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中生態侵略

時間:2022-03-26 11:10:00

導語:西部大開發中生態侵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大開發中生態侵略

一、西部地區生態安全現狀

生態安全是指一定區域內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以環境資源為物質基礎、以環保產業為救濟手段的生態系統的綜合平衡。而目前西部地區的生態現狀令人堪憂:森林減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水資源問題日益突出,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水荒;近年來自然災害更是頻繁?!?卯8中國環境統計》對全國各地區、各城市1997年在城市市政建設、城市供水和用水情況、城市環境衛生、城市人口和建設用地、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各地區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等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以及后期的發展狀況都排在全國的后位,西部省份的環保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難以實現對生態系統的救濟功能。長期以來,人們對西部的資源狀況也存在著錯誤的看法,以為只要把西部無窮無盡的資源開發出來,那么西部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在現實的條件下,這種錯誤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只有對西部資源條件的優勢和劣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在大開發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西部發展的道路。西部土地總面積占全國的杯.2%、人口占7.1%,人均資源占有量可以說是較高的。但是,在優勢的同時也有與之共存的劣勢。西部不僅水資源總量偏少、分布不均和生物、耕地資源質量不高,分布零散。而且還存在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方便、工業基礎薄弱、人口稀少、自然條件不利等一系列因素,因此,導致了自然資源的開發很不充分,但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以及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日趨廣泛的流動,使東部地區利用國外的資源已成為可能。與國外的資源相比,西部資源過高的開采成本,以及在世界資源產品市場上,原料型產品存一定程度的過剩都使得西部地區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所以對西部大開發的希望不能簡單地寄托在資源品的開發上,西部大開發必須達到生態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雙贏,兩者中的任何一方面沒有做好,都失去了進行西部開發的意義。

二、西部地區生態任略分析

所謂生態侵略也稱生態殖民、生態剝削。是指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在利用不發達地區資源的同時,向該地區轉移污染和危害環境的工業、設備、產品和有害廢物。(一)來自國內發達地區的生態侵略近年來,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進一步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某些企業可能向西部轉移那些相對落后、污染環境、低附加值的夕陽產業。在大開發中,隨著東部和西部地區經濟技術交流的深人和西部地區對外經濟的發展,西部地區遭受生態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西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土地、礦產、森林、水等資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必然加快,從而形成新的環境壓力。西部的自然資源相對于東部地區來說要富有一些,在開發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西部省份的某些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急功近利,無節制地出魯初級產品和稀缺資源,加劇西部的資源危機。西部是我國唯一一塊可供大規模開發的“處女地”,它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國內企業為盡可能地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可能會以增加資源消耗、不處理污染物等犧牲環境的手段求取競爭實力的增強和貿易的發展,這就給西部地區造成嚴重的生態侵略。(二)來自國外的生態侵略我國目前的環境政策法規標準一般要比發達國家寬松,容易使一些污染嚴重的產業、設備、產品以及有害的廢物以“合法”身份進人我國。由于引進項目的增加和我國環境法還有待完善,難免會對部分項目缺乏全面的環境評價,在西部大開發招商引資中,一些不法外商有可能乘機向西部轉移重污染行業,或者以經濟利益為誘餌,出售陳舊設備。還有西部各省份為了加快引進外資速度,可能盲目招商引資,許多項目往往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立項開工,使選址、環境影響評價等環境管理工作落后,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三、西部地區生態俊略對策

基于對西部生態安全現狀、西部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考慮,必須將以下幾點確實做到實處,才能消除來自國內國外雙重的生態侵略危機,真正實現西部地區的經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一)加快完善、落實國內環境資源法律、法規政府在制訂經濟貿易發展戰略時,要考慮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西部各省份在經濟開發時,要綜合考慮生態環境效益,優先發展綠色產業、推廣清潔生產,將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落到實處。所以必須制定和完善環保產業專項法律體系,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實施力度,推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保證環境部門的發言權和一票否決權,對污染排放超標的企業要限期整頓,達不到要求的必須關閉。同時要嚴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國內確需且有治理技術保障的項目引進,并要求按其母國環保標準執行。加快制訂各種技術法規,阻止那些不符合我國環境和衛生安全標準的外國產品進人我國市場。要切實加強涉外經濟、貿易中的環境執法,以鐵的手腕保證執法的嚴格和公正。(二)加強環境培訓與提高社會各界環保意識相結合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加強環境教育與培訓,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是貫徹這項基本國策的基礎工程。環境培訓主要是加強相關的基礎知識、基本訓練以及環保制度等。利用各種新聞媒介,發揮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環境質量的監督和治理的同時,對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公開曝光。要大力倡導群眾性的環境非政府機構,把國家的環保法規、政策轉化為全民的環保行為甚至生活方式,使得每個人每個時刻都能關注環境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環保素質和生態安全意識。(三)積極發展環保和高新技術產業西部省份在治理污染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尤其要限制污染型企業的發展。中西部省份除陜西省比較重視環保系統的科研教育情況外,其他省份對此的關注遠遠不夠。發展西部的環保產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以高新技術為主的新經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在西部大開發中我們不能重復過去的開發模式,必須準確地把握現代經濟發展的大方向,這樣才不會使西部的開發落后于經濟發展的趨勢,導致“二次開發”。當然西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必須考慮到西部的現實狀況,不能盲目發展高新技術,同時也要考慮到來自高新技術產業的污染風險。(四)運用環境管理中的經濟手段與直接管制手段相對應的經濟手段能使當事人以他們自身認為更有利的方式對特定的刺激作出反應。面臨國內國外的雙重生態侵略危機,西部地區應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采用強有力的經濟手段,如1.排污

收費;2.產品收費和收稅。對于那些在制造或消費過程中產生污染或需要處理系統的產品進行收費或課稅。產品的收費依據于產品對環境污染的特征或對產品本身收費;3.押金一退款制度。是在那些具有潛在污染產品的價格之上征收一個附加費。當這些產品或這些產品的殘留物被返還到收集系統中從而使污染得以避免時,該附加費將被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