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非物質原因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11:31:00

導語:經濟發展非物質原因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發展非物質原因研究論文

迄今為止,學術界缺乏對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質原因在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中重要作用的認識,很少將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質素質作為人力資本或勞動力素質的重要方面,缺乏對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質素質與家庭收入、貧富、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相關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在反貧困實踐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質反貧困或非物質扶貧措施(如思想反貧困或思想扶貧)的應用。探索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非物質原因,既是重大的學術關懷,又是經濟發展和反貧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經濟行為與其他行為一樣,受其思想觀念支配,受其思想心理驅使。思想是中性的,先進思想對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反之則反。發展經濟學家的論述已經涉及到人的思想觀念及其轉變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其“研究項目把‘發展’和‘不發達’的現實與思想觀念結合起來”。佩雷菲特指出:“貧窮國家趕上富裕國家是可能的。追趕,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趕。日本如果沒有思想上的轉變,還會是一個被貪婪的西方蹂躪的封建社會”,尤其是“競爭信念的思想主導著日本的發展?!倍皾M清的墨守成規、固守傳統、敵視創新,無政府主義,內戰使中國在3/4的世紀里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或20年之后,隨著國民思想的解放,輪到把中國奇跡列入經濟發展的歷史不是不可能的。”劉易斯也認為,思想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要大于物質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們應該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勵的,這些思想能影響社會經濟變化,并且是社會經濟變化的首要力量?!薄霸诓话l達國家里,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通常是,這些國家如同缺乏資本和自然資源一樣,在社會領域里缺乏各種思想以及實現這些思想的人?!焙障B赋?,思想觀念的轉變成為經濟變革的障礙,經濟發展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吳碧英指出:“扶貧要先扶思想,改變觀念,在制定扶貧方針政策時重在喚起貧困者脫貧意識”。葉普萬認為思想觀念貧困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眾多國內學者揭示了解放思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指出國民從“左”的、姓“社”姓“資”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各種所有制經濟成分的發展。

(二)新思想

劉易斯認為,新思想是人們對創新、冒險等新事物的認可、接受的態度。具有某種新思想的人即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經濟機會,在影響經濟增長變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經濟增長源于經濟機會,“一旦人們抓住經濟機會是可能的,經濟增長就會發生”,或者“新機會引起了新的富?!保皩τ诮洕鲩L來說,基本問題是抓住機會。因此,經濟增長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機會的出現,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變化允許抓住業已存在的機會,或者也可能是由于兩者兼有。第二,經濟機會又源于冒險、創新等新思想。“經濟增長要求人們有冒險思想,要求有適量的創新者”。因為,冒險、創新等新思想一旦轉變為人的行動,將永遠激勵人去奮斗,是人們抓住經濟機會的根本前提,“經濟機會和新思想的這種積累性作用是相互的”。劉易斯接著指出,企業家具有風險和創新等市場經濟新思想對于企業經濟和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同樣,經濟增長的滑坡、“繁榮的毀滅可能僅僅由于人們接受了與經濟擴張不一致的舊習慣或舊思想”。企業家承擔風險思想情況決定了其收入差別,“在發展的早期階段,貨幣很容易流向土地、貿易、放債和城市住房,人們不愿意承擔開發新生產線的風險,不愿意投資于礦業、公用事業、商業性農業,或者制造業。因此,這些領域的盈利機會留給了外國人。而外國人之所以被吸引只是因為他們敢冒風險的思想,相信能比把貨幣投資于國內得到更多的利潤。除非能充分提供追求新思想并愿意承擔引進新思想風險的企業家,否則在以家庭規模為基礎的農業范圍之外,經濟增長必然是緩慢的。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實業家,或者如果實業家不愿意承擔風險-無論造成這種情況的是由于他們無法增加資本,由于他們受本性思想膽怯所限,或者是由于承擔風險的報酬差別不夠大-私營企業經濟都將受到限制?!备窳址茽柕略谡摷暗偷貒液商m經濟崛起時,也指出,雖然初始條件不利,但具有新思想的少數“精明的商人敏于察覺新的機會,不怕風險,開辟金融通道而致富。佩雷菲特指出,墨守成規、固守傳統,敵視創新和新生事物乃經濟不發達的原因之一。

劉易斯還指出,具有新思想的總是少數人,因而,只有少數人能抓住經濟機會?!敖y治階級很少能成為抓住新經濟機會的人,他們由于傳統思想偏見,一般都滿足于現狀,不必去尋找新經濟機會,傳統思想以各種方式限制機會,現在有害于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就是傳統的偏見思想。那些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可能受到奴隸制、農奴制或等級制度的折磨,不能去抓住新經濟機會;或者,他們非常貧窮,沒有受過教育,缺乏勇氣和創新傳統。因此,新人來自于各中間社會階級”。城市人處于中間地位。由于環境不同,城市的氣氛更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的態度與思想觀念,城市人比農村人思想更開放,更少猜疑心,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從而能更好地從事引起技術改進的科學研究。城市人奮進的態度與先進的思想觀念使得其比農村人更富有創造性,更能抓住經濟機會和促進經濟增長。

(三)傳統思想

英格爾斯在回顧發展中國家追求現代化的坎坷道路時深刻指出:“落后和不發達也是一種國民思想心理狀態。國民的思想和精神還被牢固地鎖在傳統思想意識之中,構成了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思想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張培剛認為,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都未在近代初期經歷一場原始工業化的變革,傳統鄉村工業并未獲得根本的轉變,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現實滲透力與約束力頗強的非宗教傳統思想觀念是一種無形的習慣力量,是經濟發展的精神桎梏,對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的傳統鄉村工業發展構成阻礙”。他還認為,東方傳統思想對工業化的限制主要是:(1)農本主義傳統思想鞏固著落后的自然經濟,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產生發展。(2)“天人合一”的整合思想意識只能使人消極地適應自然,使人采取錯誤的行為,不利于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產力的提高。(3)重道德實踐、輕真理或事實的非理性思想認知阻礙了科學技術進步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4)狹隘的家族思想觀念阻礙了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社會分工的發展。如果國民的思想還禁錮在傳統之中,不破除那些過時的、與新生產力不相適應的傳統思想觀念,那么經濟發展永遠只是海市蜃樓式的幻景。在經濟發展中,必須促使傳統人向現代人轉化。柳玉芝認為,“沖破傳統小農經濟思想觀念的束縛,樹立現代商品經濟思想意識,融入市場經濟大潮是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

二、精神原因

在經濟起飛時期和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究竟哪些精神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各國情況不盡一致,對精神因素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發展經濟學家對精神因素在經濟發展和經濟奇跡中的作用卻是認同的。

(一)民眾精神潮流

佩雷菲特認為,經濟奇跡的產生,除了資本和勞動兩個要素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第三要素,即人的各種精神氣質因素?!斑@是一種質量型的看不見的標志,它將激發或者抑制、孕育或者扼殺前兩種要素,即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看得見的數量型的物質因素)。能夠改變一切的,或各種派別的經濟學家們長期忽略的-無論是亞當·斯密,還是馬克思或凱恩斯,正是這個非物質的第三要素,因為這個因素看不見,抓不著”?!敖洕孥E首先是依靠國民精神因素的動員,也就是‘競爭信念的社會屬性’,從而使他們能夠日積月累地持續地增加其總的實際收入。”自然條件可以開辟一些經濟發展的可能性,或制造某些經濟發展,但不能產生文明,文明純粹是精神的產物?!案鞣N民眾精神潮流成了影響發展和影響現代化的一個障礙。它與地理決定論和社會決定論是水火不相容的,根據每個人的情況,或積極向上或消極被動,既可以啟動也可以遏止教育的、商業的、金融的、工業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發展。因此,發展的歷史往往在各種不同的人類精神面貌下展開。以往論述經濟增長問題的各種模型都是建立在僅僅把資本與勞動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的基礎上,也顯示出其弱點,精神是創造經濟奇跡的關鍵”。西尼爾指出:“決定國家財富的,并不是土壤或氣候的偶然性,也不是生產的有形手段的現有積累,而是這種無形資本-民眾精神的普及程度。愛爾蘭物質上的貧乏是由于它精神上的貧乏,是由于它在精神上沒有獲得充分發展。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和非洲北部沿海一帶一度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地區,而今卻要算是最困難的地區,這只是由于掌握著這些地區的各族人民沒有足夠的無形資源以保持有形資源。”

(二)企業家創新精神

企業家精神是一種非物質的精神力量,總會給企業家帶來一種“戰斗的沖動”。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對日常極小的行動也愿意花費龐大的精神去努力,就是這種精神為社會不斷地創造著新的財富,為一個沉悶無生氣的社會經濟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熊彼特、劉易斯等用企業家精神解釋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是個別企業的壟斷利潤和超乎利潤觀的出于事業心的企業家精神”。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精神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機制是創新,創新是企業家職能的實現,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是企業家創新精神。熊彼特進而指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實現生產方法的新組合,從而充分利用生產要素的作用,提高生產效率;尤其是創新先發生于個別企業,可以產生壟斷利潤或超額利潤。企業家之所以崇尚創新,就是因為他看到了創新可能為自己帶來盈利的機會,或使潛在的盈利機會變成為現實的利潤,企業家創新精神就是對經濟機遇的一種“創造性反映”。因此,創新、新組合就是經濟發展。在靜態經濟社會里,企業的運營總是局限于陳舊觀念的軌道之內,不會遇到嶄新的方法,不能孕育出企業家的經營能力。企業家要將創新推向成功,僅有淵博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有堅強的精神意志,有克服困難的毅力和決心,有先見之明,能在社會傳統思想習慣普遍持懷疑和反對態度的情況下,頂住傳統思想習慣等方面的壓力,說服大眾,解放大眾思想,使其支持創新。

(三)城市精神

厲以寧通過對歐洲經濟史的考察指出,城市精神是導致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因素。城市精神是隨著西歐城市的產生發展及西歐城市居民生產經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封建時代,西歐以外的其他地區也有城市,但那里的城市不同于西歐的城市,它們不是封建勢力的對立物。而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從開始建立之時起,就表現為一種同封建勢力相抗衡的力量。西歐城市居民包括手工業者、幫工、學徒、商人、小販等,他們不同于生活在城市的貴族和教士,因為他們沒有貴族的門第和特權,也沒有教士的特殊身份和權利。這樣的社會背景孕育了獨特的西歐城市精神,這就是市民力求擺脫封建領主的束縛和統治,能自由支配他們的財產,并獲得一些與財產有關的特權;然后建立自己的行會、商會等同業協會,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管理;最后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生產經營積累財產,要求市政當局通過制定規章和制度變革對自己的私有財產予以確認并得到相應保護。城市精神反映了城市普通居民共同的要求和愿望,其實質是市民理性化的行為目標,市民“一旦行為目標理性化了,精神動力就產生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就會被創造出來。正是在市民精神起作用的條件下,城市中那些普通的居民,逐漸凝聚在一起,有了明確的一致行為目標,終于形成一種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開辟道路的力量。把城市精神或市民意識的形成和發揮作用視為推進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符合西歐歷史。西歐之所以是資本主義經濟發源地,正是因為西歐同其他地區不一樣,在這里最早產生了城市精神或市民意識。(四)民族主義精神

格林菲爾德指出,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是資本主義民族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精神就是民族主義,是民族主義固有的集體競爭意識的經濟表象。而民族主義是一種國民愛國情感或精神,是民族國家成員對國家尊嚴或威望的情感投入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精神的源頭,是現代經濟發展背后的精神驅動力”,“冒險者”、“競爭者”或“投資者”被認為是愛國者和最具公民美德的人。民族主義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責任感和使命感,它使廣大民眾為了民族的聲望而義無返顧地參與了無止境的經濟競爭,鞭策著自己的國民為爭取國家經濟的巨大發展而不懈奮斗,使得國民變成了工作狂,因此導致了經濟奇跡的發生?!胺彩窃诿褡逯髁x接納經濟競爭的地方,其起飛到持續增長可望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實現”。民族主義的經濟精神解釋了各國經濟奇跡之謎,現代的、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背后的精神動因就是民族主義,“只要英國、德國、日本和其他將經濟民族主義成分融入民族意識的國度因其民族情感而保持活力,這些經濟活躍的地帶將保持增長勢頭并維持其經濟競爭力”;反之,民族主義者衰減的熱情會導致經濟停滯。劉易斯指出,不論是殖民地國家還是主權獨立國家都有民族主義情感,“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促進了經濟增長。外國的沖擊,無論是戰爭還是貿易,有一個間接影響,即民族主義的增長,而民族主義有一個重要的經濟后果,就是促進了經濟增長。”

三、宗教倫理原因

韋伯、厲以寧認為,新教倫理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韋伯指出,與資本主義理性經濟行為相配合的是一套獨具特色的精神氣質(即“資本主義精神”),合理地有計劃地持續追求預期利潤的態度,就是資本主義精神的本質。為什么現代資本主義恰恰產生在西歐?在資本主義精神和宗教倫理之間是不是存在某種內在聯系?韋伯通過歷史考察,揭示了新教倫理與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精神動力之間的生成關系,正是新教倫理包含的合理成分催生了資本主義精神,例如,新教禁欲主義和在生活消費上的節儉有利于社會財富的積累和增長,也使資本用于生產性投資成為可能;勤勉是價值創造的源泉;從事某種職業是為了增加上帝的榮耀的心態,有利于社會合理分工和資本主義生產;講究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倫理;盈利是現代企業的目的;反對特權和壟斷,有利于市場的自由交易等。這樣“資本主義商業意識與狂熱的宗教虔誠天衣無縫地結合在同一批人身上?!表f伯認定,與新教倫理內在契合的資本主義精神正是西歐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始發機制”,是“養育現代經濟人的搖籃的護衛者”。韋伯一再強調:“近代資本主義擴張的動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資本主義活動的資本額的來源問題,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問題。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資本主義精神出現并表現出來,它就會創造出自己的資本和貨幣供給來作為達到自身目的的手段,相反的情況則是違背事實的?!眳栆詫幹赋?,“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新教倫理的影響下,16-17世紀的荷蘭和英國的新教徒們工作勤奮,生活節儉,積累財富,創造事業,以盡‘天職’,這就是行為目標的理性化。一旦行為目標理性化了,精神動力產生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就會被創造出來”。

為了論證其結論的正確性,韋伯開展了龐大的世界宗教比較研究,其關注點開始反向轉為:為什么歐洲以外的地區沒有產生現代資本主義?韋伯認為,沒有經過宗教改革的中國、印度等古老民族的宗教與西方新教格格不入,無法提供一套類似于新教的宗教觀念,無法產生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精神動力,因而,對這些民族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公務員之家

可是,近半個世紀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中國臺灣、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對韋伯“儒家倫理妨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論斷提出了有力挑戰,人們重新認識東亞經濟奇跡之因。金耀基、杜維明和勃格認為,科技、政治、宗教等多因素共同推動了東亞經濟增長。艾勒塔斯、米策澤爾、金日坤認為恰是儒家倫理從根本上造就了東亞經濟奇跡。余英時對“儒家倫理阻礙和促進東亞經濟發展”的障礙論和有利論持相當謹慎的態度,“究竟儒家倫理中的哪些具體成分與現代經濟發展有彼此配合、相互誘發的功用?哪些具體成分沒有發生過作用?我們不能輕率地對儒家倫理與東亞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下任何斷語”。余達淮、銀娟認為,韋伯的“儒教、道教與東方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阻力的生成關系”只說對了其中一半,其另一半“錯誤在于,恰恰沒有看到儒、道思想也內含著這種適應新的生產方式的生長性因素。那些認為儒、道思想對東亞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產生影響持懷疑態度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儒、道思想與資本主義的過去相悖的因素,而看不到儒、道思想中與資本主義經濟的未來相協諧的因素,看不到儒、道思想也有促進經濟發展或維護經濟秩序的一面。

四、價值觀原因

1.價值觀本身。鐘陽勝指出,價值觀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社會精神條件,如果沒有價值觀的更新和現代化,就必然要影響社會經濟的增長。他指出了價值觀在經濟增長中的認識、刺激、調節作用和功能,以及價值觀轉化為影響經濟增長力量的途徑和環節-社會實踐。

2.作為價值觀總和的態度??姞栠_爾通過對南亞地區長達十年的調查研究,寫出了長達2300頁的研究報告《亞洲的戲?。簩σ恍﹪邑毨У难芯俊?。在該書第三章“價值前提和價值判斷”中,論述了作為價值觀總和的態度在南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他說,“我們必須考察決定南亞人行為的一切精神傾向。對于這個更廣泛的范疇,我們將使用普遍接受的術語‘態度’,意指促使行為成為現實的價值觀的總和。”他所說的“態度”可以理解為整個國家和民族、群眾對制度在內的某些經濟社會問題的偏好,可以理解為受到已經確立的制度的支持。他認為,社會制度和態度應該改變,以便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有效競爭,促進發展。南亞國家現代化理想的輪廓包括改善制度和態度等方面,其中態度包括下列單個項目:(1)效率;(2)勤勉;(3)守紀律;(4)準時:(5)節儉;(6)非常忠誠;(7)行為決策的理性;(8)準確改變;(9)密切注意在變化的世界中出現的各種機會;(10)旺盛的進取心;(11)正直和自力更生;(12)合作;(13)愿意采取長期的觀點。繆爾達爾發現,南亞地區實現現代化困難重重,僅態度的改變就如此困難,因此,南亞地區想迅速實現現代化,似乎是一種戲劇性的變化。

3.人的自由和發展。阿馬蒂亞·森闡述了人的自由既是發展首要的終極目標,又是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發展的原因就是擴展人的自由。阿馬蒂亞·森所研究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也包括社會發展和政治發展等在內的廣義的發展。阿馬蒂亞·森的“自由”概念是在“實質的”意義上定義的,即人們享有按照自己有理由的意愿來生活的能力,包括使人們免受饑餓饑荒、貧困危機、營養不良、疾病、不能識字算數、無文化、過早死亡之類的困苦,以及消除人身束縛、各種歧視壓迫、缺乏民主政治參與、缺乏各種平等法制權利和社會保障等狀況?!跋谷藗儙缀醪荒苡羞x擇、而且幾乎沒有機會來發揮其理性主體的作用的各種類型的不自由,構成了發展?!彼€用大量證據說明,“自由如何促進發展,而缺乏自由、壓制自由如何阻礙發展,排除嚴重的不自由對發展是有建構性意義的。

馬克思早就指出,“發展人類的生產力,也就是發展人類天性的財富這種目的本身”。佩羅認為,一切個人的發展和個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個人的自由,是所有發展形式的主要動力之一。佩羅新發展觀的真諦是,如果沒有與發展休戚與共的所有人的參與,發展是不可能的。如果發展與他們的利益相抵觸,發展就不可能發生。陳春花指出:“盡管發展經濟的途徑各不相同,解放生產力的具體方式互有迥異,但它們最終總要歸結到一點上,這就是對個人的發展,對個人的解放。無論生產力在今天的內涵多么豐富,外延多么廣泛,它的主體始終是人。一切財富都不過是個人創造性天賦的發揮;任何時代的社會生產力,都只是這個時代所有個人的創造性天賦發揮程度的總和。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就是發展人;反過來說,每個人天賦的發展也就能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開放、搞活,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教育文化等措施,之所以最終能起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究其原因,不是由于它提高了個人的才能素質,就是由于它調動和激發了個人的創造積極性?!?/p>

五、意識形態原因

庫茲涅茨、舒爾茨、諾思、林毅夫認為,包括道德和倫理等在內的意識形態是一種調節機制,其本質是每個人的行為受一整套習慣、準則和行為規范的調節,它影響個人行動和交易費用,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諾思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家缺乏遠見,看不到不受約束的經濟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他提出了意識形態理論,用以約束這種行為,并把它作為一個變量引入交易費用分析中,用來解釋歷史上的經濟增長。在諾思看來,一套完整的正規化制度固然對經濟發展有利,但若沒有非正規化制度的意識形態的補充,經濟發展效果是否理想就頗成問題了。因為,任何正規化制度都不是絕對完善的,尤其在一個博弈的社會里,盡管有整套不變的規則、檢查程序和懲罰措施,但在限制個人行為程度上仍存在相當的可變性,經濟主體把成本外化于他人和社會的機會主義行為在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依舊廣泛存在。諾思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有一種獲得某種好處而不付費的“搭便車”行為動機。若社會成員都想成為或都等待成為“搭便車者”,那么,這個社會就失去了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創新活動的激勵。因此,一個社會需要通過意識形態力量來有效克服“搭便車”問題。因為,意識形態使人們認識了他們所處的環境,它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引導,而使其行為決策過程簡單明了,減少了社會的交易費用??傊粋€社會若要得到長遠的經濟發展,必須致力于建立一個交易費用低廉的制度環境,在這過程中,作為非正規化制度的意識形態的作用尤為重要。

諾思還認為,對制度公正與否的評價是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有效率的意識形態能減少現行制度運行的成本,從而貢獻于經濟增長。一種制度能否誕生、誕生后能否在低成本狀態下運行,與人們對該種制度的合理性、公正性的理解高度相關。

因此,意識形態是個人與環境達成協議的一種節約費用的工具,一種節約機制。意識形態正是通過影響機會主義行為及交易費用、制度執行費用及制度力等途徑來影響資源配置及經濟增長的?!吧鐣娪辛Φ牡赖潞蛡惱淼纫庾R形態是使經濟體制可行的社會穩定要素。如果沒有一種明確的意識形態理論,那么,我們在說明無論是資源的現代配置,還是歷史變遷的動力上就存在著無數的困境。”

羅雪爾等力圖從心理上和道德上對引起國民經濟衰落的內部原因作出解釋。在他看來,那些在歷史上消亡了的國家,其滅亡確切地說并非因為它們遭到外來力量破壞,而是因為它們喪失了其原有的國民性,即國民道德素質受到損害。在國民道德素質較高的國家,衰落的過程會推遲。一國國民構成愈是以道德和技能高的人居多,衰落就愈是不會急促地到來,新的發明和創造只會來自那些在道德和智力上沒有出現衰退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