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動向與回旋經濟
時間:2022-04-27 03:53:00
導語: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動向與回旋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對未來一個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解決經濟增長與資源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的出路-通過推動新的技術經濟范式,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路。
[關鍵詞]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循環經濟
第一章.引言
在邁向21世紀的時候,世界經濟格局已經并將繼續發生巨大的變化,一個多極化的世界已經來臨。中國帶著二十年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滿懷信心地跨入21世紀。根據科學地預測,我國將完全有可能提前20年,即到2030年實現鄧小平提出的到2050年我國的第三步戰略目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而到2050年,我國可以進入當時發達國家的行列,趕上美國,超過日本和德國。20世紀70年代,我們未能及時抓住當時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機遇,在邁向21世紀的今天,我們必須不失時機,抓住時代的經濟機遇,選擇知識經濟作為我國21世紀的新經濟形態。這樣,我們也就從戰略上選擇了由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的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選擇了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及新型的支柱產業;選擇了知識創新,從而選擇了21世紀中國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及可持續性發展。
第二章.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特征與環境壓力
2.1持續高速增長具有內在的推動力
(1)大眾消費時代來臨,多層次的消費結構將拉動經濟快速增長。從人均收入水平和產業產出結構特征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大眾消費時代。進入這一時期的標志是人均收入水平已經滿足基本食物、住房和穿著的消費,汽車進入大規模生產和家庭消費,家用電器快速普及,消費結構開始升級。在這一階段,國內需求將會呈現出多層次穩定快速增長的趨勢,對經濟增長形成穩定的拉動力。
(2)城市化將持續快速發展,生產率快速提高,為內需持續快速增長提供動力。中國已經進入了迅速城市化的階段。城市化快速發展產生了兩個轉移:一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由低生產率區域向高生產率區域轉移。二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由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顯然,這兩個轉移都將會促進生產率提高,而生產率的提高是人均收入提高和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這將會使得國內需求不斷增長,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大的動力。
(3)勞動力供給的“無限性”與來自全世界的新技術持續供給,將使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低成本優勢和更強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勞動力供給的“無限性”與國際化先進的科學技術供給在一種壓縮型工業化過程中激烈碰撞,使得我國的生產高速增長與失業率上升并存。一方面,我國需要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體系,以提高質量,勞動力的過剩使降低生產成本成為可能,從而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大量勞動力需要就業。解決這一尖銳矛盾需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以便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保證社會安定。即經濟面臨國際新技術的推力和國內就業的高度壓力,必須快速增長。
2.2經濟增長將由重化工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雙重主導
未來一個時期內,國內投資和消費都將對重化工產業形成強大的需求拉力。在投資領域,城市化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將對重化工產業形成巨大的需求。在消費領域,居民的需求增量將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車、住房等以重化工產品為基礎的產品上。重化工產業將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同時,高新技術產業也將在競爭中不斷加速發展。
(1)投資需求繼續高速增長將會拉動重化工產業快速發展。城市化和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將拉動投資快速增長。在執行了50年反城市化的工業化戰略以后,進入21世紀,中國加速了其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發展必將引起持續的城市建設和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引起巨大的投資需求。近幾年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1999年為2.0%,2000年為2.1%,2001年為2.6%,2002年為3.1%。在城市建設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全國性的跨地區、跨流域大型、特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不斷增長。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將會逐步加快步伐。長期以來我國工業化建設的資金是依靠“剪刀差”積累的,而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極為有限、嚴重不足。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支持三農發展的要求,未來一個時期國家將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投資將對重工業產生極大的拉動作用,促進重工業快速發展。
(2)城鄉差距將會繼續擴大,環境因素將成為影響城鄉差距的重要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呈現持續擴大的狀態。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57倍,到2003年擴大到了3.3倍。而且1997年以后差距在加速拉大。未來農村人居收入增長速度將會繼續低于城鎮居民,差距還將會繼續拉大??傮w上看,由于農業生產能力的限制,農民增加收入在很大程度是靠資源開采和初加工。因此,農村的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污染有擴大趨勢。與此同時,由于生態環境污染呈現出從大中城市向中小城鎮和農村轉移的趨勢,農村人口所具有的“原富”-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將使得農民與城鎮居民在生活質量上的差距更加擴大。城鎮居民通過更多占有人造的物質財富,通過更多的物質享受和醫療保健,可以補償環境污染給生活質量帶來的損失。低收入人群沒有能力選擇生活環境,對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健康損害沒有談判能力去爭取醫療保健補償。因此,生態環境的破壞實際上放大了二元結構導致的社會不公平。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只能靠加速城市化。
(3)區域差距將繼續擴大且縮小差距的難度加大。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雖然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但其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遠比不上東部發達地區,長期累加的結果必然使得東中西部地區的差距繼續拉大。西部地區的城市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比例大,東西部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城鄉差距在地域上的反映。相對而言,西部地區的城鄉差距更大。從歷史上看,對西部地區的每一次開發都意味著一次大規模的生態環境破壞,目前西部地區的生態功能已經非常脆弱。西部地區草原因過度放牧而沙漠化、一些地區因過度開墾土地而石漠化、黃河等河流因為上游用水增加而長時間斷流、治理沙漠而產生的人進沙進現象、因生態植被下降引起的旱災與洪災同時上升,等等,已經說明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和農業開發程度已經超過了自然承載能力。我國的水資源、氣候資源、地理地貌等因素都決定了西部地區并不適合高密度地發展經濟。在我國總體上生態環境壓力日益上升的情況下,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的難度將會加大。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上述三大趨勢表明,我國將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進入急劇的轉型期。在這個時期,我們必須解決過去幾十年積累起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矛盾。包括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經濟增長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新結構危機,解決這些問題本身都需要經濟快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面臨巨大生態環境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走出一條新型的經濟增長道路。
第三章.經濟增長的資源與環境成本分析
3.1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壓力持續上升
環境承載能力矛盾的激化。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但是,我國環境污染其實依然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污染物排放總量遠遠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江河湖海普遍遭受較為嚴重的污染,大氣環境污染嚴重,酸雨污染有擴大的趨勢,固體廢棄物污染日益突出,重金屬污染日益加重,農業與農村面源污染日趨嚴重。長期對生態環保護投入不足導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國家環境安全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威脅。2003年,我國廢水中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已經超過環境容量的68%;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超過環境容量的80%。目前我國許多污染物的排放在世界上都居于前列,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排放量居第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COD排放量也位居世界前茅。2003年共發生海洋赤潮119次,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4倍。由于農業增產過份地依賴于化學性的手段,導致化肥、農藥、化學飼料殘留物的排放而造成了面源污染,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更為復雜和困難。
3.2經濟增長的生態環境成本與損失評價
生態環境要素與經濟增長。在生態環境能夠凈化和容納人類生產和生活排放的污染時,人們總是認為生態環境是沒有價值的非人類勞動產物,在經濟學中是外部條件,而不是經濟要素。但生態環境的凈化能力或環境容量對污染的承載能力是有限度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人類對環境資源的索取越來越多,環境資源的有限性日益突出。有限性使得生態環境已經變為稀缺資源,對它們的使用就成為經濟增長必須付出的成本。過去我們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的道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對環境成本的典型研究成果比較。環境成本通常表現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許多學者研究并計算了中國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的比重。還有一些學者對中國生態破壞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的比重進行了研究和計算。過孝民、張慧勤計算的1983年的結果為8.9%,金鑒明計算的1986的結果為8.74%,徐嵩齡計算的1993年的結果為7.52%,國家環保總局用90年代末計算的結果為西部地區13%、東中部地區5%-12%。以上計算結果表明,中國環境污染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當年GDP的2.1%-7.7%,生態破壞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當年GDP的5%-13%,兩者之和大約為GDP的7%-20%。也就是說,每實現1萬元GDP,大約需要造成700-2000元的生態和環境損失。盡管在概念內涵、計算內容、技術方法、基礎數據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使得計算結果存在很大差別,但現有的研究足以說明,中國生態與環境成本是巨大的。而這種成本損失在GDP統計中沒有得到反映。
第四章.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源頭治理與循環經濟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起飛階段,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急劇增加,比照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分析,我國還處于環境加速惡化階段。根據顧春林的研究,我國的環境污染狀況正處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型的左側,環境污染屬于上升趨勢。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我國的環境污染狀況將繼續惡化。
源頭治理與循環經濟。就人類的生產活動與索取環境資源的關系而言,人類社會經歷了三種不同的技術經濟范式。(1)傳統的線性范式。這種范式處理人類與環境的方式是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資源,進行加工生產產品,將廢棄物直接向環境排放。即“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2)生產過程末端治理范式,即“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它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3)循環經濟范式,其技術特征是源頭治理。它是通過生產與環境保護技術體系的融合,強調首先減少資源的消耗,節約使用資源;通過清潔生產,減少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過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通過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環境友好生產。毫無疑問,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但是,在實踐中,循環經濟模式卻遇到了傳統經濟制度和利益分配關系的嚴重制約。如果不改變生態環境免費使用為基礎的價格體系,不強制對典型的社會共有資源——生態環境實行有償使用,循環經濟無法真正成為現代經濟的主流技術經濟范式。
第五章.對策思路
通過對中國循環經濟發展實踐的調查,我們發現,推進循環經濟模式可以實現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使環境污染總量下降的目標。例如,將分散設立的大量小造紙廠、小水泥廠、小鋼鐵廠、小化工廠等淘汰掉,重新進行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用現代化的規模型企業取而代之,以循環經濟模式進行清潔生產,不僅可以實現經濟大幅度增長,而且可以大幅度減少污染和廢棄物排放。但這需要進行新的制度安排,并采取一系列新的政策。
(1)進行適合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改變現有利益格局,把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流通”,因此,首先要設計一種制度框架,明確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的產權關系,并規定其交易和補償機制。目前中國的生態?。ㄊ校?、循環經濟?。ㄊ校┑脑圏c建設中,普遍存在對技術的重視遠高于對制度的重視的現象?;静僮髂J绞且哉鳛橥七M主體??窟@種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是不可能持久的。
(2).仔細選擇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先領域。選擇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先領域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應有利于增加就業,至少不與就業發生矛盾。目前中國為了解決環境問題,經常采取限時達標的方法,在某一時間段內關閉大量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是常用的手段。但在實踐中,往往是過一段時間被關閉的小企業又重新開工生產,污染依舊。在中國當前存在極大的就業壓力的情況下,發展循環經濟不能以犧牲大量就業為代價。必須在就業、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之間尋求平衡。第二,應該以在總體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較大,資源消耗多的行業為優先發展循環經濟的領域。第三,針對短缺資源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例如,中國的水資源總體上極為短缺,水的循環利用應優先推進。第四,具有較為成熟的循環利用資源技術、資源再生技術的產業領域應優先推進。
(3).必須在生態環境倫理體系和市場經濟倫理之間建立一套新的循環經濟倫理體系,并使之深入人心,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循環經濟涉及生產和生活的所有領域,與全社會的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關,因此,必須發動社會大眾,充分認識環境和資源對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循環經濟模式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有必要在中國開展一場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動員,鼓勵非政府組織充分發揮作用。
(4).將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納入到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體系之中,使之與其他政策相配套。過去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主要集中于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總量,很少在總量調控的同時對不同部門和不同類型的企業和產品進行精細的分類調控。對于循環經濟發展,其政策應該充分細化,與財政貨幣政策相協調配套,防止政府不同部門按照部門利益和業績需要“有選擇地”執行。
(5).技術創新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沒有技術上的可行性,或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循環利用資源的成本很高,則循環經濟就沒有經濟上的可行性。政府應該大力支持和鼓勵循環經濟技術體系的創新,并應該將其作為政府職能的一部分。
(6).加強環境和資源監測的科學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發展循環經濟不是目的,而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推進循環經濟需要有效率的政策和科學的管理,真實而充分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正確政策的基礎。目前中國的環境和資源信息缺乏透明度和適時性,不利于循環經濟政策的實施。發展循環經濟應該加強環境與資源監測的科學化、信息化和網絡化。
第六章.結束語
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有優良的文化傳統,遼闊的國土和綿長的海岸線,有豐富的礦產和農、林、牧、副漁資源。在開放改革的基礎上,中國加入了WTO,經濟和法律逐步和國際接軌,在人類走向全球化熱潮中、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根據經濟發展規律,中國領導層一定會把準正確航向,引導人民走向經濟繁榮、民族振興、國家統一、富強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李京文?!?1世紀中國經濟大趨勢》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劉秀光。《微觀經濟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劉秀光?!逗暧^經濟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4]國家統計局?!?003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版
[5]范金?!犊沙掷m發展下的最優經濟增長》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 上一篇:深究公路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
- 下一篇:中外合作辦學與人才培養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