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和經濟學辯證關系

時間:2022-12-11 04:25:00

導語:經濟史和經濟學辯證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史和經濟學辯證關系

目前經濟學與經濟史研究的現狀,很不利于經濟學這兩個分支學科的發展和創新。任何一門學科,一旦形成比較固定的范式,就會陷入自我維護的誤區,力求自己內核的堅硬和保護帶的鞏固,很難實現進一步的創新,而要實現創新,就只能求助于“邊緣的突破”。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要進行經濟學研究,有三門專業知識必不可少,即經濟史、經濟理論和經濟統計,其中經濟史最為重要。然而在中國經濟學界,不少經濟學家對經濟史的功用和作用缺乏清楚的認識,甚至貶斥經濟史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真正將經濟史研究與經濟學研究融會貫通的中國學者,至今并不多見,這就使得經濟史與經濟學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狀況一方面使得中國的經濟史學研究無法深入下去,另一方面經濟史研究的嚴重滯后也影響了理論經濟學研究的突破,針對目前這種狀況,筆者試圖通過闡述經濟史與經濟學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期引起經濟史學界和經濟學界同仁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一、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

經濟史是研究過去的、我們還不認識或認識不清楚的經濟實踐。因而它只能以歷史資料為依據,其他都屬方法論,經濟學理論是從歷史的和當時的社會經濟實踐中抽象出來的,但不能從這種抽象中還原出歷史的和當時的實踐,就象不能從“義利論”中還原出一個“君子國”一樣。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而不是流,熊彼特對此有精辟論述,他說“經濟學的內容,實質上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獨特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歷史感或所謂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的經濟現象”,“歷史的敘述不可能是純經濟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屬于純經濟的‘制度方面的’事實,因此歷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讓我們了解經濟與非經濟的事實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種社會科學應該怎樣聯系在一起”;“我相信目前經濟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錯誤,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歷史的經驗,而經濟學家在其他條件方法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二、經濟史與經濟學的辯證關系

“經濟史是經濟學的一部分”。但經濟史與經濟學并不是相互包含或溶為一體,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論。所以說,經濟史又是與經濟學相互獨立并平行的分支學科。經濟史與經濟學說史不同,經濟學說史是經濟學本身的發展歷史,可以說它是經濟學的流,而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

在科學哲學意義上,經濟學的方法主要是實證方法。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認為,任何科學或理論都來源于經驗和事實,任何理論的假設或命題,都必須接受經驗事實的檢驗,只有經驗事實才能證明知識的正確性。這種方法的本質,簡單說就是用經驗和事實說話。而直接用經驗和事實說話,正是經濟史的根本特點和根本優勢。經濟史作為經濟學的實證工具,具有多方面的優勢:第一,經濟史所提供的經驗或事實是大量的;第二,經濟史所提供的經驗事實比經濟學家所感知的現實經濟世界要可靠得多;第三,經濟學家可以利用經濟史提供的經驗世界,對經濟學的假設和命題進行“試錯”式研究;第四,經濟史世界最適于經濟學“溯因法”研究??茖W研究離不開假說。一種假說是所謂“解釋性假設”:即建立一個假說或理論,用來解釋經驗和歷史,即闡釋歷史。但經濟學假說是從大量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公理性”假說,經濟學從這個假說出發,對經驗和現實進行推理性研究。從根本上講,經濟學的任何假設和命題,都必然來源于經驗和事實。但經濟學研究不可能完全從經驗和事實的歸納開始,已有的理論成就,具體說就是符合經驗事實的假設,同樣是經濟理論研究的起點。這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然而,本來作為經驗科學或實證科學的經濟學,一旦以假設作為研究起點,就有可能走進形而上學誤區,即經濟理論的驗證,不是依賴于理論對經驗事實的相符性,而是依賴于自身邏輯的嚴密性。所以,經濟理論的正確性,就取決于假設的正確與否。

三、經濟史學的范式及其創新

經濟史學家作為獨立的學科,也應有自己的獨立范式。但是,經濟史學作為經濟學和歷史學的邊緣學科,其范式必然介于兩者之間,既有經濟學范式的特點,又帶有史學范式的特點。但經濟史屬于經濟學而不屬于史學,它與史學的共同點僅僅在于考察對象在一定程度上的重疊,敘述方法上有一定的時序性,以及用史料說話,但在研究者的信念、觀點和方法,特別是采用的理論模型上,基本上都是經濟學的。就西方經濟史學來講,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歷史主義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以及熊比特的創新理論等等,都成為經濟史學有別于歷史學的信念、觀點和方法。

但就中國的經濟史學來講,基本還是以史學范式為主導,目前的經濟史家大多還沒有習慣于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這一方面是由于從事經濟史研究的學者大多出身于史學界,所接受的經濟學訓練比較少,在他們的頭腦中還較少經濟思維;另一方面,也由于經濟學家大多不屑于經濟史研究,忽視了經濟史對于經濟學理論發展的作用,所以,還沒有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理解經濟的歷史。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沒有實現與歷史學的良好結合,因而沒有形成獨立的經濟史學范式。

對于經濟史,經濟學者和歷史學者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對于歷史學家來說,經濟史是“經濟的歷史”,僅僅是歷史中的經濟部分,是用歷史學方法研究歷史中的經濟問題,經濟史不過是歷史學科“類”中的一個“種”;而對于經濟學家來說,經濟只是要“按時序解釋經濟結構及其實績”,即從時間上解釋經濟結構和實績的演變,是用經濟學方法來理解和闡釋的歷史。所以,經濟史作為經濟學的部分,其范式應該與經濟學范式更接近。換言之,經濟史學研究,一方面要依靠史實說話,但另一方面如何整理史料,如何用史實說話,卻要依靠經濟學提供的觀點和方法?,F代史學方法論認為,史料總是有限的,僅僅依靠史料作不出真正的歷史研究,而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史料,對歷史的過程進行分析和闡釋。這種史學方法論,與經濟史學方法論是一致的。所以,經濟史學范式革命的任務,就是采用經濟學的信念、觀點和方法,以及經濟理論模式,實現經濟史與經濟學的有機結合。

可見,經濟史的范式革命取決于經濟學的范式革命。但另一方面,經濟史的范式革命并不完全依賴于經濟學的范式革命,相反,經濟史的范式革命也有助于經濟學的范式革命。目前,許多學者都指出了新古典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就是脫離實際經濟生活,走入一個盡善盡美的邏輯世界,甚至走進一個數學模型構成的公式化世界而不能自拔。從根本上說,就是背離了原有的實證傳統而走向了反面,西方經濟學出現了范式危機。然而,主流經濟學范式革命至今仍未使原有范式被新的范式取代。這一方面是由于主流經濟學范式仍是開放的,可以不斷吸收其他學派的合理成分,通過不斷的證實與證偽來實現理論體系的創新;但另一方面,還在于能夠徹底推翻主流經濟學基本假設和主要命題的證偽性經驗事實的不足。主流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李嘉圖傳統,建立了一個及其嚴密的邏輯世界,而這個邏輯世界不可能用同樣的邏輯武器去擊破,而只能用事實證偽。所以,經濟史的范式革命可能成為經濟學范式革命一個重要環節,并為經濟學范式革命作出貢獻。

從本質上講,經濟史與經濟學都是“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這是兩個學科相互結合和相互提供方法論的基礎。事實上,經濟學與經濟史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優良傳統。遺憾的是,這個傳統到李嘉圖中斷了,不少經濟學家帶著“李嘉圖惡習”,逐漸背離了實證主義,陷入從邏輯到邏輯的循環論證;另一方面,經濟史也脫離了經濟學的分析傳統。這就使兩個學科成了“兩股道上跑的車”,越離越遠。這種經濟史與經濟學分離的狀況應該得到改變,這種改變有助于經濟學和經濟史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