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和經濟發展思考

時間:2022-07-09 06:36:00

導語:貨幣供應和經濟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貨幣供應和經濟發展思考

一、貨幣供應量變化與經濟走勢

自20世紀90年代始,中國的經濟面臨一系列國內外嚴峻的挑戰,加上政府改革的逐漸深入,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動蕩,這也是轉型期經濟運行的一個特點。

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先后經歷了由通貨膨脹到通貨緊縮、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根據貨幣需求創造貨幣供給的原理,貨幣量的多少代表的是社會購買力,表1是歷年來我國的貨幣供應量情況,從圖1的增長率變化圖我們可以看出m0、m1、m2貨幣供應量增長從91年到93年持續走高,這和我國當時出現的以“供給瓶頸”為主要特征的通貨膨脹有關,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經濟建設的高潮,因為我國當時剛剛擺脫計劃經濟的供給約束,這次釋放出來的巨大的購買力和投資熱情,使我國的很多投資品再次處于供給緊張狀態,引起物價持續走高。貨幣供給量m1表示社會的當期購買力,在90~94年以年平均32.41%的速度遞增,通貨膨脹率由1990年的2.1%迅速攀升到1994年的21.7%。之后中央政府加強宏觀調控,采取了一些經濟和行政手段,抑制投資增長,限制貸款。如圖4所示,工業貸款增長率由90年的27.39%下降到94年的17.38%,商業貸款由90年的20.80%降到94年的11.60%,僅93~94一年工商業貸款下降了7個百分點左右,足見政府調控力度之大,不過我們必須承認這次調控主要以行政手段為主,使經濟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巨大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健康運行產生很大損害,但最終通貨膨脹受到抑制。1996年通貨膨脹率下降到6.1%,但這次調控不當為以后的經濟緊縮埋下隱患,不久由于內外因素的沖擊,導致中國經濟內在需求不足,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物價持續走低,產生了通貨緊縮。

如圖,m0、m1、m2增長率持續,降低其中m2的增長率由94年的34.53%下降到2000年的12.27%,其后有所回升。經濟迅速由熱變冷同時市場由以前供方占主導地位開始向買方占主導地位轉變。

從國際上來看,1997年中,國際投機者大量拋空泰銖,引起泰國金融體系波動。當年7月2日,泰國將固定匯率改為浮動匯率,引起貨幣大幅度貶值,東南亞其他國家相繼受到沖擊,貨幣相繼貶值。10月以后,金融危機蔓延到韓國和日本,導致貨幣貶值、股市暴跌和大公司紛紛破產。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和深化,并波及俄羅斯和拉美等國家和地區,引發全球匯市和股市大波動和一些國家的政局動蕩。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繼后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以及當時整個國際經濟大環境的萎靡不振,造成中國經濟發展外部需求的下降,進一步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受阻。這些綜合因素的作用把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置于非常不利的處境之下。

二、貨幣貨幣結構分析與經濟形勢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經濟運行中一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物價持續下跌的局面甚至有些年份物價上漲率出現負值,如圖1998年的物價上漲率為-0.8%,99年的物價上漲率為-1.4%。伴隨經濟增長減緩的現象,學術界普遍認為我國經濟出現了通貨緊縮。而我國的緊縮主要是因為有效需求足。根據凱恩斯國民收入理論y=c+i+g+(x-m)。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有效需求包括四個方面: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

1)居民消費需求方面:

從居民消費角度分析,m0主要反映了居民的即期購買力,97年前m0主要受國家投放基礎貨幣減少的影響,而97年之后其增長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從圖1看我國的m0的增長比率從94年以后持續下跌。m0/m2的變化情況反映了居民的即期消費偏好,從圖可以看出從94年之后m0/m2開始穩步下跌,從1994年的15.63%跌倒2003年的8.93%。說明居民的消費需求不足,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限。準貨幣(m2-m1)是由定期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構成,(m2-m1)/m2反映了居民的未來消費傾向,從圖3可以看出(m2-m1)/m2從93年開始持續上漲,96年之后一直在高位61%左右徘徊,國家94年以后一直進行著政府機構和涉及居民生活制度的改革,并且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放慢,加上對未來就業崗位以及住房、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不確定性的預期支出明顯增加,盡管截至2002年6月末居民儲蓄存款已達8萬億元,但人們花錢消費仍然是小心翼翼,將來消費不確定預期導致的持幣待購現象嚴重。

從農民收入增長來看,一方面鄉鎮企業效益大幅度下降,使農村非農收入直線減少;另一方面農產品價格降低,各類物價指負增長,農村實際收入增長緩慢,有些地區甚至負增長。這加劇了供給相對過剩,引起了價格持續下降。

同時由于收入有兩極分化,富裕階層消費趨向飽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低收入階層由于收入增長緩慢,有效購買力不足,消費需求受到收入和購買能力的制約,不能轉化為現實的消費。

2)投資需求方面:

活期存款(m1-m0)是生產資料購買力的主要媒介手段,反映了企業的投資需求,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從圖3可以看出(m1-m0)/m2從94年后開始下降,且一直處于低位,2003年有所反彈。企業從金融機構的貸款變化情況也反映企業的投資需求,從圖4看出工商業貸款97年之后急劇下降,工業貸款增長率從97年的33.32%下降到2000年的-5.18%,商業貸款增長率從97年的23.58%降到2000年的-10.17%,隨著國家從96年之后連續8次降息,以及采取了很多刺激投資的政策,貸款需求從2000年后有所反彈,但力度有限,國家這時很難擺脫投資緊縮的陰影。從企業角度分析,產品供給能力普遍過剩也造成了企業行為的非理性,根據國家統計局95普查,在286種主要商品生產能力過剩,97年以后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產品供給能力出現普遍過剩,尤其低層次重復投資造成技術含量的產品在量過剩。在現實中,國有企業改革進展緩慢,使得效率低下的企業不能自由退出,導致市場經濟中企業進入和退出自由機制不暢通。其后果是:第一,價格下降的幅度必然大于正常市場經濟,第二,價格下降的時間持續較長,第三,比較高效的企業嚴重受到傷害,出現利潤率過低,研發活力減弱,長期競爭能力下降。同時物價的持續下跌會使企業家對利潤率預期降低,減少投資需求。

3)政府支出方面

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面對通貨緊縮的局面,我國政府在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匯率政策下,提出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主張,用國家投資代替私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就是通過發行國債,支持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拉動經濟增長。1998年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當年就增發國債1000億元,國債投資帶動了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由此拉動gdp增長率2.5個百分點。在1999年至2001年,每年增發國債都在500億元以上,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我國近年的宏觀經濟的保持7%以上的增長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從圖4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政府支出的增長率在企業部門投資需求低迷的情況下穩步增長從97年的16.33%增到99年的22.13%。國家的積極財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固定資產投資明顯加快。199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比上年增長14.1%,其中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9.5%。199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7.5~7.8%,隨著新增600億元國債投資項目的逐步落實,投資需求增幅將進一步提高。2.國內市場銷售穩步回升。199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6.8%,考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199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比上年增長6.8%,去掉價格因素,實際約增長10%。3.外貿出口止跌回升。1999年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為19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4.工業生產和企業效益明顯好轉。1999年全國完成工業增加值34850億元,比上年增長8.8%。企業經濟效益穩步回升,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826億元,同比增長61.5%。

4)凈出口方面:

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出口急劇減少,受全球經濟蕭條的影響,近年來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我國的凈出口開始萎縮,加劇了我國的經濟緊縮狀況。從表3中看出我國凈出口從98年之后開始下降,98年為3605.5億元而到2002年下降到2517.6億元。國內一直重視鼓勵出口而忽視限制進口似乎限制進口不符合對外開放精神。實際上,我國工業的進口依存度在1995年就達到了25%,目前達到50%以上也有可能,特別是在新經濟部分。無論從貿易平衡、啟動內需和國家經濟安全各方面來說,我們都必須認真考慮限制不必要的進口,長遠則需要扶植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戰略產業。

以上是從貨幣角度對我國過去10多年經濟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市場經濟很不完善、私人企業發展不從分、國企效率低下、缺乏利益約束、政府參與經濟建設、對經濟干預過強,致使經濟大起大落。在這輪經濟波動當中,政府應該汲取經驗和教訓,提高宏觀調控的能力,轉換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做好我國市場經濟的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