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行業信息化對產品增長的貢獻

時間:2022-01-11 02:45:00

導語:工業行業信息化對產品增長的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行業信息化對產品增長的貢獻

[論文摘要]概述了國內外關于信息化研究的現狀。推導了信息化建設對產出增長速度貢獻的方程,測度了信息化對中國工業行業各分行業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并給予了定量評價。研究表明,信息化對中國工業行業各分行業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存在明顯差異。

[論文關鍵詞]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水平;貢獻率;增長速度

信息化建設投資很大,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很快,但卻不容易將信息化的投人和產出建立內在聯系,準確明顯地測算出信息化建設的效益來??茖W衡量一個國家、地區、行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評價信息化投資的方向及其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1研究問盈的提出

1.1國內外研究現狀

為進行信息經濟的投人產出分析,M.波拉持(1997)提出一套依據一般的投人產出數據編制信息投人產出表的理論與方法。鬼木甫認為,1975-1985年間,日本經濟年增長率的15%是由新的信息技術帶來的。查爾斯·瓊森切爾1983年建立了側度信息資源與經濟生產率相互關系的計量模型,weill進分析了電子管制造業IT投資對績效、銷售增長等的影響。對31個主要食品公司研究了1987到1991年間IT支出與稅收貢獻之間的關系。TheophanisStratopoulos,BruceDefining比較了運用IT成功的公司和運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證明IT運用成功的公司有好的財務業績?!菜綜hristopherGust,JaimeMarquez通過對13個工業化國家1992到1999年的數據進行分析,信息技術對美國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但對其它的工業化國家卻沒有同樣大的作用。PeterE.D.Love,ZahirIrani對126個建筑機構做了調查分析,評估IT投資與利潤、成本的關系。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對信息化理論進行研究。我國學者的工作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1)從國民經濟與區域經濟的角度編制投人產出表,研究國家或區域信息化的投人產出關系,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研究信息化指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等。如:朱幼平對1980-1992年間中國實際GDP與信息、資本和勞動要素用CD函數進行回歸分析,證明信息要素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最高。賈懷京、謝奇志運用回歸的方法測度了信息化指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袁正得出我國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明顯正相關。常永華利用灰關聯分析方法,分析了信息化與西部經濟發展的關系,指出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發展落后。馬生全等基于R.M.Solow余值理論思想,從理論上給出了地區信息化建設投人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數學模型。王梅英、王瑋討論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信息化水平及其與經濟發展關系,給出地區綜合發展水平的排行榜。

(2)從產業經濟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對產業經濟的帶動作用,信息化與就業結構等。如:苗建軍對社會信息化的就業結構做了解析。陶長琪對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經濟增長進行了定量分析比較。尹海潔認為,信息化使第二產業不再成為勞動力密集的產業,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越來越低。汪斌、余冬綺估計了信息化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帶動程度和對三大產業的差別影響,發現信息化對工業增長的貢獻最大。

(3)對企業信息化帶來的效益進行測度和研究。如:郭東強、王志江提出了測算企業信息化投人對企業產出增長貢獻的數學模型。王志江、郭東強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討論了企業信息化建設投人產出的相對有效性間題。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推出了第一個中國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第一次將“建設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評價指標的形式落到實處。

1.2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國家與國家之間信息化貢獻率的差距、企業信息化及效益等領域,而對信息化對行業的貢獻以及信息化在行業內部作用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則很少。這一方面是由于相關指標和數據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對行業領域信息化的特點缺乏系統性的分析和探討。

(2)有的研究結論不一致甚至矛盾,有的研究雖提出了觀點、指標體系或模型,但缺少實證的支持。

(3)在用計量模型進行分析時.沒有考慮多重共線性的影響。資本、勞動之間是存在多重共線性的,特別是信息化測度指標體系中一般都包含有資本和勞動的因素,信息化水平與資本、勞動之間的多重共線性更不能忽視。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建設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給予定量的評價。

為了保證所分析行業及數據在橫向和縱向的可比性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不分析: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其它礦采選業、其它制造業、武器彈藥制造業,且只研究1995-2003年間的數據。行業按《中國統計年鑒》的順序排列,設置的代碼如表1。

2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水平及其貢獻率的測定

2.1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水平的測定

行業信息化水平由行業微電子控制經費O1、行業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O2、行業科技活動經費總額O3、行業新產品銷售利潤O4、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O5、行業中擁有的大中型企業數O6、行業總資產貢獻率O7、行業人均創利潤水平O8、行業增加值O9、行業固定資產年平均余額O10、行業銷售額O11計算。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1995-2004年。具體計算及分析過程參見筆者論文《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水平及其變化趨勢研究》。以2003年為例,信息化水平數據由小到大排列,可見中國工業行業各分行業信息化水平存在明顯差異(見表2)。

2.2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測定

考慮信息化因素后的產出增長型生產函數:

Y(行業總產值),A(技術進步水平),K(資本投人量),L(勞動投人量),1(信息化水平)

把公式(1)寫成考慮信息化因素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其中α、β、γ分別為資本、勞動、信息的產出彈A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它技術因素。然后,(2)式取對數:

運用回歸分析可估計得γ

本研究中,Y為行業增加值,L為行業人數。

由于信息化水平與資本、勞動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因此用嶺回歸分析以削弱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對中國工業行業36個分行業的時間序列數據分別作嶺回歸分析(k取0.1),并排序,見表3(具體分析及計算過程參見筆者論文《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建設貢獻率研究》)。可見,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建設的貢獻率存在明顯差異。

在該時期內,中國信息豐裕系數的對數每增長一個單能夠引發工業生產總值的對數平均增長0.5791個單位。

3中國工業行業倍息化建設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

3.1方程推導

對(3)式求導數:

從而得到產出增長型速度方程(離散型),并取△t=1。

由此可得信息化建設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為:

這是行業信息化建設貢獻度的一種分離方法。這一方法能夠較全面地分離出信息化建設的效益,適用于信息化建設后的效益分析。

3.2信息化對產出增長速度貢獻的測度

用式(5)計算中國工業行業36個分行業1996-2003年信息化建設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取平均值,并排序,如表4。可見,信息化對中國工業行業各分行業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存在明顯差異。

4研究結論及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4.1結論及分析

(1)中國工業行業36個分行業信息化水平存在明顯差異。盡管可能由于評價指標和數據選取等原因,某些行業信息化水平的測度和對比結果會存在一定的誤差,但總體而言,行業信息化水平的對比結果基本與實際相符。為了實現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國家和政府有關部門應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行業間信息化建設的失衡問題。

(2)中國工業行業36個分行業信息化對行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存在明顯差異。盡管定量分析結果中不能絕對排除存在自相關因素,但分析結果總體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為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這一結論依然是可信的。

(3)信息化對中國工業行業各分行業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存在明顯差異。這可能與信息化向這些行業的滲透、擴散,或這些行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本行業的力度等存在較大的差別有關。我國目前的信息_化建設存在過急過快、缺乏協調、質量不高等問題,影響了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效果?,F行體制有一種趕“時髦”的沖動,企業信息化申請國家貸款,投資沒商量,信息化特別是國有企業信息化中成本計算的動機發生了扭曲。同時,信息化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以及信息化對傳統產業變革的進程等都存在差異,影響著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水平和貢獻的差異。因此,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應統籌規劃,聯合建設,切實將信息化落到實處,提高信息化的有效性。

4.2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1)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目前設定的指標體系雖能較好地反映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的現狀,但存在著指標間相關性較大的缺陷。同時,縱向指標數據統計口徑及來源不完全可比,影響實證結果的精確性。

(2)雖用嶺回歸方法削弱了多重共線性的影響,但仍然可能存在較嚴重的多重共線性,需要探索新的方法進一步解決,這對實證研究的精確性至關重要。

(3)研究得出的一些結論只是階段性的,還需要不斷去完善和發展。此外,限于筆者的知識儲備,大量文獻和數據背后所隱藏的意義也有待于進一步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