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非貨幣性資產價值的判斷論文

時間:2022-12-10 04:34:00

導語:淺談非貨幣性資產價值的判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非貨幣性資產價值的判斷論文

2月15日財政部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下簡稱《新準則第7號》)對企業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確認、計量、披露等重新進行了規范,與舊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相比,其重大變化主要是針對不同情況規定了公允價值計價基礎和歷史成本計價基礎,計價基礎的選擇成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會計處理的一大難點,本文擬對公允價值計價基礎的判斷作一分析。

一、《新準則第7號》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計價基礎的規定

從商業買賣角度來看,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相當于將“換出資產”賣出后再買入“換入資產”,在交換中企業應以公平的市場價格作支付(即資產的公允價值)。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可保證會計信息更具相關性,是更恰當、合理的會計選擇。根據《新準則第7號》規定,當且僅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時,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可見,商業實質、交換資產公允價值的可靠計量是企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的兩個必備條件,若不同時具備,應采用《新準則第7號》規定的歷史成本計價基礎進行換入資產價值的計量,且不確認損益。

在這里公允價值是指換入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只要換入、換出資產其中之一的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就應以該公允價值作計量基礎;若二者的公允價值都能可靠計量,一般以換出資產公允價值作計量基礎,當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更加具有可靠性,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計量基礎。

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商業實質的判斷

商業實質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的必備條件之一?!缎聹蕜t第7號》規定,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備“換入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與換出資產顯著不同”、“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兩個條件之一,便可認定為該交換具有商業實質。

1、流動性非貨幣資產與非流動性非貨幣資產的交換。

通常流動資產中的存貨、短期投資、消耗性生物資產、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是非貨幣性資產,與長期資產中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資本性及公益性生物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非貨幣性資產相比,其受市場變化的影響較小,變現能力、流動性較強,風險較低;存續時間較短,資金回收快。因此前者的風險遠低于后者,能提供現金流量的時間遠短于后者;后者可在較長時間內提供更多的現金流量,金額遠大于前者。如用流動性非貨幣性資產換入固定資產,可使企業增加生產能力,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不斷增加企業銷售收入;換入無形資產(如專利權),可能使企業獲取超額經濟利益;換入長期股權投資可使企業達到控制目的,以便從銷售、供應、技術等方面獲得回報,這些資產與換出資產相比,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現金流量。一般情況下,這兩類資產之間發生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其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具有顯著不同性,可認定為具有商業實質。

2、流動性非貨幣資產之間,非流動性非貨幣資產之間交換。

這時的交換不論是單項還是多項資產交換,也應嚴格依照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金額上進行分析,以判定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當換入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與換出資產并無顯著不同,就必須考察其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進行更深入的判斷。估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既要分析未來現金流量,又必須選擇合適折現率,可以使用未來現金流量的基本折現模型。

估計換入、換出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并比較其差額,當其與換入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可認定該交換具有商業實質。“重大”的比例是多少,準則并未給出判斷標準。當估計換入、換出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具有可靠性時,現值就是公允價值的表現形式,“差額”實際上就是補價。據現行《企業會計制度》,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少量補價的判斷標準為補價占交易金額的“25%以下(含25%)”(即收到補價的企業,補價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5%;支付補價的企業,補價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補價之和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5%時。),當長期股權投資占有表決權資本的“20%及以上”時,一般視為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重大”的上限可以定為25%及以下,下限可定為20%及以上,即當換入、換出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差額占換入或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補價應做增或減項調整)的比例在20%(含20%)至25%(含25%)的之間時,可認為是該差額是重大的,表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

三、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公允價值的可靠計量的判斷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滿足公允價值的可靠計量屬性,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的又一必備條件。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四十二條規定:“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可見,公允價值是指公平交易中雙方自愿確定的交易金額,是大家公認的交易價格,是資產的內在價值、經濟價值。公允價值的確定必須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可觀察的市價、估價基礎及方法必須具有公認性。當交換的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可用下面的一種方法來確定,可認定其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1、市場交易價格法。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涉及的非貨幣性資產有活躍的交易市場,其市場交易價格反映了交易雙方公平競價的結果,當前或最近時期同類或類似產品的成交價可作為資產的公允價值,此時的公允價值具備可靠計量性。若是舊的資產還應考慮其成新度,如固定資產需考慮折舊程度。公務員之家

2、現行成本法。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涉及的非貨幣性資產沒有活躍的交易市場,但制造該產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具有活躍的交易市場,即其現行成本具有可靠計量性,可以依據在現行市價下制造該產品所需的必要的原材料費、人工費、制造費用、輔助費用等成本加上國家公布的行業平均利潤予以確定,如固定資產、存貨、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可依據現行股票市價和股份數量予以確定。

3、預期現金流量折現法。預期現金流量折現法是企業價值估價的一種科學方法,既考慮了資產的時間價值,又考慮了資產的風險價值,可以用于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其變化模式有:

(1)調整現金流量法:關鍵是肯定當量系數α的確定,它在0—1之間,通過它將預期現金流量轉化為肯定的現金流量,無風險報酬率可采用國庫券的利率。

(2)風險調整折現率法:風險調整折現率=無風險報酬率+資產的β×(市場平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β值得計算是關鍵。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并不改變企業的資本結構,當資產的風險與企業當前資產的平均風險相同時,折現率也可采用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4、資產評估法。當交換的資產既沒有活躍市場的交易市價作參考,又不能使用現行成本法和預期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合理的估計,可以聘請專業評估機構對資產進行評估,據以確定其公允價值,如無期限的無形資產。

總之,計價基礎的不同選擇,會出現不同的會計處理,不僅影響資產的計價,還會影響企業損益的確認,更影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當認定一項經濟業務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必須嚴格地依據《新準則第7號》確定該交換是否同時具備商業實質和換入或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的可靠計量性,若同時具備,應采用公允價值計價基礎,否則應采用歷史成本計價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