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農業會展的狀況與戰略
時間:2022-01-06 11:53:00
導語:當代農業會展的狀況與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展是各種會議、展覽、展銷活動的簡稱。農業會展以農產品、農產品加工、花卉園藝、農業生產資料以及農業新成果新技術為主要內容,主要包括有關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各種主題論壇、研討會和各種類型的博覽會、交易會、招商會等活動,具有各種要素空間分布的高聚集型、投入產出的高效益型、經濟高關聯性等特點,是促進消費者了解地方特色農產品和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現代化平臺。農業會展經濟源于農產品市場交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繁榮,是農業市場經濟和會展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旅游、貿易等產業一起必將成為頗具前景的朝陽產業。
一、山東農業會展業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一)展覽項目持續增長,數量明顯擴張
在整個會展業中農業會展業起步比較晚、起點比較低,但發展很快,山東的情況也是如此。20世紀90年代山東農業會展業正處于醞釀起步階段,由于對農業會展業的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低,再加上展館數量少、面積小、設施不配套等原因,主要是組團參加全國農業博覽會、全國農業綜合開發成就展等在北京舉辦的以展示成就為主的全國性展覽,全國各地只是零星地舉辦一些小型展覽,1997年山東的農業展覽項目不足10個,其中國際性展覽只有青島國際漁業博覽會一個,其他的均為區域性小型展覽會。進入21世紀,山東農業會展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在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全國性展覽的推動下,在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煙臺國際果蔬?食品博覽會等展覽的帶動下,在山東舉辦的農業展覽數量和規模持續增長,據山東省農業展覽館初步統計,2009年在山東舉辦的農業展覽數量達到31個,其中國際性展覽3個、全國性展覽6個、全省性展覽7個、各地市區域性展覽15個,展覽會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觀眾人數持續增加,2009年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的觀眾達到了創紀錄的171萬人次。
(二)展覽主辦單一,政府主導色彩濃烈
農業會展作為最直接有效的農產品促銷手段,由于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各級政府基本上都設立了農產品營銷促銷專項資金,多數的展覽會、交易會等農產品促銷活動幾乎都可以得到政府的專項補貼,另外,許多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投資、推介產品,提高當地名特優產品的知名度,加快發展,組織了大量招商引資、展覽展示、交易等展會活動??偟貋碚f,辦展主體以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門、政府臨時機構、貿促會等半官方貿易促進機構)為主,商協會為輔,展覽公司只是參與其中的展臺搭建、特裝等,作為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的則很少。在山東舉辦的國際性和全國性農業展覽辦展主體基本上是農業部等國家部委和山東省政府,全省性的展覽主辦方基本上是省政府有關廳局,市地區域性的展覽主辦單位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展覽會的組織籌備和展會期間的活動安排也是以政府及部門為主。
(三)展覽舉辦地集中程度高,經濟發達地區領先
現在山東各市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展館,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舉辦的農業展覽活動,并且,越來越多的市提出要大力發展會展業。但是,同整個會展業一樣,山東的農業展覽尤其是省級以上的大型展覽舉辦地主要集中在濟南、青島、煙臺、濰坊等東部經濟發達的少數幾個城市,西部僅有全國林產品交易會在菏澤市舉辦。
(四)展覽直接經濟效益低,主要靠社會效益驅動
相對于其他行業展覽而言,山東農業展覽直接收入都少得多,盈利能力有限。以展覽的主要收入攤位費為例,比其他行業展覽相比平均低29.1%(見表1),并且除攤位費以外其他方面的收入很少。根據會展經濟的理論和山東省農業展覽館的調查,在目前農業會展行業的收費水平下,標準展位數量達到200個是展會盈虧的平衡點,這就意味這山東地方區域性農業展會基本上處于虧損的邊緣,基本上無盈利可言,也說明山東農業會展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還很低,農業展覽還是一個弱勢產業。
二、農業會展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展示和宣傳農業農村經濟成果的窗口。如何展示中國農業農村經濟取得的成就,讓全社會關注“三農”、重視“三農”、服務“三農”,農業會展無疑是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事實證明,農業部每年一屆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及各?。ㄊ?、區)舉辦的農業博覽會、農產品交易會等,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促進流通的重要手段。農業展會已成為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手段,農業部近年來的農產品促銷項目大都是通過展會形式得以實施。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各類大型農業展會,催生和促進了一大批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擴張和發展,帶動了一大批強勢龍頭企業的興起與提升,培育打造了一大批名優特新農產品品牌。
第三,推動貿易,拉動內需的重要杠桿。全國各地舉辦的大型農業博覽會、交易會、洽談會等,展會本身的貿易成交額少則幾十億多則幾百億,于此同時,還輻射帶動了展會舉辦地的住宿、餐飲、旅游、購物等第三產業發展,按照展覽業1:9的經濟帶動效應,對拉動地方內需起到了更大的杠桿作用。
第四,擴大國內外農業交流與合作。當今的會展業發展趨勢是會議和展覽聯動,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展會為參展商、采購商、觀眾等搭建了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采購商選擇產品,投資者挑選項目,觀眾認識新產品和新技術,各級政府了解農業發展的新動態,從而促進全社會關注農業、支持農業、投資農業、發展農業良好局面的形成。
三、農業會展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缺乏政策引導和行業規范,管理體制不健全。目前,國內有影響的大型農業展會,大都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主辦,但都沒有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基本上是搭建臨時班子、主管部門監管指導,可持續性和連續性差,大大影響了農業展會質量的提升和功能的發揮。
第二,市場機制缺失,資源未能充分整合。農業展會政府主導成分太多,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不能充分調動和優化各種社會資源,許多展覽流于形式,國際化程度不高,專業采購商組織力度不夠,直接影響了展會效果。
第三,規模小,檔次低,重復辦展。多數區域性農業展會大多是從眼前利益出發,缺乏品牌規劃和可持續發展,不僅展會效果不好,經濟和社會效益不高,而且對農業會展市場的正常培育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第四,參展主體觀念滯后,認識不到位。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和各類涉農企業是農業展會的參展主體。發達國家和市場經濟發展成熟的國家,展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營銷方式,在日本,客戶一般喜歡在展會上先建立聯系,了解企業和產品或試訂小批量貨,為將來大批量訂貨打下基礎。目前,國內企業對展覽這種立體直觀、針對性強的新型營銷方式認識不足,另外,國內企業往往看重展會的直接效果,實際上,展會潛在的和后續效益要遠遠超過直接效果,據美國一項調查,在展覽結束后16%的客戶再聯系一次才簽約,10%的客戶再聯系兩次后才簽約,20%的客戶再聯系三次后才簽約。因此,不能只注重展期內的效益和效果。
第五,農業會展業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沒有引起行業的足夠重視,農業展會自身宣傳不夠,公眾對農業展會的認識程度僅僅停留在農副產品的銷售和購買上,對新形勢下農業會展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全面。
四、對策研究
第一,明確政府在會展經濟中的定位。農業會展業的滯后性決定了短期內還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以資金支持和補貼的形式扶持農業會展發展,同時要逐步培育會展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一是政策投入和經濟投入。在農業場館建設、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二是為本省企業提供出省、出國參展經費支持。借鑒德國等農業展覽發達國家經驗,通過農業機構,對走出去參展的農業企業在展位費用、物流、產品出境手續辦理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三是協助、配合展會開展推廣工作,在采購商邀請、展會宣傳推介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補貼與支持。
第二,發揮農業部門“搭臺”的主要作用。隨著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地位不斷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大幅提升,農產品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賣難”的現象。加之,農產品國際貿易壁壘不斷增多,農產品出口面臨著許多困難。各級農業部門要把農業會展業作為促進市場建設和農產品營銷的重要手段來抓,結合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發展情況,研究提出農業展會布局和發展思路的指導性意見,指導展會的健康發展。
第三,加快農業會展專業化建設,打造品牌展會。針對目前農業展會數量多、規模小,層次低、良莠不齊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對現有展會進行歸類排隊,提出布局合理的整合意見,發展有產業依托的展會,重點扶持和保護品牌展會。加強培訓,培育專業會展人才,為農業會展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四,積極培育農業會展市場,調動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業會展業必然要從政府辦展走向市場辦展,政府應從培育成熟的市場主體、建立市場規范和鼓勵市場自由競爭三方面著手,推動農業會展的市場化和產業化。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不同所有制企業和資本進入農業會展行業,通過市場配置資源,解決管理觀念滯后、展會效益低、內外兩張皮等不利于展會發展的問題,促進農業會展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 上一篇:食藥監年度黨風建設計劃
- 下一篇:招商部門全年招商引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