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發展機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6 05:44:00

導語:民營經濟發展機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經濟發展機遇分析論文

一、民營經濟迎來更有利的機遇

十七大報告講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通過事實對改革開放的極高評價。民營企業生于改革,發展于改革,所以只有繼續改革開放才能使民營企業走上富強,所以改革開放的繼續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昀大的機遇。

十七大報告講“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矛盾這一社會矛盾沒有改變,今后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樂有所居”。主要矛盾的敘述,說明不會打壓消費而會鼓勵消費,不會把收入差距作為主要矛盾,這些為民營經濟順利發展、健康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而且鼓勵消費會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令世界眾企眼紅的廣闊市場。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法津上的“平等”保護和經濟上的“平等”競爭,這“兩個平等”是十七大在非公有制理論上的昀大亮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按照十七大報告“兩個平等”的思想,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十七大非公經濟理論凸顯,民營經濟將迎來更有利發展機遇。

政府改革步伐會進一步深化,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若干意見》的出臺,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各種體制性障礙有望消除;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將逐步轉向以經濟、法律手段為主,這有利于民營企業認識和把握國家宏觀經濟的方法、節奏和力度,從而從容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中國編制的“十一五”計劃,民營經濟的發展被歷史性地正式列入發展規劃;金融體制改革也將取得實質性進展,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可望得到緩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渡期的基本結束,將為民營經濟更好地與國外投資者合作,以及民營經濟更好地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在西部大開發中,國家主要是負責基礎設施的改善;制造業、服務業的投資,則主要依靠企業在市場經濟基礎上進行。西部大開發的關鍵是西部市場的開發。西部大開發也將促進西部的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與改革。西部大開發,可以說為西部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民營經濟應對措施

要徹底消除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放膽推進民營經濟的新發展和大發展;堅持一視同仁的政策和服務,放手為民營經濟發展制造優良的競爭環境;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大力推進各項審批制度的改革;放開民營經濟的生產經營范圍,以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環境的更優化,推動民營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從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看,目前,絕大多數民營企業采取家族式的經營方式,產權相對封閉,這已經成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正如經濟學家厲以寧強調的,家族制是制約中小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企業要發展,家族經營只能是一個過渡。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必須進行以現代企業委托制為方向的改革,所有權和經營權要分離,家族可以控股,但產權要開放,企業要接受外部的金融資產,這樣企業發展才會更快。要按照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向產權明晰化、多元化發展。民營企業自身可以通過推行職工持股、經理人持股等,理順產權關系,使產權進一步明晰,實現產權的再分配和經營權的交接,構筑經理人員、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企業職工與業主的利益共同體,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行為短期化的傾向。嚴格科學的管理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民營企業要引入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模式,從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一是適當分權。實際調查發現,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管理層次不清的問題,沿襲家庭作坊制,大小事情由老板一人決定。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這種權利過于集中的管理模式必然成為發展的障礙。實行科學管理,就是要把統一管理與分層管理結合起來,營造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各得其所的良好管理氛圍,做到層次清晰、權責分明,盡量避免越級請示和越級指揮。二是嚴格計劃管理。與現代管理方式比較,民營企業管理存在隨意性大、計劃性不強的缺陷,科學管理是有計劃的管理,包括計劃的制定、執行、檢查和調整,使企業向“管理制度化、工作標準化、行為規范化、操作程序化”邁進。三是重視規范與制度。民營企業在創業階段,人員少、工作簡單,大家齊心協力解決生存問題,此時管理的重點是“事”。當企業有了一定規模后,人員多了,管理也就復雜了,此時,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成為管理中昀主要的因素,管理重點應以“人”為本,不能滿足于經驗管理,應及時轉變思路,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對產品開發、人事、財務、生產、營銷等環節進行規范管理與控制。

要進一步明確和強化有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服務和監督作用。不斷完善服務方式和手段,并為其開展工作創造便利條件,使其真正擔負起指導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重任,徹底解決“多頭管理、都管都不管”和亂插手的問題。嚴格規范政府行政行為,繼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實行行政許可法、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大從源頭上堵住和治理“三亂”行為、嚴肅查處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健全完善行政審批監督和考核機制、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的行為、減少企業的交易成本,政法機關和行政執法部門要文明執法、規范執法,切實維護民營經濟從業者的合法權益,爭做民營經濟的保護神。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鼓勵民間投資興辦實業的政策。把沉淀在銀行里的民間資金的一部分吸引出來,推動各地經濟發展。地方政府應把啟動內資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大戰略,對利用自有資金或借貸資金達到一定規模的,參照招商引資的認定標準和獎勵政策給予一定的獎勵,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二是鼓勵建立民間擔保公司的政策。鼓勵各種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吸納民間資金組建商業擔保機構,建立和規范民營企業基本信用制度,探索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的風險機制。三是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園區做大做強的政策。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有利于產業聚集,形成特色園區,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外在知名度;有利于發揮園區設施的整體效能,節約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形成昀佳投資環境;企業向園區聚集,人口向城鎮流動,有利于推進城鎮化進程。四是對骨干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的政策。地方政府按照“抓好關鍵少數”的思路,對投資規模大、發展前景好、社會效益高的重點骨干企業進行重點培植,在項目申報、解決資金、協調關系、爭取支持上進行重點傾斜。在各級選舉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評選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時,進一步擴大民營經濟從業人員的比例;對思想政治覺悟高、貢獻突出、社會影響大的,可吸收到黨的隊伍中;對參政議政能力強、社會威望高、特別優秀的,按照干部選拔任用條例,聘任或掛任地方領導干部。

要加快技術應用步伐,引導和幫助民營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鼓勵、支持企業加速科技進步,促進產品產業升級換代;要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制定品牌經濟發展規劃,努力培植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和品牌產業,并引導民營企業爭創名牌產品,通過品牌合作、貼牌生產等多種形式,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引導民營企業從分散小規模經營向規模集約化經營轉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