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推進科學發展

時間:2022-12-11 11:51:00

導語:循環經濟推進科學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推進科學發展

循環經濟是以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廢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經濟活動生態化為目標,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中國特色循環經濟之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所謂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將物質流動方式由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單向線型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閉合循環模式。通過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貫徹“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簡稱3R原則)的減物質化原則,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從而達到節約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經濟模式,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種經濟增長模式,實現了經濟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

循環經濟在發達國家已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1/3、銅產量的1/2、紙制品的1/3均來自于循環使用。水的循環利用更為普遍,一些發達國家在17個產業部類的生產中,水資源的消耗速率已達到“零”增長,有的已實現負增長。國外鋼鐵企業高爐采用噴廢棄塑料、余熱余壓發電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不僅減少了污染,還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發展循環經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比如,資源大量消耗、環境嚴重污染、生態遭到嚴重破壞,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和思維理念,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未來一個時期內,國內投資和消費都將對重化工產業形成強大的需求拉力,在能源資源不足、矛盾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

二、從本地實際出發,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具體到不同地區,情況千差萬別,資源產業各具特色,發展循環經濟就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科學地確定本地循環經濟發展路徑。

鶴壁市是一個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煤炭主導的發展模式具有明顯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的特征。長期以來,由于產業發展結構不合理,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廢棄物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壓力。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資源與生態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近年來,鶴壁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明確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戰略舉措,作為建設生態城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高標準編制了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根據規劃,鶴壁市確定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和總體目標,即以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為先導,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效益為中心,構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經濟發展模式。建設“三大產業基地”,即依托老區大力發展煤、電、水泥、金屬鎂等產業,建立資源型產業基地;依托兩縣大力發展種、養、加工循環產業鏈,建立優質食品加工基地;依托新區大力發展電子、通訊、生物制藥、汽車配件等環保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工業化為龍頭,以建設全省重要的特色產業基地為方向,拉長產業鏈條,打造煤炭、電力、水泥、金屬鎂、食品加工五大循環產業鏈,實現產業轉型,城市轉型。依據總體思路,以全社會的循環為目標,以產業延伸、互補、配套為主線,從城市、產業、行業、園區到企業不同層面,建立完善發展循環經濟框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初步探索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的由資源依賴型向資源效益型、資源生態型轉變的科學發展之路。

三、扎實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全面提升區域經濟實力

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循環經濟,必須把著眼點放在增強經濟實力、提升產業檔次上來。在具體實踐中,鶴壁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圍繞企業、產業、社會三個層面,全力構建企業層面的小循環、產業層面的中循環和社會層面的大循環。

1.圍繞企業層面的小循環,促進企業不斷提高清潔生產水平,做好節能降耗工作,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省排放標準的污染嚴重企業,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鼓勵引導有基礎、有條件的企業采用高新技術對傳統工藝改造升級,有計劃有步驟地淘汰高能耗、污染嚴重和落后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積極開展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工業“三廢”和生產余熱90%進入了企業內和周邊企業的下一級生產利用循環。近兩年全市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5%,較“十五”末降低了22%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化學需氧量削減率為3.7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6.5%,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16.2%,煤炭入洗率達到80%以上。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瓦斯)、礦井水等達到綜合利用,全市礦井水和煤矸石利用率達到90%以上,煤層氣利用率達到80%以上,煤泥全部實現綜合利用?!笆晃濉逼陂g節約80萬噸以上標準煤。

2.圍繞產業層面的中循環,按照“土地集約使用、產業鏈式延伸、企業集群組合、資源循環利用”的原則,規劃建設了寶山、金山等七個產業園區,針對全市主導產業分布狀況,通過拉長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間相互銜接、圍繞廢棄物開發新產品、創新生產工藝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煤炭、電力、水泥、金屬鎂、食品加工等相互有機銜接的五條循環產業鏈。煤電產業方面,利用煤電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礦井水、煤層氣、粉煤灰等廢棄物,建設綜合利用熱電廠、煤矸石燒結磚、粉煤灰制品、煤層氣發電、礦井水綜合利用、電廠脫硫等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基本取代了全市供暖小鍋爐;二是年產煤矸石燒結磚和粉煤灰制品7.2億塊,不僅可消耗掉全市當年產生的煤矸石和部分粉煤灰,還能逐步消耗多年堆存的煤矸石,今年初市區禁止使用粘土磚后,可基本滿足全市建筑用磚需要;三是全市90%的煤層氣實現綜合利用;四是處理后的礦井水,可滿足三座電廠冷卻水需要;五是脫硫后的伴生物,用于生產水泥和高品質石膏。水泥產業方面,利用電廠粉煤灰、廢渣作為年產4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的摻和料;利用水泥煅燒過程中的余熱發電,可滿足自身用電量的40%左右,使噸水泥成本降低18元。金屬鎂產業方面,利用新型水煤漿冶煉法和蓄熱還原爐技術改革傳統工藝,使能源綜合利用率提高兩倍,噸鎂成本降低2500元,能耗和環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同時,利用金屬鎂廢渣生產新型墻體材料。食品加工產業方面,綜合利用畜牧養殖加工產生的糞便、下腳料等廢棄物,建設了一批有機肥、蛋白飼料、沼氣站(池)、沼氣發電等項目,使全市60%的廢棄物得到利用,15%的農戶用上了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