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經濟學理論的歷史

時間:2022-12-14 11:02:31

導語:芻議經濟學理論的歷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芻議經濟學理論的歷史

一、經濟史學的性質

當前中國經濟史研究深陷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究者沒有明確經濟史學的性質。經濟史學的性質,實際上就是“什么是經濟史學”或“經濟史學研究什么”的問題。它一直是經濟史學研究者不斷討論但又始終有不同說法的重要議題。如吳承明(1995)認為,經濟史是“研究過去的、我們還不認識或認識不清楚的經濟實踐(如果已認識清楚就不要去研究了)”。??怂?1987)把經濟史“看成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具有一個可認識的趨勢(至少到目前為止)的過程”。諾思(1992)認為,經濟史的任務是解釋經濟在整個時期的結構和績效。由此可見,關于什么是經濟史這一問題,經濟史學界存在諸多不同的解釋。筆者認為,學界之所以對這一問題有諸多不同解釋,一是源于學者對于經濟史學科的研究對象有著不同認識。如,諾思(1992)認為,經濟在整個時期的結構及其實績是經濟史學的研究對象。希德認為,經濟史是研究人們過去如何從事生產、分配、勞動諸問題,又要用不同方法測定上述活動的相對效率。中國學者關于經濟史學科研究對象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研究對象的橫向與縱向兩方面。在橫向方面,主要觀點集中在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還是生產力,抑或二者的矛盾統一,以及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社會經濟結構或全部社會經濟的總和等方面??v向方面主要涉及的內容就是研究對象的時間界限。經濟史學按學科研究對象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人類經濟生活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史學,一類是以經濟史學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史學概論”。

經濟史學又分為經濟史實和經濟史學通論兩部分。經濟史實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經濟生活發展演變的過程,而經濟史學通論的研究對象則是人類經濟生活發展演變的規律。這里的經濟史實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經濟史”,是經濟史學科的主體。而關于經濟史學科研究對象的分歧實際上也主要是關于經濟史研究對象的分歧。在關于經濟史研究對象這一重大問題上,(1992)指出,經濟史的研究對象,橫向上,寬到經濟全領域(即物質資料的生產以及相應的交換、分配、消費,包括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及二者的相互關系),包括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縱向上,長到歷史全過程,包括整個的經濟的全部歷史(但這里的歷史指學科對象意義的歷史,而非絕對時間意義上的歷史)。筆者感覺,對于經濟史學的定義系統而全面的概括了經濟史學科的研究對象。二是源于學者對經濟史學科性質的理解存在分歧。長期以來,經濟史一直被認為是處于經濟學和歷史學兩大學科之間的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但學界對于這一觀點卻有著諸多不同認識。吳承明(2005)說:“我們說經濟史是一門交叉學科。其實沒有這個學科。搞經濟史的不是學歷史出身,就是學經濟出身。這就很自然地形成兩個學派:學歷史出身的注重史料考證,學經濟出身的重視理論分析。”高德步(2000)更進一步指出,這一提法是學科劃分上的誤解,認為經濟史學是一個邊緣學科是錯誤的。(1999)則說:人們常常把經濟史學稱為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當然無可非議。但從經濟史學的產生與學科屬性看,有經濟學科的經濟史與歷史學科的經濟史,就此而言,稱經濟史學為“跨學科的學科”更為貼切。

二、加強經濟學理論

在經濟史研究中的應用不難看出,雖然經濟史與經濟學當前是兩門獨立的學科,但從經濟史學的性質和歷史來看,它與經濟學緊密相聯,密不可分。因此,加強經濟學理論在經濟史研究中的應用不僅是經濟史學科性質的要求,更是遵循經濟學發展歷史規律的要求。為探討這一問題,需先簡要闡述經濟史學的研究方法??茖W的研究方法對于學術研究至關重要。對經濟史研究方法的論述,實際上也就是探討怎樣研究經濟史學的問題。怎樣研究經濟史學,主要取決于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及其性質。對此,不少學者已發表過相關論述。多數學者認為歷史學和經濟學的方法是兩個缺一不可的基本方法。如吳承明在主張“史無定法”的同時,強調經濟史研究者既要有歷史學修養,又要有經濟學根柢。他認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史的方法,歷史學又是研究經濟學的最好的方法?!薄皩嵶C主義,包括考證是經濟史研究中不可須臾或離的研究方法?!憋@而易見,吳承明雖然主張“史無定法”,但更強調經濟史研究中歷史實證主義方法的運用。這與他關于經濟史學科性質的認識是一脈相承的。熊彼特(1996)認為:“歷史的研究在經濟分析史方面不僅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1歷史學方法被一些學者首當其沖作為經濟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史有定法。當我們說‘史無定法’時,絕不是說經濟史學沒有自身的一定的研究方法。

方法問題對經濟史的研究太重要了?!彼J為,“經濟史在本質上是一門經濟學科,它的研究方法必須是經濟學的方法?!辈浑y看出,他雖亦反復論述經濟史料的重要性,“只有在弄清事實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正確地總結經驗,揭示規律,抽象出經濟理論。”但更強調經濟學方法的運用以及經濟學與歷史學方法的融合。也許這是一向被學界認為是屬于“經濟學的經濟史”陣營的原因所在。很顯然,雖然學者均強調經濟史研究中歷史學和經濟學方法的重要性,然而各有側重。由于對經濟史學科性質的不同認識,導致了關于研究方法認識的差異。當然,反過來講,也許正是由于對經濟史學研究方法的認識不同,才使人們對經濟史學科性質的認識出現差異。再來看經濟史研究前途樂觀之美國。經濟史在美國的境遇能夠改觀的關鍵在于,學者把計量經濟學、統計學、數學模型等引進了經濟史研究,使經濟史研究擺脫了傳統的以文史取向為特征的研究范式。而中國的經濟史研究者要么是經濟學出身,要么是歷史學出身。故而經濟史常常圍繞兩種方法打轉,即以美國為主導的計量經濟史和以英國為中心的強調歷史學與社會學方法的經濟史。中國的傳統史學研究者不喜歡做計量分析。而經濟學出身的經濟史研究者雖然是學經濟的人,但在經濟史研究中也沒有運用太多的經濟學方法。經濟史學家曾說,他畢業于財經學院,并長期在財經學院教學,也沒有學到多少經濟學方法。從整體而言,中國的經濟史工作者,對歷史學方法比對經濟學方法知道得多一些,運用得好一些。

三、培養經濟史學思維方式

在強調經濟學理論在經濟史研究中的運用的同時,多學科思維方式的融合對于經濟史學研究至關重要。吳承明指出,除經濟學與歷史學的基本方法外,經濟史研究要廣泛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他提倡把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心理學引入經濟史研究。然而,現行教育體制與科學研究體制不利于這種融合,也不利于學生經濟史思維方式的養成。為了培養學生的經濟史思維方式,這需要老師在教學方面下功夫。比如,在帶經濟史專業研究生時,一方面努力創造多種學科思維方式融合的環境與氛圍;另一方面則明確地提出轉變思維方式的任務,引導學生按照以下目標補缺門:從經濟學科來的,補上歷史學知識與思維方式;從歷史學科來的,補上經濟學知識與思維方式。504在經濟史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國經濟史學的開拓者與前輩都是實現經濟學與歷史學思維方式融合、具有經濟史學思維方式的典范。如梁方仲、湯象龍、方顯廷、傅筑夫、嚴中平、陳振漢、汪敬虞、吳承明、彭澤益、張仲禮、谷霽光、傅衣凌、何茲全、張蔭麟、李埏等。學科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決定思維方式,而學識素養則是養成思維方式的基礎。故而經濟史研究者不但要加強經濟學理論修養,而且決不能忽視歷史知識的積累。如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所彭南生在養成經濟史學思維方式這一點上,就做的比較成功。他在華中師范大學獲得歷史學本、碩學位后,又跟隨先生學習經濟學和經濟史學的相關知識。希望他留心經濟史學的研究方法及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在已有的歷史學知識與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加上經濟學知識與思維,并使二者融合為一,從而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養成經濟史學思維方式。彭南生的博士論文獲2000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這與其思維方式的轉變是分不開的。

四、結語

經濟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演變的過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其重要性自不待說。因為經濟學理論是根據歷史經濟事實提煉出來的概念。然而,經濟史學科在當前中國的境遇不得不令研究者倍感危機。人們常愿意學習最新的經濟理論,老掉牙的經濟史幾乎無人問津?!爸袊洕穼W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了以它為業者必須具備甘于寂寞、甘于清苦的職業意識。”美國經濟史學之所以在當前美國經濟學界占有一席之地,是因為他們走對了計量史學之路,從而使其論著、觀點、教材等充滿了競爭力。盡管他們因過分倚重經濟學模型亦受到批判,但這門學科總算有了競爭力。中國經濟史研究當前的困境,原因在于研究者對于經濟史學科性質的不明確,從而其研究方法依然主要是傳統史學式的。事實上,黃宗智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指出了中國經濟史研究的規范認識危機,并提出了解決這種危機的方法。要想擺脫當前的困境,中國經濟史研究者必須正視困難,找到原因,徹底改變研究方法。不僅要加強經濟學理論在經濟史研究中的運用,更要融合多學科的思維方式,培養獨立的經濟史學思維方式。

作者:張曉玲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