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期健身俱樂部發展探究
時間:2022-07-03 04:29:04
導語:后疫情時期健身俱樂部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俱樂部健身已成為中國城市生活的新方式。由于肺炎疫情對健身行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為了阻斷疫情蔓延,國內多地采取了“封城”“封路”等措施,這使得健身俱樂部基本處于停滯的狀態,造成了健身產業發展受阻。因此,探究疫情后健身俱樂部面對的問題以及我國健身俱樂部發展的具體策略尤為重要。
疫情在全球蔓延,健身行業受其影響而遭到重創。疫情影響下,健身俱樂部的線下所有活動幾乎停滯,并且按照防控的形勢,國內健身俱樂部的開業日期一再順延。即使能開業,如要達到到正常運營狀態,還需較長的時間復蘇。湖北乃至全國的健身俱樂部均受此重創,消費者的心態恢復也需要較長過程。大型俱樂部相對健身工作室的恢復周期更長。如何危中求機,迎來健身俱樂部的健康發展,將是健身行業面對疫情的破題之舉。在健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體育產業蓬勃發展,運動理念和形式不斷發展的今天,作為新起的朝陽產業,健身俱樂部只有制定正確發展策略,才能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保持長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本研究通過闡述肺炎疫情對健身俱樂部的影響,分析現存的問題及影響因素作為研究基礎。針對性的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以指導健身俱樂部的后期定位和發展完善。
1疫情后健身俱樂部面臨的主要問題
1.1防控風險大。健身場館人員密集程度較高,而且面臨著較為封閉、空氣流動性較差的環境,從而疫情防控風險較大。特別是在疫情嚴重的地區已經全面封停所有人流量大的密閉場館,而其他地區的健身場館即使不被關停,從自我防護的角度,會員外出健身的意愿和頻次也將大幅度減少。1.2資金壓力大。疫情期間,健身俱樂部長時間停業將使門店承受租金支出和人力成本的雙重資金壓力。健身俱樂部大多位于城市繁華區域,門店租金高昂,如不能將其部分減免,會導致多數中小型健身俱樂部因此部分開銷而難以維持,導致停業。同時,國內的大多數健身俱樂部仍然依靠著預售模式來賺取“第一桶金”,突如其來的疫情,無疑是斷了健身俱樂部的產業鏈,對集中預售的善后成了俱樂部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1.3會員粘性不夠,專業人才流失大。由于疫情的影響,健身俱樂部門店的長時間關停,這將造成老會員的活躍度和黏性減弱,不利于會員后續續費,從而進一步增加門店的營運壓力。另一方面俱樂部的教練和銷售的收入將大幅減少,人員去留將是健身俱樂部面臨的首要難題,沒有熟悉的專業陪練人員,客戶的滿意度降低或成惡性循環。
2疫情后期健身俱樂部的發展新趨勢
2.1健身行業的市場環境正在加速變化。首先,中小型抗風險能力弱的健身俱樂部要找準定位,在現有基礎上盡可能做好彼此間的協同共建,分散型市場正在向頭部俱樂部和精品健身俱樂部相對集中市場轉化,故各中小型健身俱樂部可彼此間做好資源整合,相互幫扶,轉變思路,從而在渡過當前難關的基礎上將自身做大做強。其次,健身作為基礎設施,在市場中的配套角色,正被提到更為顯著的位置。而從健身用戶教育來看,疫情客觀上是強力的健身教育,讓人們開始關注并參與健身。因此,在當前狀態下,疫情之后會迎來一定程度的健身潮。相對實力強的健身俱樂部和精品健身俱樂部首先會在疫情中留下來。而抗風險能力弱的健身俱樂部,可能迎來倒閉,幸存的健身俱樂部可能迎來疫情之后的健身需求反彈的寶貴機遇。2.2高質量的健身服務需求將被提升到新高度。疫情加速了中國健身行業的變革,也推動了健身的普及加速,甚至推動了精品健身俱樂部在行業中的結構占比。在疫情沖擊下留存的精品健身俱樂部,將成為中產消費者健康意識提升的主要消費對象。中產消費者健身花費預算在提升,而品牌性更為明顯的健身俱樂部在發展,主推品質和健康概念的健身俱樂部在發展,其對比傳統的工作室更符合年輕中產人群的需求。具體來說,相對價格而言,健身俱樂部品牌更為重要,當然也更需要專業的設備和內容,與此同時,環境清潔、設備安全以及服務意識等基本配套,都是中高端健身房的優勢。2.3健康功能可能成為未來健身俱樂部的競爭方式。之一疫情客觀上是一場健康意識大科普。疫情過后,健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疫情后人們身體上的需求與精神上的創傷,將會使得更多人的健身意識深度覺醒,將會重新塑造人們新的生活方式,健康、體育鍛煉在疫情后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人們對體育鍛煉和強身健體的消費需求將會涌現新動能。健康功能將成為健身俱樂部新的發展方向。
3疫情后期健身俱樂部的發展策略
3.1做好公共衛生,增加健康服務。給會員營造一個安心的訓練環境是第一要務。健身俱樂部是一個人員密集的場所。因此在疫情后期,需要每天做好場館的衛生消毒工作,并在醒目處標注每日消毒信息是給每位會員帶來健身安全感的首要因素。提供洗手液和酒精擦拭用品、便攜測溫儀、免費口罩等,方便會員使用。同時在進門處對每位前來健身的會員進行體溫測量,嚴格依據當日體溫是否正常,以及健康碼是否合格而決定會員能否有資格進入場館健身,對于有咳嗽、發熱、全身乏力等疑似癥狀的會員,應予以耐心勸退。對所有到崗教練及其他工作人員都進行嚴格檢測,每天匯報體溫狀況,有感冒咳嗽等癥狀者一律強制休息。疫情后,人們健康管理服務的需要更加迫切,健身俱樂部作為現代服務業可以增加健康干預相關的服務。健身俱樂部可以針對會員人群,從健康促進的一個側面開展健康管理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會員解決健康中存在問題,補充健康服務產業的不足。同時也可以為健身俱樂部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提升健身俱樂部的特色發展,形成品牌效應。3.2打造健身俱樂部的品牌競爭力。品牌競爭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支撐,是企業實力的表現,它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企業品牌競爭力涉及產業的質量、企業的服務、企業的文化,三者之間是遞進的關系。即產品的質量是基礎、企業服務是延伸,企業文化是核心。近年來,我國健身俱樂部由于發展時間短,存在著經營模式、成本結構、服務內容、競爭格局等許多方面的問題,品牌競爭力建設更無法考慮。當前,由于疫情影響,健身行業將重新迎來了一個洗牌期。品牌競爭力將是未來俱樂部競爭的核心。健身俱樂部可以通過豐富健身課程的內容、提高服務的質量,打造健身俱樂部的特色文化,形成自身健身俱樂部的品牌競爭力。3.3提升健身俱樂部的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個性化、多樣化,因此改善消費體驗,提高服務質量顯得越來越重要。從目前來看,我國健身俱樂部行業還存在著消費者不滿意、服務水平較差等情況,以致越來越多的管理人員意識到硬件設施質量及數量的如何已經不能滿足顧客日益漸長的健身動機,注重俱樂部服務質量水平對推動健身俱樂部行業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健身俱樂部應該借此次疫情停業期間,順應消費者服務的理念,建立一個系統的健身服務流程、技術服務標準、服務質量標準以及服務管理標準,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服務內容主要包括:服務環境、服務項目、服務設備、服務人員素養、時間保障、安全保障、服務補救等。這是一個增強品牌與用戶黏性的關鍵紐帶。3.4加強線上線下運營方式融合。疫情期間,催生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了“云健身”。人們替代性地通過在線方式來滿足休閑娛樂需求,用于規模、點擊率、活躍率、內容產量等多個指標都證明,在線休閑娛樂迎來爆發式增長,催生了升級的在線健身消費。在線健身消費走俏,使得很多的健身俱樂部開始開發網上課程來滿足會員居家過程中對專業健身教學的需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健身俱樂部可以加強線上和線下相融合。通過互聯網,構建與線下健身俱樂部相融合的平臺,從健身課程、預約服務、售卡等各個方面,將消費者、教練和健身俱樂部之間的需求科學優化運營管理,為顧客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便利,實現健身俱樂部與消費者間的無縫對接。3.5優化成本資本,提高綜合運營效率。疫情過后,由于房屋租賃價格的持續上漲,以及競爭加劇導致的場館內有效會員數持續減低,必將引發健身俱樂部的內部改革。目前,大多數健身俱樂部在運營方面的成本主要有房租、物業、水電費、運營、教練工資、銷售成本、私教提成等方面,昂貴的房租、運營人員相對較多,教練除了上課還要兼顧銷售等問題嚴重加大了健身俱樂部的運營成本。因此,健身俱樂部應該從降低運營成本,加大健身專業化服務,盡最大可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為原則,利用新技術、新模式進行相應創新和改進。
4結束語
疫情對健身行業造成了重大影響,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一方面,疫情將客觀上加速健康生活方式的浪潮的到來。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健身行業的優勝劣汰。同時,疫情對消費、企業投資活動以及就業、產品和服務等方面造成了直接的影響,政府也會進行合理的扶持和引導。一方面,要打好政策“組合拳”,短期要通過積極措施保證俱樂部渡過難關;長期要大力進行引導,通過不斷地機制創新,激發健身業高質量發展。具體可體現在:一要加強對健身俱樂部的財稅金融支持;二要采取措施促進網絡經濟發展;三要擴大健身行業的投資;四要建設高質量的市場環境;五要下大力氣進行健身市場改革。俱樂部健身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雖然短期的行業沖擊無法避免,但從長期來看,疫期過后的中國健身俱樂部,預計將迎來一波市場紅利。
參考文獻
[1]李海.捱過疫情寒冬,健身休閑產業將迎來新發展[N].中國體育報,2020-2-19.
[2]吳彬江.基于SWOT分析的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策略[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
[3]唐小翠.高質量發展目標下企業品牌競爭力提升策略探析[J].創新,2019,(4).
[4]姜長云.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界定與推進策略[J].改革,2019,(6).
[5]孫琳倩.淺談現代企業如何實現開源節流降本增效[J].現代商業,2019,(25).
作者:尹開寧 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 上一篇:中職學校創新體育教學方法探討
- 下一篇:疫情期間社區服務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