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職業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探究

時間:2022-10-11 09:25:22

導語:農民職業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職業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探究

1農民職業化的含義

所謂農民職業化,通常是指農業現代化需求的農民專業化分工以及職業化的發展。其規定性是農民職業化運用農業生產規模之擴張為基礎,以提升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提升農業投資能力等前提。現代農業是極具吸引力的產業之一。各類農業要素供給者所能得到的報酬必然會在經濟發展之后隨之而增長。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農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理念和城市中的非農產業屬于同質。農民的職業并非完全是子承父業這一傳統的方式,而是由現代人通過相當長時間的積極努力而得到與占有的。農民理應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且還應當在農產品價格、稅收以及補貼等相當多的內容上得到政府所給予的扶持。農民職業化之本質在于農民去中的身份轉變,也就是從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往職業化農民進行轉化之問題。以往,農民一般都致力于維持基本的生存,其身份迥然不同于城鎮居民。但是,在農民職業化之后,這一群體就能切實擺脫身份與地位之限制,更加游仞有余地進入到市場之中,從而盡可能地實現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的最大化。

2農民職業化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突出作用

(一)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首要任務。通過實現農民職業化,能夠對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形成多個層面上的促進作用。首先是能夠加快我國先進農科技成果的進一步推廣和運用。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可以說是農業產業取得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要想取得農業科技的發展就迫切需要有較高素質的農民群體。當前我國農民在科技文化方面的素質偏低,以至于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大低于西方國家。農民群體在職業化之后,往往就能具有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這是我國農業科技成果進行推廣與運用的合適載體。其次是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產業化運營。所謂農業產業化,主要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而農民群眾素質之高下對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程度具備了決定性意義。我國農業要想實現產業化運營,就需要農民群眾大力引進與推廣優質農產品品種,并使用高新技術來改造農業,從而提升我國農產品所具有的內在科技含量,這就要求廣大農民實現職業化,從而擁有比較高的風險管理意識、理財投資能力等。最后是能夠提升農業生產的未來發展能力。一旦農民成為一種標準的職業而不是某種固定的身份之后,就能夠激勵廣大農民致力于自身的農業知識以及技能儲備,進而保障我國農業的發展具備充足的動力。

(二)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我國農民一旦實現了職業化,對于其自身生活的貢獻度體現于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是能夠推動農業產業之分化以及農民群眾的專業化分工,這樣一來就能更好地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并且切實降低單位農產品的成本,進而提升農產品內在質量以及競爭實力。其次是要切實加大農村行業準入和資格認證機制建設之力度,全面提高農民群眾的專業技術能力,提升擇業、創業等方面的能力,促進農業領域中各類剩余勞動力之轉移,擴大農民群眾增加收入的機會。再次是能夠提高農民群眾受教育之機會,有效幫助農民改變陳舊觀念,革除不良習慣,提高農民的綜合素養,從而有利于提升農民群體的經濟以及社會地位。最后是能夠吸引各類外部資源進入到農村之中,尤其是要爭取政府部分提升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環境建設以及市場體系建設等的,通過切切實實地改進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群眾的脫貧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強化農村地區的民主管理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已經全面實施村民自治制,這是促進農村地區民主管理的重大制度性保障。農民在職業化之后,農民群眾由于具備了相當高的素質,一般都能很好地實施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能夠帶領農民更好地使用好民主選舉權以及被選舉權,從而選舉出或者通過選舉被選為深受農民群眾信賴,能夠為農民辦具體實事的村兩委干部,并且對村干部實施強有力的監督管理。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推進村干部更好地為民謀求福利,而且還能保障農民全面擁護村兩委干部的正確指導,以有利于營造出民主而和諧之氛圍,實現農村地區的民主管理以及民主政治。與此同時,因為農民在職業化之后具備了相當濃郁的市場參與能力,從而將農村基層民主創建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進行聯系起來,將現代市場經濟之中公平競爭理念引進到民主建設體系當中,切實提升農民群眾對于當地農村民主建設的積極參與責任感。

3應用農民職業化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推進農村合作社建設

農民合作社主要是指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前提,由相同農產品經營者群體或農業生產經營提供者以及利用者群體,通過自愿結合和民主管理而形成的互助性經營組織。就理論而言,農民合作社對于保護農民群體的切身利益有極大的幫助,應當得到農民群體的大力響應。然而,筆者實際調查到的情況并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大量農民群眾依然習慣于傳統的自給自足式田園生活,對于進入農業合作社之中的意愿不夠強烈,這源自于千百年來我國農民一直延續下來的傳統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個體承包土地經營模式對于農民所造成的影響??梢哉f,廣大農民群眾盡管很想改變當前的貧窮面貌,但是卻無融入到現代社會之中的相應能力。筆者覺得,積極推進農村合作社建設是緩解農民貧困狀況的一條有效途徑。這就無法離開教育的指引。因此,可將伙伴教育理論運用到現代農民教育之中。立足教育,讓農民群眾意識到當今社會必須重視團隊的力量,農民群眾如果不團結一致運用團隊的力量參與到社會分工之中,也就難以脫貧致富。要建立健全長期的農民教育規劃,運用產業基地之建設來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的規?;约皹藴驶l展。同時,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民參與到農村合作化之中。筆者主張依靠各種植大戶來推動農村合作社實現規?;纳a,同時以大量的中小型家庭農場來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科學化經營管理。各農民教育機構應當和當地鄉鎮政府一起進行研究和分析推動農村合作社建設的策略,并且認真總結目前所取得的成功經驗。

(二)推進農村股份合作制建設

依據一項統計,在我國農村群眾中,曾經接受過科技培訓的僅有20%左右,從來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民達到了76.4%之多。所以說,我國大部分農民只具備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種植經驗以及技能,因而對于農業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理解力非常低下??梢姡斍拔覈^大部分農民可以歸入到體力型勞動者的行列之中,依然處于當代社會分工的最底層。由此,筆者建議通過實施股份合作制推進農民群體實施職業教育的進程,具體來說,就是要建立起以農民群眾的股份合作制為基礎的現代職教組織機構,這是股份經濟和合作經濟彼此結合之結果,其本質為職教集團的一種形式。筆者在調研之后覺得,面向農民群體的職業教育不僅要吸收相關的教育部門投入其中,同時也應當吸收社會上的相關力量共同投入其中,主要涵蓋了農村各級基層政府、農村合作社甚至一些農民自身均可參與到其中。立足于股份合作制建設,能夠很好地調動起相關各方參與其中的主觀能動性。

(三)推進培養農村急需人才的農民職業教育

依據筆者所進行的調研,當前我國農民最急需的可以說是農業方面的專業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國農村雖然在生產資料等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上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但是又存在著掌握現代農村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技能的專業人才十分稀缺。究其根源還是廣大農村地區缺少現代農民職業教育,以至于生存于此的農民群眾在運用現代農業技術上顯得能力不夠強。因為難以接受到相關內容的培訓,導致農民群眾極度缺少實施現代市場化運營之經驗,尤其是缺少現代農產品市場營銷的各種手段,對于本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市場銷售更是缺乏鮮明特色,因為效果不夠理想。正是因為專業人才的欠缺,導致農民群眾的付出與收獲無法相符,多種殖反而有可能會賠得更慘。即便有了相當大的收獲,也會因為收購、倉儲等方面知識的匱乏而導致諸多損失。為此,筆者覺得在農民職業化教育過程中,應當抓住具體的專業服務方向來開展農民職業教育。要致力于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全面促進項目、人才以及基地的全面統籌發展。要依據現代農業科技對于實用型人才之所需,全面推進現代農民職業教育。要和當地高等院校進行全面務實的合作,積極引入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推進農民職教培訓的項目化建設。當地高等院校也應當切實承擔起實施農民職業化教育的相應責任,全面依托本校已有專業實施實用性知識與技能培訓。例如,高等院校電子商務類專業的大學生完全可以幫助當地的農業企業建設電商平臺,承擔當地農產品生產、物流以及銷售等各類工作。大學不僅要能走出去,而且還應當要請進來。各地基層農村鄉鎮政府完全可以組織干部職工到臨近高校開展理論性學習。要積極打造出一支視野十分開闊、敢于進行創新的現代農村干部,進而全力提升我國農民的職業化水平,以切實解決農業經濟人才數量不足等問題。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民職業化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現的過程。農業與別的產業同樣出現了從單一性農業生產往農業經營所出現的轉變,所以,培養農業經營者的方式也出現了新的改變,無法再依靠家庭內部的世代傳授。唯有掌握這一實際狀況,才能找準農民群眾們的需求,讓其真心實意地接受職業培訓,并且受益于職業培訓。

作者:李英 單位: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