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形勢下中國出口情勢分析

時間:2022-04-27 05:29:00

導語:當前形勢下中國出口情勢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形勢下中國出口情勢分析

摘要:中國是出口大國,2007年GDP增長的11.4%中,有2.7%是出口貢獻的。在中國加入WTO后,全球的貿易往來更加刺激了中國的外銷。出口對于中國的中小外貿公司,以及提供貨源的下游企業都有著重要作用。但今年,受國內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高CPI的壓力,以及次貸的影響,可謂前有圍堵后有追兵。在調查中我也發現出口業在此夾縫中生存著實不易。

關鍵字: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國際局勢

正文:

一:宏觀背景

CPI屢次沖高,原材料面臨上漲

我所調查的紡織服裝出口公司,從2007年初起,成本節節攀升,截至年底,生產要素價格提高累計增幅已達6%,壓力可想而知。2008年2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1月份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顯示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1%,其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5%,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6%。衣著類出廠價格上漲2.2%。

中國被稱為“世界的加工廠”,珠海則被稱作“中國工廠”。然而2007年12月10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播出“珠三角上千企業倒閉調查:成本上升導致企業外遷”。

廉價的勞動力在珠三角已經不再容易找到,而對企業來說,除了缺工,壓力還來自于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水電費用、廠房租金等等。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上,珠江三角洲曾獨領風騷多年,然而,持續多年高速增長之后,這個制造業重地最近幾年卻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土地、勞動力、能源價格都出現大幅上漲,而在國際市場上,隨著人民幣升值和一些國家實施貿易保護,珠三角這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又受到嚴峻挑戰,一些企業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創業之地,遠走他鄉。

一位服裝廠的負責人說,銅扣的原材料銅,從2004年初的2萬多元每噸一路飆升到現在的6萬多元一噸,上漲了3倍多,盡管工廠的成本上升了很多,然而產品的價格并沒有同步上漲。

二:貨幣政策

企業短期貸款代價與難度增大

央行為了減少流動性過剩,從2007年3月開始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年內連續加息6次,一年期貸款利息從6.12%直飆7.47%,升幅達22.06%。我所調查的企業因出口方資金的拖欠,致使短期內周轉緊張,不得不向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索賠或在銀行短期借入資金來周轉。高息很可能成為壓死原本已經瘦弱不堪的出口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江淮晨報》2008年1月31日刊登了一篇《民間借貸利率飆升溫州數十家鞋廠倒閉》,以下是部分內容:

實體經濟中的信貸需求并未因為銀行體系內的信貸從緊而隨之降溫。相反,處在經濟高速增長環境中的中小企業,為獲得生存空間和競爭優勢,迫切需要資金維持生產運營及規模擴張,未料因信貸資金收緊而進退兩難。

中國銀行溫州市分行人士稱,今年各行信貸指標下來后分配到各業務條線數量都不多,補掉2007年底積壓下來的業務和2008年最先維護的客戶關系,已經所剩無幾?!皞€別業務條線在1月1日就放掉了全年的額度,只有風險最小、經營最好的客戶拿到了額度,更多的小企業只能另謀生路”,然而,信貸緊縮的連鎖反應似乎才剛剛開始。2007年下半年,溫州民間借貸利率持續上揚。隨后,多家擔保公司因擔保過度和被擔保公司拒絕還貸而面臨倒閉。

二:財政政策

出口退稅下調

為了防止貿易順差增長過快,加劇貿易摩擦,加大國內流動性過剩和人民幣升值壓力,我國自2007年4月15日開始實行的出口退稅新政,有計劃地下調稅率。退稅為的是減少貿易順差,緊盯美元,防止人民幣大幅升值。因為一旦其大幅升值,其影響將涉及所有出口行業,仿佛是一次全面轟炸,而調整出口稅,則像定向爆破,有計劃,且將破壞性降到最小。

退稅新政將取消出口退稅553項,降低出口退稅2268項。其中服裝類出口退稅率將下調2%,從13%降到11%,這仿佛是給出口企業雪上加霜。我所調查的公司年出口額為1800萬美元,折算下來每年就會損失273萬人民幣。

經常賬戶盈余之兩難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人民幣處于嚴重低估狀態,低估了13%。處于升值高壓下的中國為了縮小經常帳戶上的貿易盈余來緊盯美元,中國將不得不每月買入100~200億的美國國債。而這個代價將是巨大的。龐大的外匯儲備有以下弊端:

1.增大機會成本

2.帶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進一步引發通貨膨脹。因為新流進的外匯都會被兌換成人民幣,相當于是創造出來的貨幣流放到市場,央行只能再發行國債,回籠資金,減少流動性

3.國際政治壓力增大,其他國家將質疑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從而推動人民幣升值(這正像索羅斯的反饋理論:事件改變了想法,想法又反過來改變了事件)。

4.美元人質

現今美元加速貶值的情勢下,使央行處于一方面眼睜睜地看著1.3萬億美元的巨額貶值,一方面又不得不每月買入美國債券的尷尬境地。

三:國際局勢

次貸風波下的世界經濟增速放緩

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猶如蝴蝶效應,其影響遍布各大洲。中國海關總署2008年2月15日公布了1月份我國外貿數據:1月份我國出口同比增速27.1%,比2007年12月的21.6%有所加快,但低于2005、2006、2007年1月份出口同比增速。以月度出口考察,去年12月對美出口增長速度為6.8%,今年1月份降為5.3%。

這說明,2008年我國出口增速下滑的趨勢沒有改變。如果次貸危機繼續惡化并傳導到其他的我國主要貿易伙伴,或者人民幣對這些國家貨幣升值或升值加快,會進一步惡化我國出口環境,導致我國出口增長速度下降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瑞士銀行的研究表明,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1%,我國出口增速就要放緩6%。

中國第一紡織網首席分析師樊敏算了一筆賬:中國輸美紡織成衣產品占美市場1/4,許多紡企只有美國一個“客戶”,一旦美國購買力下降,就會處在被淘汰邊緣。

我所調查的企業表示:正常情況下,2007年的出口增速應該在5%~10%,然而因為大買家美國的次貸風波,使得07年出口處于有史以來第一次的負增長。

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制約經濟發展

受美元疲軟、德克薩斯煉油廠爆炸、以及委內瑞拉,歐佩克第一產油大國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減產和第三產油國委內瑞拉與美國之間的緊張局勢的影響,倫敦期貨交易所的石油期貨價格已經突破100美元一桶。

中國國際海運網統計的數據顯示,2007年5月開始,集裝箱的運價就一直在上漲。4月底出口運價指數為1000,12月14日已經達到了1159,而進入2008年后,上漲速度并沒有因為淡季而放緩,2月15日出口運價指數為1201.8。

《市場導報》2008年2月26日報道了一篇《運費高漲,考量外貿企業》,其中采訪的一位外貿企業老板說:“與去年同期相比,運價從一個集裝箱1200,美金上漲到1750美金,上漲了大約46%,近一成利潤被吃掉。”中遠、中海,2007年一年要為上漲的油價多埋單10億元甚至更高數額。

將成本轉嫁給外貿企業勢在必行,但這將導致大量外貿公司倒閉,整個外貿貨量急劇下降。出貨量銳減反過來又會影響船運公司的利潤。

能源是維持經濟體復雜程度的最基本需求,能源供應緊張將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人們花在能源上的錢多了,在消費上的少了,企業利潤減少,因而失業率增加,從而造成通貨緊縮,從而導致世界經濟體的削弱。

制造業快速發展使得對石油等能源消費急劇增加,而且進口逐年攀升,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因而運價上漲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粗放型外貿企業影響最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可以促進外貿商向增加產品附加值的方向努力。

歐美日等央行的降息

為了防止次貨危機引起經濟衰退,歐美已多次降息。這將導致大量投資者進行息差交易,即貸入本國貨幣,投資中國等新興市場。據香港對地下錢莊的匿名調查顯示,每年涌入中國的熱錢高達3000億美元,熱錢增大對人民幣的需求,造成升值壓力,另外,外匯的涌入將帶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進一步引發我國通貨膨脹,帶來財政負擔。

《周末畫報》2007年12月刊登了這么一條消息:2007年2月全球股市在無預警情況下爆跌,其中一種驚人的說法是由索羅斯提出的:日本婦女掌握著家庭的財產(這些人掌握著12兆5000億美元),因日元利率偏低,大量借低利的日元換成外幣,來購買其他國家的資產,賺取“息差”。但因為日元提息0.25%,主婦們擔心利息成本增加與銀行的催款而拋出外國資產。

央行2007年的報告指出,將逐步擴大境外參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參與,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

以上兩條消息表明:利息的波動將導致蝴蝶效應,加之中國的“歡迎政策”,未來將會有更多投資者利用“息差交易”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后果即是導致中國流動性過剩以及匯率進一步上升。

總結:

中國對于出口企業的稅收規定太為苛刻,加上國內生產要素價格的攀升,只有采取積極攻勢,讓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以下提出幾點想法:

1.提高技術含量

知識就是力量,技術就是金錢。珠三角這些企業的市場的衰落在于他們沒有核心競爭力,他們的王牌就是廉價勞動力。一旦勞動力不再低廉,面對他們的只有退隱江湖。因此,企業應有創新意識,有舍我其誰的本領。同時,質量也十分重要,最近的輸日的餃子事件和包子事件讓中國出口質量大打折扣。

2.減少單位能耗

由于我國出口企業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實質性轉變,單位能耗的GDP產值過低。如果企業能夠優化生產環節的能耗問題,在成本上就能擊敗其他對手。

3.尋找新興市場

也許可以通過尋找生產資料更為低廉的國家進行生產(如印度,菲律賓),并發展規模,爭取達到規模效應,從中賺取利潤。

4.一籃子貨幣結算

也許可以通過像歐佩克的石油結算一樣采取一籃子貨幣結算(尤其是對美出口),從而減少匯率風險。當然套期保值也必不可少。

5.市場轉向

在歐美的重創下,應該大力打開中東,非洲的市場。

6.產業收購

郎咸平曾經提出過“軟一元硬三元”的理論。他打了一個芭比娃娃的比方:芭比娃娃的出口價格是1美元,中方從中只能賺取5分人民幣的利潤,而在美國,它的價格是9.99美元?!败浺辉本褪侵改?分錢,“硬三元”指的是那8.99美元。意思是我們應該整合整條生產鏈,那各個環節的利潤都掌握在自己手里。這就需要我們的出口企業進行產業并購。像雅戈爾一舉收購CK和POLO就省去了中間環節,直接進入國際市場。

對于出口行業成本已通過各種渠道被大幅提升,包括兩位數增長的最低工資,員工福利,

未來即將提高的利潤稅及新勞動法,政府應該采取措施來緩解出口企業的壓力。

1.提高質量把關

對于質量好的企業予以高額補貼,促進企業的質量競爭,提高中國制造的名聲。同時退稅額度也應該小幅上升,給出口企業喘氣之機。

2.人民幣小幅震蕩升值

人民幣是固定匯率,也就是央行定的,雖然人民幣仍低估13%,但鑒于對出口的創擊以及成千上萬甚至更多虎視眈眈的投機者,只有小幅震蕩升值是適合的。理由在于:

其一,震蕩即意味著風險,現在A股處于調整期,雖然你知道它肯定會漲,但是對于現在市場的波動,肯定會有很大一部分人敬而遠之。同理,假若匯市也是這樣,云譎波詭,一定會有相當一部分投機者被震蕩出局,這樣就減少了國外熱錢涌入。

其二,小幅的幅度應該與銀行同期利率想比,例如現在一年定期利率是4.14%,那一年的人民幣升值幅度就設定在4%以內,巨大的機會成本也會讓炒匯人失去興趣。

3.外匯結構調整

一個國家除了儲備外匯以外,還有一部分非儲備外匯,即通過國際貨幣市場單純進行貨幣交易而增加或減少的外匯。

當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賣出持有的非儲蓄外匯時,外匯流向國外,本幣流向國內。如果這時,央行持有這些兌換回來的人民幣,等到擁有外匯的企業來換取人民幣時,就用國際市場上兌的給他們。其中的好處為:

其一:擁有外匯的企業來換取人民幣相當于儲備外匯的增加,即買入外匯,而在國際市場賣出持有的非儲蓄外匯,相當于賣出外匯。這一買一賣相當于風險對沖。與套期保值同理。

其二:這一買一賣使得外匯總和不變,可以有效防止巨額外匯帶來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