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制度經濟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10:03:00

導語:馬克思制度經濟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制度經濟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即廣義的經濟制度。制度分析是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運用這一分析方法,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實質是私有制基礎上的雇傭勞動制度,“兩權分離”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制度的基本特征。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改革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制度經濟思想和理論,是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制度經濟學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制度分析;制度經濟思想;經濟運行制度

20世紀80年代后,制度經濟理論成為我國經濟理論界研究的熱點。但在已有的著作和論文中,絕大部分只是介紹性闡述西方制度經濟理論,對馬克思制度經濟思想的研究則很少涉及,這說明我們對馬克思制度經濟理論的研究落后于對西方制度經濟理論的研究。

一、馬克思的制度分析方法

馬克思經濟學以經濟制度(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運用制度分析方法來論證要闡明的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特點??梢哉f,馬克思是運用制度分析方法來建立一個完整的經濟理論框架的主要經濟學家之一,注重制度分析是馬克思經濟學不同于其他經濟學的顯著標志。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薄氨緯淖罱K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本瓦@一研究對象應采用的分析方法,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边@就把研究對象與分析方法統一起來。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即經濟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于這種關系反映的是一定制度的特征,是制度具有的實際內容。所以,要揭示這種關系的本質,必須運用制度分析方法。馬克思以其辯證的和歷史的唯物主義方法論,建立了對制度研究的獨特體系和方法,深刻揭示了經濟制度產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美國經濟學家諾斯指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對長期制度變革的最有力的論述”。制度分析方法在說明經濟現象和解決經濟問題上具有的深刻性,使人們在經濟學研究的分析體系中,越來越注重采用制度分析方法。從這一意義上說,通過運用制度分析方法,使經濟問題的研究從現象層次進入到本質層次。馬克思制度分析方法的運用是以客觀存在的一定經濟關系為前提,通過分析不同經濟關系對經濟活動效率產生的不同影響,揭示經濟制度與經濟活動效率間的內在聯系,及人們選擇不同的制度安排的決策依據和決策過程,并從理論上構建以制度分析為主線的經濟學理論框架。

制度經濟學首先要回答的是人類的經濟活動為什么必須在一定的生產關系(經濟制度)下進行,這種生產關系是怎樣產生的?它的起源是什么?要說明這一問題,也必須以一定的假設前提為基礎。任何一種生產關系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的,這里的一定條件,就是社會生產力。不同生產關系的存在,都是以生產力為條件,因而生產力就成為不同生產關系的共同基礎。社會生產力的不同性質,從根本上決定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馬克思對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的分析以以下兩個基本假設為前提:

基本假設之一:生產是社會的生產,不是孤立的個人的生產。人類的生產活動從一開始就以社會生產形式出現。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征就是每個人只有和其他人共同生產時,生產才能持續進行。離開其他人,孤立的個人是無法持續進行生產的。正因為生產是社會的生產,所以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一定要發生經濟關系,對這種經濟關系做出的規范性安排就是制度。從社會生產的基本假設出發,需要有一種制度來對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經濟關系進行安排,使社會生產活動能在一定的經濟關系規范下運行。基本假設之二: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存在利益矛盾和沖突。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不同的人在生產過程中有不同的經濟利益,人們在追求各自不同的經濟利益時相互之間會產生矛盾和沖突。為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所做出的規范性安排就是制度。如果在生產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不存在利益矛盾和沖突,當然也就不需要制度。只要人們相互之間有利益矛盾和沖突,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來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從人與人間存在利益矛盾和沖突的基本假設出發,需要有一種制度為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做出安排,使社會生產能在一定的制度規范下進行。

以上述兩個基本假設為前提,馬克思的制度分析實際上涉及到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生產力發展的問題;二是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問題。生產力發展的問題是制度分析的基礎,它從根本上決定制度的發展和變遷。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最重要的就是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或經濟制度。馬克思明確地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定位為生產關系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研究馬克思制度經濟理論應遵循的基本思路。

制度分析方法的基本特點是不把對經濟現象的研究作為重點,而是著重研究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經濟關系及本質。這一分析最典型的體現就是對商品的分析。馬克思分析商品并不是對商品本身的分析,而是分析商品中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就具體表現為價值關系。馬克思對商品的分析,實質是分析商品的價值,對價值運動的分析,采用的就是制度分析方法。以分析商品為切入點,揭示價值的本質和創立勞動價值理論,這只有運用制度分析方法才能實現。

二、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實質的思想

運用制度分析方法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分析,首先揭示的是這一制度的實質。從社會基本經濟制度層面來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以財產私有制度為基礎,但財產私有制度并不等于資本主義制度。在資本主義之前的幾種社會形態中,其經濟制度也是以財產私有制度為基礎,資本主義的財產私有制度具有與其他私有制度不同的特殊內涵。這就是:資本主義的財產私有制度是與雇傭勞動制度聯系在一起。體現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特征的是以財產私有制度為基礎的雇傭勞動制度。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實質的分析,實際上是分析雇傭勞動制度。馬克思正是在對雇傭勞動制度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確立了剩余價值理論,進而建立了對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運行的分析框架?;蛘哒f,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是以雇傭勞動制度為起點,不了解雇傭勞動制度,就不可能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實質,就不能理解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正因為雇傭勞動制度反映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實質,所以馬克思把對雇傭勞動制度的分析作為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分析的前提。雇傭勞動制度確立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為什么勞動力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才成為商品?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用法律的形式創造了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霸谧杂蓜趧拥拿褡謇?,一切法典都規定了解除契約的條件,各種立法都規定了勞動契約的最長期限。”具體說,資本主義創造了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社會條件。對這兩個條件,馬克思是這樣論述的:

第一個基本條件是:“勞動力只有而且只是因為被它自己的所有者即有勞動力的人當作商品出售或出賣,才能作為商品出現在市場上。勞動力所有者要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他就必須能夠支配它,從而必須是自己的勞動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鳛槿?,必須總是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財產,從而當作自己的商品。而要做到這一點,他必須始終讓買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內暫時支配他的勞動力,使用他的勞動力,就是說,他在讓渡自己的勞動力時不放棄自己對它的所有權”。第二個基本條件是:“勞動力所有者沒有可能出賣有自己的勞動物化在內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體中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p>

這兩個條件是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加速形成的。具備了這兩個條件,資本主義就能把商品的范圍擴展到勞動力。與資本主義之前的私有制相比,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特征是確立了勞動者對自己勞動力的私有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私有權的擴展,使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商品交換的原則不僅適用于物的交換,而且也成為勞動力交換所遵循的原則。在確立了勞動者對勞動力具有私有權后,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就按照商品經濟的原則來進行。當勞動力成為和其他商品一樣,在市場上可自由買賣時,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確立就具有現實可能性。雇傭勞動制度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能和其他商品一樣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制度條件是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力具有所有權,必須從法律上承認勞動力的私有權。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確立的雇傭勞動制度,就其本質來看,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關系。這一經濟關系的基本特征是把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分解為資本對勞動力的購買和資本對勞動力的使用兩層關系,雇傭勞動制度的本質就是通過這兩層關系來體現的。

第一層關系:資本對勞動力的購買。這一層關系是在流通領域中發生的。“勞動力所有者和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相遇,彼此作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發生關系,所不同的只是一個是買者,一個是賣者,因此,雙方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在流通領域中資本與勞動力的自由買賣關系,體現了資本與勞動力作為商品交換的雙方具有的平等權利。交換所遵循的是商品經濟的普遍原則,即等價交換原則。因為是等價交換,雙方誰也不占誰的便宜。在這里,商品經濟的原則已不再局限于物的交換,而是擴展到以活的人體為存在形式的勞動力的交換。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在這層交換關系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這一層關系所體現的資本與勞動力之間平等交換的關系,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能順利運行的基本條件和保證。因為它以形式上的平等交換來建立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最初聯系,資本與勞動雙方都能接受。

第二層關系:資本對勞動力的使用。這一層關系是在生產領域中發生的。資本在流通領域中購買勞動力后,當然就要消費它。“勞動力的消費,象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費一樣,是在市場以外,或者說在流通領域以外進行的。”由于勞動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因而勞動力商品在生產領域中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因此,在生產領域中所表現出來的資本與勞動力所有者的關系,已和流通領域中表現的關系完全不一樣了。在生產領域中,資本支配勞動力,資本所有者占有勞動力所有者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產品和價值。這時勞動力的所有者與資本所有者之間已不是平等的等價交換關系,而是剝削與被剝削關系。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在這一層關系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特征,就是由這兩層關系來反映的。資本主義經濟被認為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是因為商品經濟的原則滲透在經濟活動的一切方面,尤其是勞動力的買賣;資本主義經濟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剝削經濟,是因為它的剝削是建立在等價交換基礎上的。只有把這兩層關系綜合起來,才能把握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本質。三、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制度的思想

馬克思在對雇傭勞動制度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又從更具體的層次上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制度具有的特征,以及這些具體制度是如何對生產力發展和經濟效率提高產生影響的。馬克思提出的這些思想,對具有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特征的經濟運行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一)經濟運行中的產權制度。關于產權制度,馬克思認為,財產權利反映的是經濟關系,盡管它表現為人對財產的占有,但這種占有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經濟權利。既然產權是一種經濟關系,那么,產權關系的出現根源于生產力的發展,因為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生產關系。以生產力發展為線索來研究產權關系是馬克思產權理論的基本特點。生產資料歸資本所有者私有,勞動力歸勞動者私有,是資本主義私有產權關系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私有產權關系的一個顯著特點。資本主義產權關系的產生以勞動者對勞動客觀條件的各種形式發生解體的歷史過程為前提。馬克思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這種解體,即資本主義私有產權的產生是建立在以下各種關系解體的基礎上的:一是個體農業的解體——勞動者與土地的分離;二是個體手工業的解體——勞動者與工具分離;三是封建經濟關系的解體——勞動者與人身依附的分離;四是原始經濟關系的解體——勞動者與財產的分離。資本主義私有產權關系的特征是:資本的所有者占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并購買勞動力,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本主義生產。而勞動力所有者由于喪失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為生存下去,只能不斷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因而出賣勞動力既成為勞動者維持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成為實現資本主義生產和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所以,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而且也是資本主義私有產權關系的再生產。這就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私有產權關系的本質。

(二)經濟運行中的企業制度。關于企業制度,馬克思認為,企業是現代經濟中最基本的生產組織和經濟單位,社會經濟活動是以企業為主體進行的。企業作為社會生產的一種組織制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對經濟活動效率的追求逐步形成。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包含他關于企業制度的基本思想和理論,可以概括出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馬克思對企業制度的分析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從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來揭示企業制度演變的根本原因。而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又集中體現為分工與協作的發展,即生產社會化的發展。第二,馬克思把提高經濟效率的要求看作是企業制度發展的直接原因。企業制度作為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它對經濟活動的效率有深刻影響,這種影響集中體現在企業制度的變革能創造一種新的生產力,新的企業制度既能節約生產費用、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能增加產出。而且,一種新的企業制度還能為管理的創新提供制度條件,從而起到提高企業經濟活動綜合效率的作用。第三,馬克思把企業制度的發展看作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企業制度是社會基本的微觀經濟制度,因而企業制度的發展和變化,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經濟制度。馬克思深刻揭示了企業制度與社會經濟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極大地啟發了我們對企業這一微觀經濟制度的認識。

(三)經濟運行中的兩權分離制度。關于生產要素兩權分離的制度,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是社會化大生產,為實現社會化大生產順利進行的要求,需要有相應的制度條件作保證。從生產過程的運行來看,就是各種生產要素都采取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制度。雇傭勞動制度是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典型制度。資本和土地在生產過程中也同樣采取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形式,這兩種生產要素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又產生了股份制度和資本主義農場制度。從經濟運行的層面上看,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重要特征就是在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制度下進行的。從經濟制度層面上看,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各種制度(雇傭勞動制度、股份制度、農場制度)又都是以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為條件的。勞動力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制度,使勞動力的所有者不能成為自己勞動力的使用者,而必須要由別人來使用自己的勞動力。要形成勞動者不能使用自己勞動力的制度條件,就不能讓勞動者擁有進行生產所必需的物質資料條件。所以,要使勞動力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首先要剝奪勞動者的生產資料。資本主義通過原始積累的方式實現對小私有者的剝奪,一方面使小私有者失去生產資料,成為無產者;另一方面,又使生產資料集中于少數人手中,成為資產者。同時,用法律的形式把這樣的基本關系固定下來,并使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按照這一基本經濟關系來運行,這就是勞動力所有權與使用相分離的制度。勞動力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形成的一個基本條件。正是因為資本購買了勞動力的使用權,并在生產過程中實際使用了勞動力,才構成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從這一意義上說,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運行制度是以勞動力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為條件的。

關于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制度,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是統一的,資本的所有者就是資本的實際使用者。這種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屬于同一主體的典型形式是個人企業主。資本主義的個人企業與小私有經濟有本質區別。小私有經濟中,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統一于同一主體,但它的特征以自己勞動為基礎。而在資本主義個人企業中,雖然在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屬于同一主體這一點上與小私有經濟相同,但它的特征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統一于同一主體的個人資本的形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產發展的要求,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資本也采取社會資本的形式。而與社會資本出現相伴隨的就是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生產力的要求,同時,又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成為資本運行的一個基本制度。這一制度的形成,對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從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信用制度發展這兩個層面深刻論述了資本兩權分離的根本原因和關鍵性因素,從而建立了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完整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了資本兩權分離制度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和經濟關系帶來的深刻影響,進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

關于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制度,馬克思認為,土地的兩權分離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就已經出現。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封建地租就是封建經濟關系下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體現。但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下體現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地租與封建地租不同的特點。首先,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是和發達的商品經濟結合在一起的,因而這種分離已成為一種單純的貨幣關系。其次,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者不是和佃農發生直接關系,而是和租地資本家發生直接關系。所以,資本主義地租反映的經濟關系是土地所有者、租地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關系。

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又使資本主義的農業生產形式和制度發生了新的變化,資本主義的農場制度取代封建地主與佃農的生產方式,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資本主義農場制度的確立以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徹底分離為前提,這種所有權與使用權徹底分離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土地所有者只是單純地掌握土地的所有權,農業資本家以取得土地實際使用權為條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并通過雇傭農業工人進行農業生產。正是由于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特點,使資本主義農業生產體現為土地所有者、農業資本家、農業工人三大階級的關系。這三大階級通過農場制度來發生彼此之間的聯系。這一制度使資本主義農業生產跨入了企業化、社會化的軌道。

(四)經濟運行中的分配制度。關于分配制度,馬克思認為,以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決定與此相聯系的資本主義分配制度。因此,馬克思關于生產要素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理論也是理解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依據。

各種收入的源泉是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新價值,即V+M。其中V是勞動者出賣勞動力所得到的報酬,是從新創造的價值中分得的一份。但從資本的角度看,V只是它對生產成本的補償,勞動力只是它購買的一種生產要素,與它購買的其他生產資料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勞動者把他所有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所有者,能得到的只是勞動力的價值,并沒有權力參與對剩余價值M的分配。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新價值V+M中,勞動者只是與V有關,只有資本所有者才有權參與剩余價值M的分配。

既然分配的對象是剩余價值,當然必須以剩余價值的創造為前提。總是先有剩余價值的創造,然后才有剩余價值的分配。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已創造出來的剩余價值之所以采取各種收入的形式,是以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把自己擁有的生產要素作為對生產的投入(而不是出售或出賣)為條件,也就是說,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必須把自己擁有的要素作為對生產的投入,并折算成資本,才能取得對剩余價值的分配權。各生產要素的所有權雖然并不創造價值,但卻具有對已創造出來的價值的索取權或分配權。這就是生產要素所有權關系與分配關系的內在聯系。

四、結語

馬克思運用制度分析方法,從不同的制度層面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制度及其運行,既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實質,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利益分配關系,又從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規律出發,揭示了各種具體制度與經濟活動效率之間的關系,這些理論包含的制度經濟思想極其豐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制度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在這過程中,除深入研究和發掘馬克思關于制度經濟的基本思想外,還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賦予馬克思主義制度經濟思想的時代內容,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是當代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