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下企業應對策略淺談

時間:2022-12-29 09:25:30

導語:經濟形勢下企業應對策略淺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形勢下企業應對策略淺談

摘要:在當前國內外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管理和企業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本文就企業在當前經濟環境背景下的發展,從企業內部發展和面臨國際市場挑戰兩個方向進行相應戰略和應對策略做探討和初步研究。

關鍵詞:經濟環境;發展;戰略;策略

自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從未真正經歷過一個完整經濟周期循環,今天的企業發展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挑戰。對內企業競爭乏力,生產成本急劇上升,產能落后,融資困難,管理制度亟待提升的現狀;對外競爭同質化,中美貿易摩擦,品牌效應弱,人才流失的危機。為采取正確的應對戰略和策略,企業必須在思想上正確認識,有了深刻的正確認識,企業才能清醒應對,從而使企業發展能順利進行下去。

一、對內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應對策略

(一)企業發展對內的戰略。依據所處當前經濟環境下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企業想在當前的“逆勢”中逆勢而上、謀求發展的四種基本發展戰略,即低成本領先戰略、集中化戰略、差異化戰略、動態管理戰略。1、低成本領先戰略,就是企業依據行業和自身特點,以實現更低的成本價格且能持續降低成本的一種企業發展戰略。是一種從企業自身出發立足企業長遠發展的通用戰略,企業領導要動員所有員工參與成本控制的活動里來,須有一個促進持續成本降低的計劃,還要有詳細、嚴格的預算審查流程和制度,及實行事后考核和考評。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企業發展融資困難的現實情況下,實現規模經濟、實現學習和經驗曲線效應、、尋求與其他企業共享機會、垂直一體化和外包、控制能力效用比率、采用電子商務與互聯網、利用直銷營銷方式、只集中于有限產品或服務等低成本方法取得成本領先優勢是企業健康發展的首選戰略。2、集中化戰略,就是指企業依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和發展態勢立足于企業具有相對比較有競爭優勢的狹小區域或企業轉戰于顧客有特殊偏好、特別要求或獨特需求的市場縫隙,發展獨特的能力以滿足細分市場的顧客而進行生產經營的一種企業發展戰略。企業要想在當前不利的政策、周期下滑的經濟態勢和行業內部調整的經濟環境下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可以選擇運用集中化的戰略思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產能落后、生產成本急劇上升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因,唯有集中手中有限的資源,有針對性的采用集中化戰略開拓市場和瞄準未來企業目標,才能讓企業又快又好的發展。保持產品的獨特性、保持特殊品的單純性、實現高度個性化服務和體驗、控制固定成本的增大。使企業發展更注重于專業化、集中化,實現更高的市場附加值和未來期望值。3、差異化戰略,就是指在充分利用企業內部的一切有限資源,適時挖掘企業外部經營環境所蘊藏的各種機會因素,整合各種差異化的特征,使顧客偏好本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為顧客創造價值,開發出特定類型的企業產品,以滿足特定的消費群體,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企業發展戰略。國內大部分企業競爭乏力、產能落后,再加上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周期性下行的影響,其發展的道路更是舉步維艱。在這種嚴峻的經濟環境下,企業要想獲得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機會,就必須要綜合考慮企業外部的政策與行業環境因素和企業自身的發展特點與發展態勢來確定企業自身的比較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可以通過實施差異化戰略,先獲取局部小范圍的成功,然后積小成多出現累計效應,厚積薄發,逐步地提高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保持較高的產品售價、建立企業品牌價值,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4、動態管理戰略,動態管理戰略是指企業在既定發展戰略、愿景和戰略目標前提下,圍繞戰略調整的影響因素與環境的變化以及自身的戰略資源與能力的提升,所進行的戰略實施、戰略評估、戰略調整和制定新戰略等方面的活動;同時運用動態戰略評估與調整的方式對原有的戰略進行動態管理。在某前“逆勢”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粗放”式管理方式會顯的更加“漏洞百出”,企業要保持長遠發展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必須要積極提升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不斷完善企業自我的管理方式。動態管理戰略的運用需通過分析企業發展過程中戰略調整的影響因素,從而建立動態的管理模式,采取這些方法充分發揮動態管理戰略的作用,從而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建立動態戰略管理模式主要通過建立競爭情報系統、建立核心能力的動態管理以及建立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工作作為保障。對于企業來說,競爭情報體系的建立與應用將是大勢所趨,尤其在某前經濟環境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凡事需要有預見性和提前性,才能讓企業發展立于不敗之地。在動態的環境中,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時刻在發生變化,顧客的需求在不斷變化,競爭對手的競爭力在不斷提高以及不斷變化的技術同時在直接影響核心能力的領先性,那么企業就需要動態的核心能力及動態管理能力。在動態戰略管理的組織中,人力資源管理的角色已經從傳統的行政和操作角色擴展到了戰略角色。人力資源部的工作范圍不再局限于招聘、培訓等工作內容,而是被整合到企業的戰略、運營等流程中去,并承擔起新的職責。(二)企業對內應對的策略。1、減少投資,放棄固定資產的投資,出售部分資產。主業和非主業重新界定,效益偏低主業轉非主業,減少非主業和非緊迫性的投資,砍掉部分投資回收期較長的固定資產投資,考慮產能壓縮并將閑置資產進行出售。以確保充足的現金流,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的。2、審時度勢,不能僅靠以往“經驗”,要做理性的決策和判斷。不要盲目抄底,也不要盲目囤積原材料和半成品,要加速周轉,快進快出。事實上,現在不少企業就“死”在囤積存貨上,因為在經濟低谷中周轉率比利潤率重要。3、壓縮人工成本,從高管做起,慎重裁員。近年來,我國企業盡管一直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但在某前經濟環境日趨嚴峻,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正面臨最艱難的時刻。產能過剩,融資困難,人力成本不斷上升,裁員于是成為企業渡過危機的“首選”。事實上裁員并不是一條真正解決問題的明智之舉。企業可以通過培訓提高員工勞動技能,考核增強員工勞動效率,著眼于長遠發展提高員工生產力和創造力,更多體現“同舟共濟”共同渡過難關。4、保證財務安全,務必及時處理債務和保證現金流的不間斷。由于受某前大經濟環境的影響,企業效益急劇下滑,企業財務能力降低,虧損企業增多,現金流短缺;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資產流動性下降;市場開拓乏力,銷售數據下降,存貨增多;資金占用的比重加大。加快應收賬款的回收工作是當務之急,縮短或者取消賬期,加強現金流管理和控制,保證資金鏈不斷裂。5、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將不必要的消耗和一般風險消除。粗放型經營的很多企業有許多“頑疾”現象,企業需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監控和過程控制及評估,可盡量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效益流失和風險。6、做好企業計劃,做到凡事均有計劃,過程須有控制,結果須由評估。精于管理,善于評估。要以預算管理為前提,各項支出管理均需細化和結果化。企業應以一把手和主管領導嚴格把關,實行財務運作責任制,年預算編制有可能改為月度預算,可控費用要進一步降低。嚴格實行成本核算,落實成本費用預算控制目標與責任考核,強化成本費用與效益基本對等。事務計劃要定性定量定時間,嚴格執行,進行效果后評估。

二、企業發展的國際應對戰略

隨著企業實力的不斷壯大以及國內市場的逐漸飽和,有更多有遠見的企業逐漸把目光投向中國本土以外的全球海外市場。同時,隨著近期國際市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合約國對我本土企業各方面制約的經濟環境的大變化及本土企業本身產品競爭同質化、品牌效應弱、人才流失的背景下,本土企業想在此次“危機”中安全渡過,須審時度勢,依據企業自身國際市場的資源和能力,綜合考慮企業外部的政策、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與行業環境因素和企業自身的發展特點與發展態勢來確定企業自身的戰略。1、國際戰略聯盟:國際戰略聯盟亦稱“跨國戰略聯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中的兩個或更多的企業,為實現某一戰略目標而建立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體。旨在增強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诋斍皣H經濟環境的突變和嚴峻挑戰,國際戰略聯盟能為企業的發展實現共同目標、共擔風險和合作的長期雙邊或多邊合作,尤其是對于那些需要跨國經營而又需要投入大量資本、技術和其他資源的產品開發、生產和市場營銷而簽訂的企業之間的國際戰略聯盟,同時也能保持合作企業之間長期合作關系或者進行靈活的轉換。在國際經濟形勢下行和不利的大經濟環境下,企業之間能把你死我活的競爭變為以團結合作合力創造價值,通過合作經營使企業取得前所未有的獲利與競爭能力顯的彌足珍貴。2、國際防御戰略,國際經濟環境下行勢必會造成行業企業競爭加劇,企業更容易受到進攻和挑戰。防御戰略目的在于降低進攻的可能性,把進攻引向威脅更小的方面或者減少進攻的強度。首先,需要全面了解企業現有障礙,現有發展障礙高度決定了企業受威脅的程度。其次,預見可能的挑戰者,企業須對最可能的挑戰者有所預料,無論它們是潛在的進入者還是想改變自己地位的競爭者。再者,預測可能的進攻路線和及時封閉,企業須確定向自身地位挑戰的最好路線,以便把企業自身的防御投資集中在最易受到攻擊的地方,管理者務必多做換位思考及時有效的實行封鎖,提高結果障礙或增加可預期報復的防御戰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利用本土優勢進行防御,把目光集中于喜歡本國產品的客戶,頻繁地調整產品和服務,加強分銷網絡的建設和管理,以適應客戶特別的需求。3、國際進攻戰略,國際企業的發展經營戰略,取決于兩方面因素,即企業所處產業環境和企業的地位及狀況,可按企業產業環境和企業狀況不同,戰略方式做相對應調整。對于產業領先地位企業可采取持續進攻戰略和固守戰略。對于新興產業企業需努力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開發有吸引力的產品特性和功能,尋找新顧客進入新地區滿足新需求。成熟產業企業進攻戰略有減少產品線,注重工藝創新,注重成本降低,增加對現有顧客的銷售。衰退產業企業通過確定創造和拓展細分市場,推行重點集中戰略,不斷提高生產和銷售效率。無論企業發展處于哪一個時間段,國際進攻戰略均需找到一個定位明確易于防守的市場。不拘泥于成本上競爭,學會從發達國家獲取資源。4、國際避強戰略,大部分國際企業間的競爭均有實力先后排位,中位企業應采取避強戰略,具體做法為與比自身排名高的企業休戰,注意市場變化,爭取在新領域領先,看準機會向其發起挑戰。或者與排名前幾位結盟,進攻比自身排名高的企業,與排名低于自身的企業組成集團,使市場不穩定。國際避強戰略的基本原則是保存自身實力,發揮共存和共生能力,穩定市場,培養新領域。5、國際轉移戰略,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拓展過程各種中出現銷路不佳、市場反應較差,或者市場定位出現嚴重偏差時,企業進行重新定位和戰略轉移。國際轉移戰略的目的在于盡快擺脫困境,使企業獲得重新發展的機會。導致出現國際轉移戰略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企業本身國際市場定位失誤、國際市場競爭格局變化和國際市場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外,還有各國政府經濟政策、政治風險、各地風俗文化等的影響。當企業市場國家的政府經濟政策出現大的變動,對企業來說戰略的被動的變化遠大于主動調整。企業可通過合理運用可移植的優勢資源,并以本土市場的成功為平臺,向其他市場擴張,尋找在消費偏好、地緣關系、分銷渠道或者政府管制方面與本國市場相類似的市場進行轉移戰略。

參考文獻:

[1]錢炎.不確定性環境下企業戰略調整策略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06(7):45-46

[2]丁一凡.中國經濟:資產泡沫下的理性解讀[J].中國經貿,2010(01):54-55.

[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與研發活動的國際化[R].聯合國.2005.

[4]黃兆銀.新興市場跨國公司的優勢與戰略.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385-391

[5](美)戴伊.(美)雷布斯坦因編著.孟立慧.顧勇.龍煉.譯.動態競爭戰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SBN:9787313031174.2003年1月1日

[6]陳至發.跨國戰略聯盟企業文化協同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09).

作者:任李林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