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路徑選擇與機制建設
時間:2022-09-05 02:42:35
導語:脫貧攻堅路徑選擇與機制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產業開發、生態環境治理是黃土高原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解決區域整體貧困,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主要路徑。以科技支撐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開發;以科技引領組織農業生產力要素;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實質性的轉變。研究開發、推廣服務、應用實施相互連接組合的農業科技進步,建立和完善政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機制,是推進貧困地區農業產業開發的發展取向。
關鍵詞:科技支撐引領;農業產業開發;政產學研一體化
呂梁山區、太行山區是黃土高原集中連片的兩大特困地區,是我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深度貧困集中分布的片區。呂梁山區、太行山區經過多年的治山治水,特別是我國實施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扶貧開發以來,農業經濟、農村經濟產生了重大變化:農業產業化開發,已經成為脫貧攻堅,區域解決整體貧困、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主要實施路徑。相應的生產方式、發展方式產生了新的轉變:農業科技進步已成為支撐引領貧困地區生產發展、產業開發的生產力要素。
一、科技引領組織生產要素、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實質性轉變
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發展進程,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實踐經驗與發展規律的認知:從重點實施改造農業生產條件,以土地資源組織農業生產要素的扶貧開發建設,正在轉向重點實施農業產業化開發,以農業科技進步支撐農業產業開發、以科學技術引領組織農業生產要素,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路徑。呂梁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國地區,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區域。呂梁山黃土丘陵溝壑地區,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段;太行山土石山區,是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極其困難的地區。改造農業生產條件,一直是呂梁山區、太行山區改造傳統農業,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措施。扶貧開發有組織的實施,繼續抓緊基本農田的建設。山西“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圍繞解決溫飽問題的主攻方向,是實施三大溫飽工程。即:呂梁山以機修梯田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工程;土石山區以經濟林、石坎梯田建設為主的太行山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晉北高寒冷涼地區以地膜覆蓋為主的高產糧田建設工程。三大溫飽工程的實施,使50個貧困縣人均基本農田和經濟林分別達到1.9畝和1.4畝。在基本農田建設的牽動下,以水資源保護利用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水土保持、梁峁溝坡綜合治理的戶包治理小流域建設的扶貧開發工程,同時得到推進。在基本農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流域治理建設的基礎上。退耕還林還草的實施,啟動了貧困地區農業自然資源整體開發利用的結構性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扶貧開發在推進解決溫飽問題生產條件的基礎上,拓開了發展具有區域性優勢的種植業、養殖業、果林業的生產基地建設工程,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進入農業產業開發的發展階段。扶貧開發建設的進展,從生產力發展方面分析:一是扶貧開發在基本農田建設牽動基礎設施建設、流域治理建設的進程中,以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的資源利用,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正在轉向以科技進步提升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提升生物資源的稟賦質量、生產能力,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實施調整資源利用結構,生產要素組合創新,發揮區域生產優勢的開發建設階段。二是貧困地區區域生產基地的擴展,特色農業產業開發的推進,使貧困地區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產生了實質性的進步和改造。農業產業開發,使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首先是物化到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的農業科技,提高了資源的稟賦質量和生產能力。其次是在農業產業開發的實施進程中,勞動力逐步積累了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踐經驗和實施能力。農民在科學技術物化到實體性生產要素的推廣應用中;在科技培訓學習,實踐操作的人力資源開發進程中;生產經營素質得到提升,生產技能得到更新。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力,產生著重大的轉變。再次是農業產業開發,新的生產設施、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生產管理模式,注入到貧困地區的產業開發項目中。有力地推進著貧困地區科技支撐引領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著轉折性的變化。轉變的主要趨向是:傳統農業開始轉向現代農業的建設路徑。農業產業開發把貧困地區的生態治理建設、農村經濟建設、鄉村振興建設推向現代農業建設生產力要素組織方式的軌道: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化開發的生產力系統中,起著支撐引領的作用。以科學技術組織、配置、運籌生產力要素,在脫貧攻堅農業產業開發進程中,不斷提升資源稟賦質量、生態服務功能、生產發展效率。
二、科技進步支撐脫貧攻堅實施路徑的選擇
呂梁山區、太行山區,從改變農業生產條件的治理開發到目前脫貧攻堅的農業產業開發,一直持續生態治理建設,創造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條件;一直持續探索生態治理與傳統農業改造相結合相適應的開發建設途徑。脫貧攻堅,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解決區域整體貧困,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的規劃要求,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黃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同時要在2020年基本完成主體功能區布局,推進實現主體功能區建設的主要目標。脫貧攻堅,要同時實施兩個攻堅戰。全國“三十五”生態環境保持規劃指出,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推進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重點加強水土流失防治、保護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生態環境治理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適應。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建設承擔著生態屏障建設、區域綠色發展基礎構建的雙重使命。呂梁山區、太行山區脫貧攻堅開發與治理建設的同步實施,集中于扎實推進特色產業扶貧,提升貧困鄉村產業競爭力;扎實推進綠色發展基礎構建,提升生態環境承載服務功能兩個方面。貧困山區的特色產業開發,是依托當地農業資源的組合優勢,培育發展比較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建立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體的聯結機制。貧困地區產業開發、產業扶貧的簡要概括。即是“一村一品一主體”?!渡轿魇∪嗣裾k公廳關于推進“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實施意見》,圍繞貧困地區的產業布局和區域特點,省級組織實施13項重點產業開發項目。種植業方面主要有:優質雜糧全產業鏈開發項目;優質特色蔬菜(食用菌)產業開發工程;優質馬鈴薯生產示范基地項目;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項目。養殖業方面有:糧改飼草牧業發展工程;生豬、驢產業項目。經濟林方面有: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退耕還水果項目;沙棘種植加工項目;油用牡丹種植加工項目。以及體閑農業、鄉村旅游和大宗農特產品電商促銷項目。各市縣同時要謀化實施相應的產業項目,確保貧困村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的顯著特點是:產業開發項目全覆蓋貧困村和貧困戶。產業開發項目對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的技能培訓實現全覆蓋,提高新品種、新技術的覆蓋率。產業開發項目組織貧困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聯接,帶動產業開發項目產業鏈的延伸與貧困農戶的參與和新技能的掌握應用。農業產業開發項目全覆蓋貧困村和貧困戶,兩個指向十分明確:一是以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覆蓋率提高;勞動力科技培訓的全覆蓋;支撐貧困鄉村農業產業開發的實施。二是以具有現代農業特征的農業產業開發項目、生產要素引領貧困鄉村產業開發項目產業鏈的延伸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呂梁山區、太行山區生態環境治理,已從注重改變農業生產條件轉向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的建設時期。治理建設與產業開發的結合,集中反映在轉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提高資源稟賦質量利用效率方面;集中反映在產業發展要遵循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要求方面;集中反映在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方面。《山西省“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就堅持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相結合,統籌貧困地區治山治水,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作出部署:推進林業產業扶貧、推進草原生態扶貧、推進生態旅游建設、實施生態補償脫貧工程。針對丘陵溝壑地區集中分布的深度貧困縣,省委、省政府提出具體實施意見:推進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互促雙贏,聯動實施退耕還林、荒山綠化、森林管護、經濟林提質增效和特色林產業五大項目。生態治理建設,在指導思想方面,著力于全方位、全地域、全方位,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部署治理建設項目;在項目聯動方面,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的結合,圍繞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稟賦質量的提高,構建與農業產業開發相適應的生態服務和生態承載功能提升的生態環境;在實施環節方面,突出林、草、果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突出經濟林提質增效的技術推廣;突出林下經濟的開發;突出農林牧循環經濟模式的示范普及;突出林果產業鏈的延伸。從按照系統工程部署生態治理項目到實施環節的具體內容,科學技術貫穿于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生態環境治理的各類項目工程建設之中。
三、政產學研一體化農業產業開發的機制建設
脫貧攻堅,貧困地區農業產業開發與生態治理的新進展與貧困地區科技進步的新進展,給科技推廣服務、實施運行機制提出新需求。農業科技進步,從農業資源、生產要素的基礎研究到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從農業科技成果的試驗示范到生產實踐的推廣應用;是一個多層次、多階段的相互聯接相互作用的運行過程。構成農業科技進步的系統結構。這一結構的主體是:研究開發層次、推廣服務層次、應用實施層次。研究開發,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的運行中,創造創新新產品、新技術,是科技成果的供給方。主要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問題、應用性成果的開發以及管理決策取向等方面的內容。研究開發的承載者,主要是農業科學研究院所、農業院校和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的骨干企業。推廣服務,把農業科技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是農業科技由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是農業科技研究到生產實踐應用的關鍵環節。推廣服務一是要使農業科技成果得到應用、得到結合實際的創新、得到生產經營的成效;二是要使農戶與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應用農業科技的能力得到提高,得到擴散與普及。推廣服務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關鍵環節,也是科技支撐引領農業產業開發的關鍵環節。各級政府的農、林、牧、水、機部門是推廣服務的主要承擔者。農業生產經營企業的技術力量、農業科技示范戶、社會科技組織同樣是推廣服務的直接力量。應用實施的主體是貧困地區的廣大農戶和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應用實施主體,一方面關注推廣應用科技的預期收效;另一方面需求補缺對新技術學習、選擇、使用、操作過程中還存在的短板。農業科技進步的目標是實現農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普及,實現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這涉及農業產業開發的全過程,涉及生態治理的全過程。也聯接著研究開發層次、推廣服務層次的科技成果產出供給、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路徑選擇與傳遞機制的創新。圍繞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項目的協同攻關,科技推廣服務力量的組織整合,加強應用實施主體的人力資源開發,加強示范園區示范項目的建設,在當前的脫貧攻堅中更具有現實作用和迫切性。連片特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從組織領導到推動實施,各級政府是扶貧脫貧工作的主導者和責任人。各級政府在扶貧開發中的主導作用,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體制機制。貧困地區以科學技術組織生產力要素,實施農業產業開發,農業科技的研究開發、推廣服務、應用實施,要融入推進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體制機制之中。各級政府在實施方略、宏觀調控、責任落實方面的主導作用,是推進貧困地區科技進步的保障。要構建和完善科技支撐引領貧困地區農業產業開發,政產學研一體化推進的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人民出版社,2016
[4]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人民出版社,2015
[5]潘鴻.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業發展.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6]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2007
作者:李永清 張福生 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 上一篇:搬遷在脫貧攻堅中注意的問題
- 下一篇:小學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