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學方法邁出農產品賣難的困境

時間:2022-05-12 04:08:00

導語:用經濟學方法邁出農產品賣難的困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用經濟學方法邁出農產品賣難的困境

[摘要]對農產品“賣難”現象作出經濟學角度的分析,并對其提出初步的解決辦法,將經濟學原理應用于實際問題。

[關鍵詞]農產品“賣難”;供給和需求;公共物品;無形的手;有形的手

Abstract:Makeananalysisaboutwhyitisadifficultytoselloutcrops,andgivesomesolutionsofit.

Keywords:difficultytosellcrops;supplyanddemand;publicgoods;invisiblehand;visiblehand

又是一個農產品銷售旺季,去年曾經出現的農業產品“賣難”現象,如:“賣芹菜難”,“賣瓜難”尚記憶猶新,今年,海南地區又出現了“賣香蕉難”,廣東廣西一帶又出現了“賣柿子難”。從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報道中看,枝頭碩果累累的“圣女果”,因為無人訂購,爛了一地;運輸水果的公路上,被車輪碾過的柿子紅的觸目驚心。

農產品“賣難”現象的出現,顯然不是物質極大豐富的表現。出現“賣難”現象的農產品,都是一些技術要求低,生產規模易擴大的品種。如:西瓜,芹菜,香蕉等普遍存在“賣難”顯象。這些農產品出現了擴種-過剩-賣難-減收......的惡性循環,該循環過程如下:

(1)農產品豐產豐收,出售價為A。

(2)由于上一年農產品銷路績優而擴種,造成產品過剩,而消費者需求沒有同期上升,仍然為Q`,出現“賣難”,出售價為(A-B)〈A,該年收入減少。

(3)由于上一年農產品“賣難”,在次年減少種植量,而消費者仍保持需求Q`,該產品當年價格上揚,為(A-B+C)〉(A-B)。

下面,我們從農產品“賣難”現象的成因入手,利用經濟學原理,給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信息對稱:涉農信息的及時到位。

農民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信息不靈,不能夠了解市場需求,也就不能夠計劃當年的種植作物及其生產量,造成減產和損失。涉農信息屬于公共物品,應由各級政府出面解決。據商務部去年十二月的文件,應盡快“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專家隊伍,建立農村信息服務站,加強信息引導”。

在部分地區,地方有關部門已經建設了相關農業信息網,向農民提供相關信息支持生產。但是,由于各地區水平不同,利用率并不高,收到的成果有限。大多數地區的信息網存在各自為政、覆蓋不廣、與生產者脫節等嚴重缺陷?,F建議各級政府整合已有的信息資源,化局部為整體,化單角度(天氣、市場、投資、農具、化肥等)為全局涉農信息覆蓋,可以收到更高的效果;同時,根據農村具體現狀,使用如互聯網、廣播、電視、電話、呼叫中心、服務大廳、農民信箱乃至宣傳欄等多種手段使農民了解準確、有效、及時的信息。在政協第十屆五次會議中,有政協委員提出利用郵政網點資源在農村的高利用率和高效性來解決農業信息流通不順暢的問題,有極大的可行性。經調研發現,現有郵政網絡在硬件、軟件方面優勢突出,全國有七萬多個網點,還有郵政代辦點或“三農”服務站。同時,基層郵政員每天身處農村,觸角直達農戶,具備農產品供應信息的采集優勢?!吧鲜鰞瀯荩又]政本身具有強大的配送能力,有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最為完備的條件?!痹撐瘑T描述。

不止讓市場了解農產品,同時也讓農民了解市場,這樣實現供給方和消費者的“雙贏”。

二、建立知名品牌

農產品“賣難”現象年年發生。但是,那些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支撐發展起來的農產品、已經成型或是正在成型的知名品牌產品則很少出現“賣難”現象。因為正是由于產品中的技術含量因素,使得這些農產品的競爭力靠得是質量、特色和品牌效應,而非數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群體日趨成熟。對低檔物品的需求降低,對正常物品的需求提高。消費時價格因素的影響已經大大降低,人們開始更多的要求關心農產品的質量,消費者希望農產品也有和其他產品一樣的信譽,要求農產品也有值得信賴的品牌。但是,現階段的我國農產品市場,除了奶制品市場和少數幾種產品,缺乏足可支撐市場的知名品牌,所以一旦某地區出現某農產品大規模豐產,由于只是質量合格,并沒有足夠的品牌效應可以吸引訂購商,在其他因素(如運輸費用等)的影響下,定貨商就會將注意力轉移至其他地區的貨源以節約成本。這也是導致中西部地區和海南地區農產品積壓“賣難”現象比東部地區較多的一個重要原因。試設想,當“海南香蕉”成為人們廣為歡迎的“無污染”、“無公害”食品時,由于運費和保鮮因素而產生的價格差就不會如現在般容易影響到香蕉的銷路。

三、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多元化和現代化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大多還是依靠傳統的直接出賣農作物,缺乏農產品深加工和相關產品生產經銷。冷藏保鮮手段也比較落后。這樣,一方面,使得農業無法形成理想的產業鏈,農產品附加值難以提升,也抑制了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加工和包裝,鮮活農產品的保鮮時間短容易造成損失,這是農產品“賣難”現象出現的一個根本原因。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初加工率為90%,而我國僅為45%,深加工率相應為80%和30%。以蔬菜為例,我國蔬菜采后商品化處理為1%,保鮮儲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足10%。在美國,工業生產的食品已占80%—90%,,以農產品為加工原料的加工業產值約為農產業值的2—4倍。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大大拓寬了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值得借鑒和學習。

四、“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同時發揮作用

亞當.斯密的價值規律被稱為“無形的手”,凱恩斯的政府調控和干預理論被稱為“有形的手”。

無形的手指的是市場的自發調節,政府不再下指令,讓農民自主種植,是優化表現,但也要充分運用信息引導和協調作用,讓農民有目的種植,豐產同時豐收,可以在市場中擴大競爭力。同時,為防止出現農產品“跌無人問”的情況再次影響農民收入,可以仿效SARS結束后討論建立的“醫療衛生應急機制”建立農產品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保證一但出現農產品賣難情況而導致農民減產時,可以降低所遭受的損失。

我國是農業大國,對農產品的關注值得加強,讓政府發揮應有的作用。農產品“賣難”問題應當得到合理的解決。

注釋:

王祥林:用郵政網點資源助解農產品銷售難2007年03月06日,新華網。

建設現代農業專題之五: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富農強農之本.2007年05月19日,中國公眾科技網。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高鴻業.2005年3月

[2]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4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曼昆.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