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護理保險的構建和發展詮釋

時間:2022-07-06 04:50:00

導語:長期護理保險的構建和發展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護理保險的構建和發展詮釋

從20世紀末開始,多數發達國家開始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問題,引發各國政府和社會非常重視老年人的醫療和護理問題,也因此推動了許多發達國家開始發展老年保險市場??茖W技術的進步和醫療設備的改善使得當今老年人大多比以往任何時候的壽命都要長。但是,要想讓這些老年人能夠健康地安度晚年,就有必要對他們進行長期護理

長期護理保險是針對那些身體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生活自理、需要他人輔助日常生活的被保險人(基本是老年人)提供經濟保障或護理服務的保險。它是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趨勢的保險產品,目前已經成為許多國家人身保險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

通常情況下,長期護理保險相比傳統的醫療護理周期更長一些,重點在于盡最大可能地維持和增進患者的身體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即使是在無疾病的情況下,為了提高被保險人的生存能力,同樣可以選擇護理險。

一、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分析

(一)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發展趨勢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標準,在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就稱為“人口老齡化”。我國從2000年開始正式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因為65歲以上老年人2000年達到8811萬,占總人口比例為6.96%;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1.3億,占總人數的10%左右,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而且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因此老齡化速度要遠遠快于其他國家。

“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這是2006年2月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表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報告指出到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進入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平臺期。

(二)新型家庭結構導致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

上個世紀7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改變了中國的家庭結構,第一批獨生子女以每年數以百萬計的規模進入生兒育女的生命周期,夫妻兩人供養雙方4位老人,撫養1個后代的“421”模式將成為中國今后幾十年主流家庭模式。據一項京、滬、穗三大城市居民調查顯示,35%的家庭要贍養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贍養2~3位老人。中年人既要照顧年老的父母,又要照顧子女,同時還要承擔高負荷的工作壓力,導致對照顧老年人感到力不從心,以家庭為單位的老年長期護理費用不斷攀升。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傳統家庭的規模不斷縮小,年輕人外出工作,獨居的空巢老人已經越來越多了,這就是所謂的“空巢家庭”,即指無子女或雖有子女,但子女長大成人后離開老人另立門戶,剩下老人獨自居住的純老人家庭。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3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中有14.03%的家庭只有一對老年夫婦生活,有12.35%的家庭為單身老人戶。當前就全國而言,空巢家庭在城市平均已經達到30%,個別大中城市甚至已超過50%。

我國特殊的國情政策和人口老齡化導致家庭模式和結構的變化正在日益影響著居家養老的模式,從而需要尋找新的途徑來彌補傳統居家養老的不足。

(三)老年醫療費用的上升刺激了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

醫療費用支出與年齡的關系非常密切。醫療支出隨著一個國家的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而提高。日本有學者在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的人均醫療支出是65歲以下人口的5倍。我國學者黃成禮發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醫療費用是65歲以下人口的2.7~4.8倍。

近年來隨著老人壽命的延長,越來越多的慢性病老人帶來了醫療費用支出增長且呈現上升的勢頭,這對國家資源和政府預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據專家測算,我國18%的老年人將占用80%的醫藥費,6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醫藥費用將會占用一生醫藥費的80%以上,隨著老年人增多,將對社會經濟將帶來更大的負擔,這給政府的財政支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二、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供給分析

長期護理保險是要為被保險人承保長期護理服務的費用支出,這包括在療養院、護理所、家中的非專業和專業護理,主要是指護理機構和護理人員。

目前,中國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3.8萬個,養老床位120.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僅有8.6張,與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養老床位數50~70張的水平相差甚遠。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也都發展緩慢,不能滿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需求。當前社會護理機構主要面向孤寡老人,雖然近年來也陸續開始向有家庭的老人開放,但地點合適、條件稍好的護理機構價格昂貴,使得老年人及其子女從經濟上難以承受,再加上由于護理機構布局不合理且多數內部條件較差,老人只能獲得最基本的低級的護理服務。

我國護理人員的數量和素質存在失衡的情況。一方面,我國目前護師、護士與全國人口數之比相當低。根據調查顯示,到2020年,我國每1000人的平均床位數將由2002年的2.4張增加到16張,而目前護理工作者的增長速度卻遠跟不上需求;另一方面,高素質護理人員所占比例低。在我國100多萬護士中,大部分人僅具有中專學歷,占60%,擁有碩士以上學歷的可謂鳳毛麟角。

從總體上來看,對于日益增加的長期護理需求,我國護理機構和護理人員的缺乏會影響供給能力,因而制約了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

三、我國發展長期護理保險的構想

在我國建立的護理服務體系應該是法定護理保險、個人儲蓄性護理保險、家庭護理和社區護理服務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綜合護理體系。

(一)開展法定的護理保險體系

1.護理保險的性質地位

法定護理保險為政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強制實施,具有法定地位,但是考慮到目前已有的社會保險發展狀況,以及比較分析了國外經驗教訓,筆者認為最佳的選擇應是將其納入法定的醫療保險之內共同實施。理由:一是我國目前已經有五大法定的社會保險項目,短期內不可能再予以擴大,而且世界上單獨列為法定護理保險的國家不多,實施問題不少。二是現在已在中國推行的法定住院醫療保險,已把部分醫療費用承擔起來,并且不久要推出的老人醫療費統籌,因此將護理保險融入醫療保險之中,將比較容易被接受。三是納入法定醫療保險統一管理之后,將有利于治療與護理的結合,更可減少工作環節和節省管理成本。

2.護理保險的財源籌措問題

法定護理保險的財源主要來自保險費,根據已有的住院醫療保險費的籌資情況,以及對未來護理費用的預測,可以考慮僅將45歲以上的在職職工作為繳費對象,考慮到從45歲到60歲退休的15年繳費,基本能滿足老年護理服務的需求并有部分積存。國家在護理保險實行的初期階段內,主要承擔財政托底責任,即出現赤字時地方財政給予財政援助,但隨著護理保險的深入展開,國家應有計劃地實施實質投入。

3.護理保險的待遇給付問題

法定護理保險屬于基本保險,因此其給付待遇將維持在基本護理需要上。根據生活自理和病情狀況,分別設置給付等級。保險給付完全采用實物給付制,即根據護理等級給付護理服務小時。超過法定護理保險給付標準的服務費用,由被護理者本人負擔或由其他形式護理服務補充。

(二)推進個人儲蓄性護理保險體系

儲蓄性護理保險采用個人賬戶的辦法,即通過統一的標準,將存入的貨幣換算成服務小時記入賬內予以積存,勞務儲蓄可直接將勞務小時記入個人賬戶。護理保險給付,將按個人賬戶記載的服務小時提供護理服務,如投保人無需護理服務,也可以根據個人賬戶中所記載的服務小時,再按換算規定領回投入的貨幣。

(三)發展家庭護理和社區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方式

家庭護理是指在病人的家中提供長期護理服務。它既方便老人,又可以避免入住醫院或專業護理機構的高昂費用,還可以緩解護理機構不足的矛盾。我國目前比較適宜發展這種護理方式。由于醫學的進步,使大多數的護理包括看護護理到護士提供的高水平專業護理都可以在家中進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在短期內不可能建立與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全面的專業護理機構,因此與家庭護理相互補充的社區護理應當得到進一步重視,可以借鑒許多發達國家的社區護理發展經驗,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明確收費標準、規定服務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