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
時間:2022-03-17 10:26:46
導語: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發展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的意義
產業繁榮是振興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和前提,發展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的意義非常重大。只有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的增收,才能夠提高廣大農民群眾致富增收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入生產經營中,激起農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動力,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振興農村。農村集體經濟是集體經濟的一種形式,是將生產資料歸村民共同所有的一種公有制經濟,其存在的優勢是將農村的分散經濟集中在一起,緩解了村民的就業壓力,增加的集體經濟收入,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方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可以改變農村的發展面貌,提高村民的經濟收益,實現全面的小康社會。
2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影響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農業,從更深層次上講就是在于我國的農村土地制度。首先,從1950年以后的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第一次革新,這次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的封建土地制度。其次,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貫徹黨的指導思想,在不改變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實行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這也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第二次革新。在這不斷的改革與實踐中證明,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是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使農民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在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影響下,解決了我國農村經濟停滯不前的局面,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這次成功的,為我國各省市的農村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推動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但是,中國關于土地經營制度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中國農村土地非常受市場的限制,基本上是沒有市場的。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生產正在不斷地擴大,對于農業用地現在基本上都被工業等非農產業占據,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農村土地被各大工商企業占用時,大部分農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和諧的局面。受傳統土地制度的影響,導致剩余勞動力無法進行農業上的調整,農民如果選擇其他就業方式就必須將土地歸還給集體,不能再享受土地的所有權。這樣的制度導致農民不得不放棄進城打工的機會,只能投身于農村生活。這種政策限制了農民自由發展,還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對于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形式來看,增收困難成為目前農村經濟面臨最大的難題。導致問題出現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受農村生產力水平的影響,而且對于農業的發展僅停留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上,缺乏科技的投入,農民的思想認識不高,思想素質也得不到提升,對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得不到充分的認識,這些都是導致農村經濟無法快速發展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農業的發展依舊受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的影響,處于種植業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生產模式缺乏創新,無法順應市場的發展,缺乏競爭力。從農村產業受傳統產業的影響,與生產的產品結構缺乏合理性,從市場的發展角度來講,非常落后,以這樣方式占據農村經濟的主導地位,無法使農村經濟高效運轉,導致農村產業的整體實力都比較低,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稅收政策的改革,農村稅收政策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一變化讓村級組織部門面臨新的問題。首先是村委的收入與支出不成正比,導致村委的工作無法正常地運轉。資金嚴重不足,導致村委無法開展集體公益事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委組織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減弱了村委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其次是村委面臨巨大的債務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了減少農村債務問題,對農村的集體資源進行售賣、出租,但是這種方式嚴重制約了農村的增收空間。最后是“一事一議”政策的提出給基層部門帶來了新難題。目前我國農民集體觀念非常缺乏,很難導致村民形成統一的意見,資金短缺導致集體公益事業無法正常的開展,導致村級組織辦事能力大大減弱。而且村級干部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在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上都會提前自掏腰包、墊付資金,但是墊付的資金很難再收回,這一現象的出現也會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必須要面臨解決的問題。農村發展經濟的主要方式以及決定因素就是利用土地資源發展種植業,導致農村發展經濟的方式非常有限,限制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增收潛能。除此之外,還受很多體制的制約,要想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的增收需要花費人力物力將體制消除。
3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有效措施——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隨著社會壓力的劇增,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自給自足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發展,缺乏市場競爭,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戶的認識觀念不同,無法形成統一的意見。在經過第二次土地承包責任制改革后,農村的集體所有土地開始大規模地分散給農戶,但是在分發土地時并沒有保障每家每戶的土地面積,有的農戶分到的土地人均不足1畝。為了順應市場的發展,必須擴大發展規模,這就意味著將分發給農戶的土地要重新收集起來,再統一流轉給大規模的用戶。但是由于農戶的觀念不統一,就很難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進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變自給自足的生產經營方式,將分散的經營轉化為集體經營,使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條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道路。這樣不僅能夠帶動農民發家致富,還能夠促進農村集體經濟擴大規模。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第一是認真挑選合適的項目,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這需要村級組織工作人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資源和發展優勢,根據市場發展的趨勢,選擇適合集體經營的風險低、成本低,收益快的項目,能夠在短時間內讓農民感受到致富,這樣農民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經營,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挑選項目時,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小項目逐漸向大項目靠攏,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堅持長遠發展。第二是集體經營和個體經營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共同發展。對于集體項目來講,如果單純地靠農民個體經營效果是不理想的,這就需要村集體進行統一規劃,共同發展,為項目提供便利的發展條件,并且完善需要的相關設施。對于個體項目來講,需要農戶自愿投資經營,這時就開始發展個體經濟,使農戶在自愿的前提下進行自主經營。第三是實施村委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相結合的模式,創設共贏平臺。在村委會以及村委會相關成員的帶領下,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從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將分散的個體經營戶組織在一起,建立一個集體經營的合作平臺,本著主動自愿、互幫互助、民主平等的發展原則,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的合作社不僅局限于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合作社共同發展,農民根據自身的發展現狀以及優越條件,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合作社項目,不僅要保障農民自愿加入合作社,還要保障農民退出合作社的自由。在合作社經營中采取股份制,不僅是資金的股份制,還包括土地使用權的股份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召開全體村民代表大會,制定相關的法律章程,推選自己的經營管理模式,實現民主自由、民主平等,落實民主監督管理。村委會本著對村民負責的態度,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對于合作社的重大決策,讓合作社的參與者進行表決,使每個合作社參與者都享有投票權。對于合作社占據股份最多的村集體,擁有一票的表決權,合作社的相關成員由合作社成員推選,負責合作社的日常運行事物。合作社的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認真落實相關工作,嚴格要求自己,并做到工作的公開、透明,全體合作社成員進行日常監督。第四是努力發展,積極創新,吸引外資企業的加入,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的收入。要想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擴大農村生產規模,需要鄉鎮政府工作人員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收集各大信息,為農村經濟服務,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村集體作為合作社的領導主力,應該投入最少的資金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正確引導農民自主經營。第五是加大招商力度,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的收入。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地理環境以及產業發展等,制訂相關的發展方案,吸引外來企業的眼球。村民可以將家里閑置的非農業用地以出租的方式租賃給企業和合作社,從而加大村集體的經濟實力。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農村種植戶都在向非農產業轉移,而且當下農業種植的收益不容樂觀,導致不同程度的棄耕現象。通過實施土地流轉政策,可以將大片荒蕪的農田,進行統一的管理,這樣就可以解決土地荒蕪的現象,而且使土地達到合理的利用,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益,使種植業更加專業化、規?;岣呶覈r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4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增加農村經濟的收入,加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加強思想認識,勇于創新,引導廣大村民投入發展農村經濟的建設中,帶動農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郭曉鳴.成都“試驗區”建設中的農村土地產權流轉制度創新——以成都市溫江區“兩股一改”為例[J].農村經濟,2009(09).
[2]胡振紅.量與質:不同實現形式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要素構成分析——以山東東平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4(12).
作者:張龍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東里鎮人民政府
- 上一篇:信托業發展問題及解決對策
- 下一篇:商業地產全過程成本控制探討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