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碳的評價與分析
時間:2022-07-27 05:48:00
導語:中國低碳的評價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緩減氣候變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得到了全球的各個國家的響應。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聚集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量的75%左右。據此,在全面推進低碳經濟時,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更是重中之重。國外很多國家早已開始了低碳發展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8年,國家建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選定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首批試點城市,這標志著我國低碳城市的建設正式起步。從試點到現在,“低碳”迅速受到各地熱捧,深圳、杭州等多個城市也積極開始了建設“低碳城市”的摸索。而關于如何對城市低碳建設的發展狀況的評價研究則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本文構建了城市低碳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東中西11個城市的低碳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與分析。
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碳排放不僅來源于經濟發展,產業運行過程,也來源于社會的消費過程,所以城市低碳發展也涉及能源、經濟、社會、環境、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本文運用AHP方法,構建了三個層次的城市低碳發展水平評價體系。第一層目標層為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第二層準則層主要是按照輸入—輸出的路線,從能源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技術低碳四個方面構建評價體系,詳見表1。
由表3和上圖可知,除深圳外,大部分城市的指數都為-0.6~0.6,各城市的低碳發展水平存在著差別。其中,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的綜合指數均在零點以上,由此看來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城市低碳發展水平也略高。而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重慶、天津、武漢、長沙等城市的低碳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在四個子系統中,經濟低碳指數波動最為明顯,指數最高的北京與指數最低的宜昌相差近3個點。北京、廣州、深圳3個城市的碳生產力水平高,技術也比較發達,具有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這說明城市間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社會低碳指數和技術低碳指數波動形態相對平穩,重慶市在這兩個指標中都獨占鰲頭。主要原因在于重慶的山城地形復雜和科學技術不發達,限制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不完善,從而汽車的使用量少,碳排放量相對較少,再加之重慶的CDM項目在2008年就達到10個以上,這無疑給重慶的節能減排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此外11個城市中,湖北宜昌除社會低碳指數大于零以外,其他子系統指數均小于零,這與宜昌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緩慢、科學技術落后有關,但也由于宜昌地小、人口較少,城市空間不緊湊,綠化比例大,城市的環境質量較高,所以宜昌的社會低碳指數見好。
4結果與分析
深圳市作為全國經濟發展領先的城市,在低碳建設方面,也走在了國內其他城市的前面。我們發現排在前5名的深圳、北京、上海、廣州和杭州,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征:碳生產力高,單位GDP能耗低,科學投入強度大,但人均碳排放和每萬人擁有汽車數量都高,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低。這些城市經濟發展迅速,且高校人才濟濟,科技比較發達,但同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城市空間密度大,綠化覆蓋率低,而且資源緊張,環境系統相對較差。發展建議:①從空間、交通、綠地三方面合理規劃城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增加綠地面積。②限制外來人口數量,或通過建立衛星城來分流人口。
天津、南京、武漢、長沙4個城市的低碳發展水平指數均在-0.2左右,反映這4個城市的低碳發展水平差別較小。但4個城市在能源、經濟、社會、技術4個方面發展狀況各有千秋。天津和南京的單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量都比武漢和長沙相對要高,天津第三產業所在比重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都比較低,環境質量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仍居主位,能源消費偏高,碳排放系數高;二是人口密度大,生態環境惡化,綠化面積少。長沙單位GDP能耗和人均碳排放量為四市最低,碳生產率最高,說明長沙市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較為迅速。但最高的每萬人擁有汽車數量,和最低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又說明長沙的經濟發展帶動了工業的發展以及私家車的數量增長,加大了能源碳排放。
重慶市在11個城市里屬于特殊的一員,它是唯一一個西部城市。而且它的情況正好和前5名城市相反。重慶市人均碳排放量和每萬人擁有汽車數量都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相對高,而且重慶市的低碳資源豐富,但由于經濟發展緩慢,碳生產力低,單位GDP能耗高,第三產業結構比例較小,仍然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重慶市未來的節能減排任務繁重。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意味著重慶市的低碳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總而言之,各地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自己的低碳策略,才能將城市低碳建設發展得更好。
- 上一篇:R軟件系統聚類分析剖析
- 下一篇:煙草財務部情況小結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