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幸福理論的發展透析

時間:2022-04-02 03:54:00

導語:經濟學幸福理論的發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幸福理論的發展透析

【關鍵詞】幸福理論主流經濟學

【摘要】自經濟學誕生至今,功利主義一直是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立論基礎,經濟學幸福理論發展基本圍繞幸福效用化—效用物質化—物質化效用數理化這么一條主線展開。幸福和快樂是人類追求的終極價值,也是人類探討的永恒主題。經濟學自誕生之日就以促進人類幸福為當然使命,幸福理論在經濟學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耀地位,既是經濟學存在的前提,又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同時還是經濟學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從根本上講,經濟學就是幸福學,一部經濟思想史就是一部幸福思想史。

一、古典經濟學的幸福理論

參照赫希曼(AlbertHirschman)的觀點,我們可以認為:“道德哲學時代”的人們追逐權力和榮譽給人類帶來的無盡災難導致了中世紀禁欲主義的盛行,而18世紀中葉開始視賺錢為“一種溫和的欲望”的思想又導致了道德情感主義倫理哲學的誕生。這個時期,倫理學也開始從研究“神”轉向研究“人”,從謀幸福于神轉向謀幸福于人。斯密師徒及好友一干人發起和倡導道德情感主義的根源正是赫希曼所講:“人們期望通過巧妙地利用一種欲望抵制另一種欲望來調控社會發展?!痹谶@樣的歷史背景下寫作的《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二者之間真正的內在思想聯系應該是這樣的:前者論情感、美德和幸福,而且論證了適當的情感才是美德,有美德才能得幸福;后者論經濟人如何通過追求財富來滿足個人“一種溫和的欲望”,“溫和的欲望”的滿足將會調節其的欲望,抑制權力、榮譽等有攻略性和毀壞性的欲望,使人變得能自制,有美德,進而能幸福。而且,斯密還相信這種滿足和調節能在“看不見的手”指引下通過“利己而利他”來普世。這就是斯密著作體現的道德情感主義的幸福原理。

邊沁繼承了快樂主義思想,同時也繼承了道德情感主義的幸福思想。邊沁避開了對幸福性質的價值判斷,認為所有幸福無論源于何處,帶給人們的愉悅感都是相同的,并聲稱“幸福的數量是相同的,圖釘和詩歌一樣美好。”邊沁認為,人們對快樂和痛苦的評價是主觀的,促進大最多數人的最大程度的幸福需要在個人之間進行功利或效用的對比才能實現,這種效用的對比需要用貨幣單位來進行度量和加減乘除的精確計算。邊沁為衡量快樂制訂了七大標準,同時列舉了14種快樂。邊沁對經濟學幸福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確立了經濟學的功利主義原則,把人類所有的動機都歸結于對快樂的最大化追求。邊沁因此而認為自己掌握了人類通往幸福的鑰匙。二是用功利或效用表示幸福,用效用計算幸福,用效用原理來表述功利主義原則。三是指出了效用遞減律。盡管邊沁認為經濟學應該成為用數學形式表達幸福的一門科學,但他并沒有能夠真正做到對效用的進行數學分析。

邊沁的功利主義在經過了穆勒的修正和完善之后,才真正開始成為支撐功利主義經濟學大廈的哲學基石。穆勒用幸福主義對邊沁的快樂主義進行了修正。其一是對快樂進行了數量和質量的區分。穆勒同邊沁的區別在于:邊沁認為人類的行為動機僅受自我滿足的欲望驅使,而穆勒認為邊沁忽略了人們出于自身目的對美、榮譽和其它目標的追求,人們不僅要關心享樂的數量,也應關心享樂的質量。穆勒這一思想表現在他對一個著名論斷的引用:“寧可做一個不滿足的人,也不做一頭滿足的豬;寧可成為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也不愿成為一個滿足的白癡?!逼涠怯眯腋V髁x取代了邊沁的快樂主義。穆勒認為,幸福是一個具體的整體,也是一個多元的概念,愛音樂,追求健康,崇尚德性,追求個體的自由發展等等,都可以作為幸福的組成部分;金錢、名望、權勢等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也是可作為幸福的組成部分;快樂之有價值也是因為快樂是幸福的組成部分。這里,穆勒不是以快樂為最終標準,而是以幸福作為道德的終極目標。

二、新古典經濟學的幸福理論

邊沁計算快樂的思想激勵著其后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家們,誕生于19世紀70年代初的邊際學派精心設計了一套計算幸福的效用理論,緊隨其后的新古典主義,進一步明確了“經濟人”的“理性”特征,發展了“理性經濟人”以效用最大化為準則的幸福計算、比較、選擇、交換和分配的整套市場理論。邊際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經過百年發展,不僅實現了功利主義幸福理論的數理化表達,也讓人類從只有“溫和欲望”的“經濟人”時代走向工于效用(幸福)計算和最大化選擇的“理性經濟人”時代。

1、效用函數:功利主義幸福理論的數理表達

杰文斯(WilliamstanleyJevons,1835—1882年)繼承了功利主義的效用理論,認為“經濟人”之為經濟人具有兩個特性:其一是他們從消費品中獲取效用:“個人需要的任何物……必須具有效用。在經濟科學中,我們尊重人的本性,而不是要求人應該怎么樣?!逼涠敲總€人都是理性的、計算效用最大化的。只有理性的、計算最大化的行為才是經濟學所研究的:“為了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滿足——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需要——換言之,快樂最大化,就是經濟學問題?!?/p>

杰文斯對功利主義幸福理論的貢獻,可用他自己的話說來概括:“財富和價值的性質要用無窮小快樂和痛苦來解釋”,“我主張所有科學導向的經濟學者必須掌握數學。”

2、理性經濟人:效用最大化的幸福計算機

馬歇爾(AlfredMarshall,1842—1924年)對功利主義經濟學及其幸福理論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對“理性經濟人”的界定。

馬歇爾所謂“經濟人”的理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經濟人”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其二,“理性”的“經濟人”重視道德和法律的制約,是一種溫和與開明的自利。其三,“經濟人”的自利行為不僅包括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也包括對精神滿足的追求,而物質利益通常也能帶來精神需求的滿足。

馬歇爾賦予“經濟人”以“理性內涵”,“不僅構筑了現代經濟分析的邏輯起點,而且規定了市場經濟下‘理性經濟人’的道德出發點”。自此以后,“經濟人”的概念逐漸被“理性經濟人”所取代。

3、偏好和理性選擇:使幸福的比較、計算和交換成為可能

馬歇爾的另一大成就是通過偏好和理性選擇的論述,提出了較為完善的需求理論,并將其與效用理論相結合,使功利主義的效用理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按照馬歇爾的理論,“理性經濟人”對幸福(效用)的偏好、欲望和需求,通過市場供求關系的操控,在經過市場的計算、比較和交換之后,最終能得以實現。

4、市場均衡:廠商和家庭的幸福最大化

馬歇爾認為,財富的積累一般是享樂的等待。人們總是考慮進行合理的交換,以使得勞動帶來的痛苦最小化或是避免因獲得來自消費品的快樂而進行等待。勞動者進行效用計算,決定忍受多少痛苦的工作;而資本家進行效用計算,決定忍受多久的痛苦等待。“一個謹慎的人會努力把他的財產分配于一切不同用途——現在和將來的,以使他的財產在每一用途上都有相同的邊際效用?!币蚨в米畲蠡挠嬎阏瓶刂鴱募彝ゲ块T到廠商部門的勞動和資本服務的實物流,以及從廠商部門到家庭部門的消費品實物流。

三、福利經濟學幸福理論

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和生產者利潤最大化條件的基礎上,新古典經濟學家構建了一個精致、勻稱、美麗、令人滿意的演繹及數學大廈。福利經濟學關于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研究,使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如虎添翼,達到了發展的巔峰。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庇古(A.C.Pigou,1877-1959)基于功利主義幸福理論和個人效用可以比較的假設,提出了社會總效用可以計算并可最終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理論。但在經濟學的實證研究證明了效用不可比較之后,庇古的理論被貼上了“舊福利經濟學標簽”而遭冷遇。而新福利經濟學基于帕累托最優概念和一般均衡理論,構建了一套關于自由市場的競爭、均衡和最優狀態以及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1、帕累托最優:功利主義的“極樂世界”和“永恒幸福”

帕累托最優概念的提出,導致了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的誕生:在不存在“外部性”條件下,每一個完全競爭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最優的,這就是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在不存在規模經濟條件下,每一個帕累托最優的社會狀態也都是相對于某一價格組合和某種資源的初始分配的一個完全競爭狀態,這就是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黃有光教授甚至證明了“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部門、一個國家(或者一些國家)得到了諸多改善,他人也會從中受益”的福利經濟學第三定理。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告訴我們,任何完全競爭的市場均衡都是帕累托最優的,同時,總存在一個資源的初始配置使得市場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的社會狀態。即便帕累托最優的條件不能完全滿足,只要通過“帕累托改進”能使一個人的福利有所提高,同時又不損害其他人的福利,這也是最為可取的最佳選擇。一個人的福利的提高,致使他人福利也得到改善的情況盡管與帕累托最優原則相矛盾,但也不失為一種從個人最大化走向社會最大化的證明。

帕累托最優理論和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使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達到了發展的頂峰:自由市場的、競爭性的資本主義制度必然配置資源,分配收入,并且在消費者中分配消費品,以至于沒有任何通過消費、交換或生產上的變化實現的資源再分配能夠明顯增加正在生產和交換的商品價值。帕累托最優標準和帕累托改進表明了社會從資源和財富分配中所能獲得的最大福利,亦即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最大程度幸?!睂崿F的理論上的可能性。

只要人們接受現在的資源和財富分配,那么,個人最大化行為自動促使社會達到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因此必然實現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最大程度的幸?!?,這在新古典福利經濟學著作中被認為是“極樂點”或“受約束的極樂點”,類似于圣·奧古斯?。⊿aintAugustine)教義中的“極樂世界”和“永恒幸?!薄?/p>

2、次優理論:帕累托最大化幸福夢想難真

福利經濟學關于市場最優和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嚴格的前提條件是:完全的私人所有制、完全競爭的自由市場、完全的市場信息等等。猶他州大學經濟學教授享特(E.K.Hunt)則更為詳盡地列出了福利經濟學實證分析的全部假設:第一,大量的買賣者,任何人都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能對均衡產生明顯的影響;第二,任何企業都能容易地進出一個行業;第三,投入和產出是同質的,且能分成任意大小的單位;第四,對未來沒有不確定性;第五,對生產和消費的所有可能選擇具有完全知識;第六,生產函數滿足“合適的二階最優條件”;第七,同樣合適的效用函數在整個時期都是穩定的;第八,生產率一般不受財富、收入和權力分配影響;第九,只有那些外部經濟和不經濟(或“外部性”)可以通過稅收、補貼或者新產權的創造得到糾正或抵消;第十,市場總是均衡的,有所變化都是從一種靜態均衡狀態向另一種靜態均衡狀態的瞬時變化。

3、不可能定理:個人最大化未必社會最大化

盡管新古典福利經濟學告訴我們個人福利最大化必然導向社會福利最大化,然而,在次優理論證明了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虛幻性之后,阿羅不可能定理又進一步證明了從個人最大化到社會最大化不僅沒有必然性,甚至沒有可能性。

阿羅(KennethJ.Arrow)對伯格森—薩繆爾森社會福利函數進行深入研究后發現,從個人偏好導出集體偏好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命題。阿羅列出了從個人偏好導出集體或社會偏好必備的五個條件,基于復雜的數學模型和數學推理,阿羅發現,任何社會選擇規則要同時滿足五個條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不存在滿足全部五個條件從而實現從個人偏好導出社會偏好的社會福利函數。因為這一結論證明了從個人福利函數導出社會福利函數的不可能性而被人們稱為阿羅不可能定理(Arrow’sImpossibilityTheory)。阿羅不可能定理實際上證明了福利經濟學從個人福利最大化導向社會福利最大化這條“必由之路”根本走不通。

四、主流經濟學幸福理論評價

1、經濟人假設的局限

在“幸福效用化—效用物質化—物質化效用數理化和最大化”的演化進程中,新古典經濟學進一步抽象了古典經濟人的心理和倫理因素,使經濟人成了徹底的經濟動物和經濟學分析工具。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人類的真實本性和追求主觀幸福的經濟學初衷。

2、有限理性

理性和非理性的并存,決定了人類不存在完全理性。因此,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1916—2001年)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理性的限度是從這樣一個事實中看出來的,即人腦不可能考慮一項決策的價值、知識及有關行為的所有方面……人類理性是在心理環境的限度之內起作用的?!薄袄硇栽谒狈θ軙r是有限的。不能全知全能大多是指不能知道所有選項,相關外生事件的不確定性,以及不能計算后果?!蔽髅蛇€指出,“有限理性應作為對傳統全知全能理性的替代”,事實上,“實際商業決策形式非常符合有限理性,但和完美理性假設不相符合。”

3、不完美信息和不完美市場

主流經濟學的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已經被現代經濟學家們證明是不存在的?,F實的市場是非完全信息和非完全競爭的市場。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競爭以及外部性等共同決定了真實的市場是一個不完美的市場,新古典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所描述的理想化的競爭市場使資源均衡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市場能力,實際上并不存在,市場失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市場的經常狀態。這一點已經成為主流經濟學無法回避的現實。

4、滿意化和最大化

主流經濟學信奉最大化原則,隱含前提是個體可以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決策方案,即人是無所不知,絕對理性的?;谕耆硇约僭O的經濟學最大化概念包含兩方面的內涵:在確定性條件下表現為效用函數的最大化,在不確定性條件下表現為期望效用函數的最大化。西蒙認為由于信息、時間、認識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人的理性有限,現實中不可能找到最優方案。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最大化的計算是一個簡單的要求結果為零的一階求導過程?!暗?,在現實世界中,許多情況的真正最優化,在可行的容量限度內,簡直是不可計算的?!?/p>

如何重建經濟學幸福理論,是擺在經濟學家們面前的重大課題??v觀主流經濟學幸福理論的發現脈絡,我們不能不承認,以幸福為使命的經濟學已經偏離了走向幸福的方向,距離我們追求的幸福目標已漸行漸遠。

【參考文獻】

[1]赫伯特·西蒙、約翰·伊特韋爾等編:滿意化,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2]斯坦利·L.布魯:經濟思想史(第七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穆勒:功利主義[M].九州出版社,2007.

[4]E.K.亨特著,顏鵬飛等譯:經濟思想史:一種批判性的視角[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5]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商務印書館,1964.

[6]賀蕊莉:新福利經濟理論綜述[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5(1).

[7]西蒙著,黃濤譯:西蒙選集[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8]史金艷、李凱、李亞寧:行為經濟學對經濟人假設的重新審視[J].商業研究,2006(5).

[9]艾伯特·赫希曼:欲望與利益[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