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論的商品交換比例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5 03:51:00

導語:勞動價值論的商品交換比例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價值論的商品交換比例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價值等價交換價值規律

論文摘要:有些學者認為勞動價值論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理論,我們通過對商品交換等式、價值的特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規律的實際意義和《資本論》的主要任務等多重角度的考察,說明這種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是對勞動價值論的一種誤解。勞動價值論的真正主題是揭示只有工人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其他生產要素盡管在生產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們并不創造價值。

對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人們一直存在著種種誤解。其中之一就是以為它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理論。但當我們重溫了馬克思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過程之后,我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一、從商品交換等式看勞動價值論的主題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我們知道,它是建立在“1夸特小麥二a擔鐵”這個商品交換等式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認為,這個等式之所以是等式,就因為在這兩種商品里面,“有一種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因而這二者都等于第三種東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種物,也不是第二種物。這樣,二者中的每一個只要是交換價值,就必定能化為這第三種東西?!痹诖嘶A上,馬克思認為“這種共同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而是勞動產品這個屬性,是消除了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后的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即價值。問題就在于這個商品交換等式中,更確切地說,是在于等式的“a"中。因為a決定了等式右邊鐵的量是不用確定的,或者說是可由市場確定的。它可以是1,也可以是2,3,4以及任何一個量,只要這個量是市場決定的,而不是人為確定的即可。所以,當市場上(平均來說)是1夸特小麥與1擔鐵相交換,它們二者是相等的價值;當市場上(平均來說)是1夸特小麥與2擔鐵相交換,它們二者還是相等的價值。因此,無論1夸特小麥與多少擔鐵交換,只要是市場決定的,它們都是等量的價值。所以,在馬克思看來,1夸特小麥到底是與多少擔鐵相交換這個問題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不管二者的交換比例怎樣,總是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所以,對于商品交換,馬克思在乎的是“等式”本身,更確切地說,是在乎等式中“共同的東西”是什么,而那些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學者在乎的卻是其中的“a”應該等于多少。二者的區別就在于:如果在乎的是等式,那么要揭示的就是等式兩邊的物所具有的共同的某種屬性是什么,如在等式,"1噸鐵二1噸棉花”中,使等式成立的共同的屬性就是重量,而在“1噸鐵二1千克棉花”中,其共同的屬性可能就是體積;而如果在乎的是等式兩邊的物各自的量的比例,就必須先確定要比較的共同的屬性是什么,如只有在已確定要比較的屬性是重量的條件下,與1噸鐵對應的棉花的量也應該是1噸,然后才可以確定棉花的量是1噸;如已確定要比較的是體積,那么與1噸鐵對應的棉花的量就應該是1千克。在這兩種情況下,與1噸鐵對應的棉花的量,是確定的,而不會像馬克思在分析商品交換等式時那樣,可以不管與1夸特小麥相對應的鐵的量到底是多少,因為如換作別的量,等式就不能成立。而對那種持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理論的觀點的人而言,共同的屬性是什么是無關緊要,要緊的是揭示1夸特小麥為什么(平均來說)是與a擔鐵相交換,而不是與a十1,a一1以及其它數量的鐵相交換。因此,的值必須是確定的,而不能用字母代替。因為只有確定了“a"的具體值,比如a=1,才會有為什么1夸特小麥只能與1擔鐵相交換,而不能與其他數量的鐵相交換,此時勞動價值論才有可能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的法則的理論??墒聦嵅⒎侨绱?,a到底為多少,馬克思并不在意,是處于可以“不管”的地位的。由此可見,那種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說明商品交換比例決定的法則”的觀點是不符合馬克思的本意的。如果馬克思的本意真是要說明商品交換比例決定的法則,那么,他在這個交換等式中要著重解釋的是為何1夸特小麥是與a擔鐵(而且這里的a必須是具體的數字,而不能用字母代替),而不是與別的量的鐵相交換,至于等式中“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倒還是次要的問題,甚至可以完全不管??神R克思并沒有這樣做,他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a上,而是放在“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到底是什么上。所以,整部《資本論》也并不沒有把注意力放在X量商品A到底應該或能交換到多少量的商品B上,而是放在創造價值的勞動與不創造價值的資本、土地及其人格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顯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點不是說明商品交換比例如何決定,而是要說明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而不是由資本、土地創造的。在此基礎上,剩余價值論要揭示的就是資本的人格化資本家通過剝削無償占有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如果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的法則的理論,那么剩余價值理論根本就建立不起來。

二、從價值的特點看勞動價值論的主題

既然無論1夸特小麥與多少擔鐵交換,只要是市場決定的,它們都是等量的價值。那么,反過來,從價值相等這一條件出發,我們也根本無法預測到底1夸特小麥能交換多少擔鐵。因為無論1夸特小麥交換多少擔鐵,它們的價值量都是相等的。在此,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價值這種商品所具有的屬性,與物體具有的其他的天然屬性如體積·長度等是完全不同的。因為拿體積來說,如果甲的體積是乙的2倍,那么1甲只能等于2乙,用等式表示就是“1甲二2乙”,如果把乙前面的2換成3或別的數字,要么等式不能成立,要么相等的是其他屬性,L匕如長度,而不可能依然還是相等的,而且相等的屬性依然還是體積。當然,在甲和乙的長度和體積之比均為2:1的情況下,等式“1甲二2乙”中“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并不是唯一的,它既可以是長度,也可以是體積。但單就長度或體積而言,甲和乙要能相等,其前面對應的數字肯定是唯一的,如就“1甲二3乙”這個等式來看,其中“等量的共同的東西”肯定就不會是長度。而價值卻不同,只要是市場決定的(平均)交換比例,無論是1夸特小麥與1擔鐵交換,還是與2擔鐵交換,其中“等量的共同的東西”都是價值。之所以會有這種差別,就在于價值這種商品所具有的屬性,不像長度、體積等屬性是物體固有的一種天然屬性,因而是客觀的、確定的,價值是以物的形式反映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具有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其主觀性表現在小麥的生產者可以自己消費因而使他的小麥不具有價值,也可以交換出去因而使其具有價值;其不確定性表現在1夸特小麥可能可以換回1擔鐵,也可能換回2擔鐵,甚至還有可能根本換不到鐵。價值的這種特點告訴我們,價值與長度、體積這種天然屬性是不同的,它并沒有一個確定的量,它倒是比較像漂亮、刻苦、勇敢這些屬性。以勇敢為例,盡管我們根本不知道張三和李四所具有的勇敢這種屬性的具體的量是多少,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根據一遇危險張三總是沖在李四的前面這一點,得出張三比李四勇敢這個結論;價值也一樣,盡管我們根本不知道汽車和自行車的價值到底是多少,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根據前者的價格總是高于后者這一點,得出汽車的價值比自行車的大這個結論。

價值這種屬性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勞動價值論只能說明什么創造價值,什么不創造價值,它不能說明某個商品的價值量到底是多少,兩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應該是怎樣的,也不能說明這個人的勞動創造了多少價值,那個人的勞動創造了多少價值,以及這二人各自創造的價值的比例是多少,這些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只能由市場決定的,而不可能由勞動價值論或者西方經濟學中的其他理論決定。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馬克思認為“各種勞動化為當作它們的計量單位的簡單勞動的不同比例,是在生產者背后由社會過程決定的”。在此,“社會過程”顯然是指市場的商品交換過程。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用復雜勞動生產的X量商品A,能交換多少量的用簡單勞動生產的商品B,不是由前者勞動的復雜程度是后者的幾倍在生產時就可以確定的,而是在有了X量商品A可以交換Y量的商品B這個現實交換之后,我們才能確定前者勞動的復雜程度是后者的幾倍。因為從理論上看,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在質上就不一樣,根本不可能有量的比例,因此,我們根本不可能從生產小麥的勞動的復雜程度是生產鐵的勞動的幾倍,推斷出同一時間內生產的小麥和鐵將會以什么比例進行交換。這再一次說明了勞動價值論實際是說明勞動創造價值,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不創造價值的理論,而不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的法則的理論。事實上,商品的(平均)交換比例是多種因素通過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本不可能是由勞動及其復雜程度單獨決定的。比如,在勞動產品沒有用的情況下,不管你為生產它花費了多少勞動,勞動的復雜程度有多高,它都沒有價值。不僅如此,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如果物沒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庇纱丝梢?,對于商品交換而言,有用性是比勞動更本源的東西,所以與其說是勞動決定商品交換比例,倒不如說是有用性決定了商品交換比例。

三、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角度看勞動價值論的主題

當我們說勞動價值論不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的法則,它不能確定某種商品的價值量到底為多少時,肯定也有學者會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有確定商品價值的量的內容的,這主要表現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個范疇上。馬克思認為,“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它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段論述很容易讓我們將其誤解為“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而勞動時間,是可以實地衡量的,所以商品的價值也應該是可以衡量的??上н@是一種誤解。因為價值是抽象勞動,而抽象勞動和現實勞動即具體勞動,盡管都有“勞動”二字,卻有著天壤之別,尤其是在可衡量性上。具體勞動的勞動時間,顯然是可以計量的,因為具體勞動是看得見摸律著的,是持續性的行為;但抽象勞動的勞動時間,光是抽象勞動就讓人難以捉摸,而其勞動時間,則更讓人無法把握。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勞動者一天的具體勞動的勞動時間不會超過24小時,但是對于抽象勞動的勞動時間,我們卻無從確定。小麥的生產者尚且可知他為生產小麥花費了多少時間,但他不可能知道他生產小麥的抽象勞動是指什么,更不可能知道在抽象勞動的意義上,他勞動了多少時間。事實上,他在生產小麥時,根本不可能知道小麥的產量將會是多少,也不知道小麥的價格將會是多少,甚至都不知道他所生產的小麥是否能交換出去,有多少小麥會爛在倉庫里。因為對于商品的交換比例或價格而言,在交換發生之前,就如同彩票在開獎之前一樣是不可能知道其結果會是什么(當然,我們并不否定正確預測到商品交換比例或價格的大致范圍這種可能性),只有在交換發生后,才能如彩票開獎后一樣知道其結果是什么。因此,價格不是由理論家在書房里通過對一系列參數進行某種運算后得出的,而只能是由市場交換決定的。所以,抽象勞動的勞動時間,也不可能在市場之外得到。

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其概念上看,如果不是太計較于什么算是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提否可以平均這些問題,它倒是可以計量的,但計量的出來的紀果是否真能說明商品的價值量呢?對此,我們可以作進一步的分析。但首先,我們要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定義中跳“某種使用價值”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指某種商品,比如寸麥,還是指一定量的某種商品,如1千克小麥。如是前者,借如我們知道整個社會的小麥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4萬小時,而鐵是1萬小時,此時二者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比是4;1,又因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小麥的價值量就是鐵的4倍,所以就有等式“1小麥二4鐵”,但這個等式顯然與前面的“1夸特小麥=a擔鐵”這個等式相矛盾,因為前者沒有單位,后者有單位,二者顯然不是一回事,而既然后者中“等量的共同的東西”是價值,那么前者中“等量的共同的東西”的肯定不是價值,而且現實中也不存在這種不帶單位的商品交換。因此,這種理解方式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使可以計量,計量的也不是商品的價值。如果是后者,根據克思的“在考察使用價值時,總是以它們有一定的量為前提的”“這個表述推斷也應該是后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1萬噸小麥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1萬小時,其傳遞給我們的信息無非是告訴我們,整個社會生產小麥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是1噸小麥/小時,因此,這里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反映的“價值”的實質是“勞動生產率”,更確切地說是社會平均的勞動生產率,此時,“價值”就成了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的代名詞。在這種條件下,價值與勞動生產率必然是成正比的,但這與馬克思所說的“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相矛盾??傊?,無論作何種理解,如果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實際計量,它所反映的內容就不再是價值。

如此一來,如何理解馬克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范疇就成了一個謎。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馬克思盡管認為“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含有等量勞動或能在同樣勞動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商品,具有同樣的價值量。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的比例,就是生產前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同生產后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但他并沒有再回到“1夸特小麥=a擔鐵”這個等式,通過對兩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實地調查,確定其中的a到底應該是多少,然后比較市場上這兩種商品的實際(平均的)交換比例是多少,是與a相等的,還是不相等的,從而說明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個論斷到底是科學的還是不科學的,是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還是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我們知道,他并沒有這樣去做,而且至今也沒有哪個學者去這樣做過。因此,無論是“1夸特小麥二a擔鐵”這個等式,還是“20碼麻布=1件上衣”,"20碼麻布二2鎊”,它們都不是來自于馬克思對這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實地調查比較的結果,而是或者來自于假設,或者直接來自于市場。就如同我們前面提及的汽車的價值比自行車的大,并不是在通過比較二者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后得出的,而只是根據前者的市場價格總是高于后者這一事實得出的。在這種條件下,如果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理論,那么,我們就必須同時承認勞動價值論還不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的理論。

四、從價值規律的實際意義看勞動價值論的主題

之所以會有很多學者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理論,很大程度上受了價值規律內容的影響。從大家公認的商品交換的法則即所謂的價值規律的內容來看,它包括了商品的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和商品交換必須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這兩部分內容。且不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不可以實際計量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著作中涉及的所有的商品,其價值無一是通過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確定的,因此,對于商品的價值量的確定而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都是處于“虛置”狀態的,并沒有實際用處。就拿勞動力商品來說,勞動力的價值并不是直接由“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平均工人通常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而生活資料的價值,馬克思也沒有回到商品的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個定理,通過市場調查確定平均工人通常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多少,進而確定勞動力的價值應該是多少,而是要么直接將工人的工資當作勞動力的價值,要么是將生活資料的價格或平均價格之和當成勞動力的價值,一句話,商品的價值量到底是不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并不影響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的確定。實際上,勞動力的價值就是勞動者的工資,現實中勞動者的工資是多少,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就被認為是多少。當然,馬克思也談及過資本家為了從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有時也會采用將工人的工資壓低到勞動力價值之下的辦法。但他所作的“工資低于勞動力價值”這平結論,并不是通過調查確定了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后得出來的,而是從工資過低這個現實中得出的,但嚴格來說,即使工資再低,如果不能確定與之相比的平均工人通常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到底是多少,也不能武斷地認為此時工資就一定低于勞動力價值。因為要對兩個數值作比較,首先得確定要比較的兩個數值到底是多少了之后才能進行,只知道其中一個,而根本不知道另一個為多少,僅根據前一個數值比較小就認為它小于后者,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不過,這種不科學的態度倒是能說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個范疇是沒有什么實際意只的,因而即使沒有這個范疇也不影響勞動力的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值,而不是勞動者勞動創造的全部的價值這一命題,這一點同樣也可以從以下事實中得到應證,即盡管我們至今都沒有實地調查計算過哪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這并沒有妨礙我們將兩商品的價值進行比較,以及將其價值與價格進行比較。公務員之家

而就等價交換而言,則更是處于“虛置”狀態,因為我們根本看不到有不等價交換的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根本就不存在不等價交換。而本來可以理解為是不等價交換的勞動力與資本的交換在馬克思看來依然是等價交換,因為如果認為這是不等價交換就會讓人誤以為資本家是通過不等價交換即“賤買貴賣”、“低進高出”來發財致富的,而不是通過剝削工人、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來發財致富的,還有可能讓人誤以為剩余價值是在流通領域產生的。因此,只要是市場中的商品交換,就一定是等價交換。由于根本不存在對應的不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就沒有實際意義,因為既然只要是商品交換,就一定是等價交換,此時再說它是等價交換的就沒有什么意義,就如當世界上只剩下男人根本沒有女人時,再說男人是男人就沒有什么意義一樣。當然,之所以不存在不等價交換,根本原因就在于本文一開始就分析了的商品交換等式中的“a",馬克思是根本不管的,因此a是由市場自身決定的,所以沒有一個另外的標準來衡量由市場產生的商品交換比例到底處于什么樣的狀態,是等價的還是不等價的。而在分析勞動力與資本的交換時,馬克思秉承了他在分析“1夸特小麥=a擔鐵”這個商品交換等式時的方法,即他并沒有從勞動力商品到底應該交換多少量的貨幣才會使等式成立這個角度進行分析,而是從勞動力與貨幣交換時相等的“共同的東西”是什么這個角度來進行分析,指出是勞動力的價值,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工人在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傊捎谧鳛樯唐方粨Q比例法則的價值規律的兩個內容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處于“虛置”狀態,因而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不可能是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石的勞動價值論的主題,否則,整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成了空中樓閣。

五、從((資本論》的主要任務看勞動價值論的主題

我們知道,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巨著《資本論》的理論基石,因此,我們也可以從《資本論》的主要任務這個角度來說明勞動價值論的主題到底是不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理論。

《資本論》的主要任務,馬克思在該書第1版序言的兩處敘述中進行了說明。第1處是是在序言的第5段,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第2處是在序言的第9段末尾,指出“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從這兩處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目的不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商品交換比例是怎樣的,或者應該是怎么樣的,而是其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不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里商品交換比例或曰價格的變動規律,而是經濟運動規律。即使是從整部<資本論》的理論內容看,商品交換比例有沒有什么法則,有什么樣的法則,都絲毫不會影響到《資本論》的內容,對于《資本論》的主要任務而言,作為其基石的勞動價值論,只要能說明勞動創造價值,資本不創造價值,就可以為說明資本家占有的是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以及剩余價值是如何在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進行分割的等奠定理論基礎。而且,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也不是因為它違背了商品交換比例的法則,而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資本論》并沒有要求勞動價值論必須揭示商品交換比例的法則是什么。

總之,那種認為勞動價值論的主題是揭示商品交換比例法則的觀點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一種誤解。勞動價值論的真正主題是揭示只有工人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其他生產要素盡管在生產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們并不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