或涵蓋中國經濟學的全部內容。中國經濟學應該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實踐中不斷提出的新問題進行創新性研究,繼承和發展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也不能取代中國經濟學。從目前已經出版的一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教材看,都是以分析市場經濟運行為主的,而中國經濟學不僅要分析經濟運行,還要分析經濟制度、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等。并且中國經濟學作為理論經濟學,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分析,也不同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它們之間是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其他應用經濟學更不能取代中國經濟學。中國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經濟學,其主要功能并不是直接用來解釋具體經濟問題,而是為各種應用經濟學提供理論和方法論基礎。2.拓寬中國經濟學的對象有人針對傳統經濟學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嚴重脫離實際等狀況提出,要徹底改變中國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傳統觀念,要把生產力、人與物的關系作為中國經濟學的對象。我認為,傳統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之所以出現枯燥無味、脫離實際等狀況,其深層原因并不是研究生產關系的問題,而恰恰是對生產關系研究不夠。這表現在:第一,馬克思認為,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關系是具體的、歷史的,經濟學應當從現實的、實際的社會關系出發來研究社會經濟現實,包括自身的概念。而傳統的經濟學不是研究現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而是脫離國情、教條主義地宣傳和論證馬克思所設想的建立在高度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優越性。第二,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從橫向看,它寓于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體現于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和方面;從縱向看,它是多層次的,既包括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本質關系,又包括生產關系具體實現形式的經濟體制等。而傳統的經濟學只是孤立地抽象地強調生產關系的本質,忽視了對現實生動的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和經濟運行的分析和研究。第三,傳統的經濟學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狀況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把“一大二公三純”作為衡量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標準,從而導致在實踐中大搞所有制升級和窮過渡,使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我認為社會生產關系作為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和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形式,必須有專門的學科來研究,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需要一門從總體上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這個任務只能由中國經濟學來承擔。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證明,不研究和不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的規律,不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就會犯“左”和右的錯誤,就不能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順利發展。當然,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并且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密不可分,因此,中國經濟學也要研究生產力。
- 上一篇:學校文學社社長競選的演講
- 下一篇:獨家原創:搶抓發展新機遇科學發展觀發言材料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