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經濟學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

時間:2022-12-22 05:18:00

導語:小議經濟學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經濟學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

中國經濟學教育要走國際化道路。實行國際化辦學,可以讓有條件的高校另辟蹊徑,爭取和利用國際學術資源,為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服務。實施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國際化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改革和創新經濟學教學管理制度,使之與國際接軌。中國目前的經濟學教育管理制度,還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還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作模式。而要加快中國經濟學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必須努力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監控制度和激勵機制,如規范課程提綱,細化課程要求;引進先進教材,傳授前沿知識;規范成績考核,實施全程式培養;采用助教制度,提高教學效果;強化教學考核,規定硬性指標等等。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部門共同參與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教師隊伍。一方面應著力引進在國外受過經濟學系統訓練的優秀學者,并為其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氛圍,努力打造一支熟悉現代經濟學、具有國際視野的經濟學師資隊伍,提升中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整體實力。另一方面,積極培養國內受教育和訓練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盡可能為其創造到國外研究型機構繼續深造的機會,并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國際學術合作與競爭,努力提高其業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也是提高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三是充分利用國際學術資源開展合作辦學。教育資源是開發和發展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條件。發達國家與地區有著豐富的教育和學術資源,而且大多都有國際化的需求和愿望,應該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抓住全球化條件下物質、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國界流動所提供的機會,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合作,最大限度的爭取和利用國際教育資源(如資金、設備、教師、師資等)為我服務,彌補我國高校經濟學科資源的不足,加快促進我國經濟學教育的發展。

經濟學教育的本土化

隨著西方經濟學的傳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國,人們對經濟學教育和研究國際化意義的認識越來越趨于一致,但隨著經濟學教育和研究國際化進程中所出現的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問題的大量出現。國際化并非經濟學教育現代化的全部內容,要實現中國經濟學教育的現代化,還必須強調本土化,要使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其中國際化是基礎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歸宿,兩者之間應該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關系。

強調本土化是由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決定的?,F代西方經濟學形成的社會環境與我國的現實有著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不僅不能解決中國現實問題而且還可能引入誤區,而本土化就是要從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實際出發來破解中國的現實問題。本土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在經濟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現實,從現象的背后中歸納、抽象出能夠解釋中國的理論。只有把這些東西教給學生,才能培養出學生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本土化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經濟學研究的本土化

我國經濟學國際化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經濟學方法,來分析中國的現實問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經濟學,為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為經濟學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為世界經濟學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在努力實現經濟學研究國際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中國經濟學研究的獨特性,只有這樣,才不會在國際化進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經濟學領域彰顯中國經濟學的魅力。

(二)經濟學教育的本土化

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案例和習題,要盡可能地挖掘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素材,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采用現代經濟學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問題的機會。

(三)中國國情和人文素養的通識教育

國情教育既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專業教育最基礎的部分,是基礎的基礎。要實現培養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維”的教學目標,就必須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經濟直覺。而要具有良好的經濟直覺除了必須掌握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之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必須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有深刻的了解。經濟現象總是發生在活生生的現實中,由于發展階段、文化傳統、社會制度不同,在西方重要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在中國不見得重要,如果國情教育和人文素養不足,就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