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與消費結構變動的關系

時間:2022-06-03 03:39:18

導語:農民增收與消費結構變動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增收與消費結構變動的關系

農民增收的最大保障就在于家庭性經營收入,由于家庭性經營收入受到外部經濟環境及產業發展規模的影響較大,加之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產業布局,一方面為農民增收帶來更多的經營性渠道,另一方面實力雄厚的市場需求疏散大量滯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同時為開拓農村市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農民對于增收的預期較為樂觀,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及城鎮化帶來的社會福利使得農民對于增收信心十足。

1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二元城鄉結構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長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人口對城市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享有。城鄉之間在公共機構的資源享有上存在的巨大的差距,如衛生醫療,教育等使得城鄉居民個人素質相差甚大,從而嚴重制約了農民增收的自我能力發展。從國家經濟政策的宏觀傾向上,對農業傾向較少,首先對于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農業用地補償,土地流轉等嚴重侵害了農民的利益;其次,財政對農業上的支持相對于二、三產業而言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涉農設施的投資,尤其是農田水利設施,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等;涉農金融體制不夠深入,信貸業務尚未落實到亟需資金的農戶手中,另外貸款高利率給農戶帶來的高額成本也是涉農金融需要調整的內容之一。就全國農業發展水平而言,整體農業發展產業化進程雖然步伐較快,但是所在層次依然不夠成熟,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較弱,降低了農民及農民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動機。同時農業的小農經營無法形成產業規模,更缺乏自身品牌的建設與維護,無法滿足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多樣化、專有化、營養化的消費需求,從而阻礙農民增收。

2農民消費心理

2.1對商品消費需求的變化通過對農村居民對商品消費數量與質量的調查,發現農民消費的重點仍然在生活消費支出,其中食品消費、文教娛樂用品、醫療保險、交通與通訊的消費支出有明顯的提高,說明農民對于上述生活消費需求是現階段農民的主要需求,同時也說明了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及對教育、醫療等的優質需求。隨著一系列家電下鄉活動的開展,品牌家電的低價促銷使得農民對先進家電如高清電視、空調、洗衣機等在家電質量與服務質量上有了更高的選擇要求。

2.2消費水平顯著提高,但消費需求優化能力欠缺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消費需求及消費能力顯著提高,但由于收入能力的局限性,、消費需求后勁不足,對于服務型消費的能力仍然有限。尤其在對于農業保險、農民人身保險的消費上仍處于萌芽階段,同時在飲食上除了滿足溫飽及必要的營養需求外,農民對于健康的消費需求意思非常薄弱。在廣大的農村市場,一方面缺乏合理的市場疏導、高質量的消費品未能落戶農村,另一方面農村市場上由于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鄰里關系,使得農村消費市場制度的維護難度增加,同時對于劣質、有公害及次優商品服務的維權與整治帶來潛在的威脅。對于農民金融消費而言,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民間小額借貸活動日益頻繁,雖然規模有限,數額不高,但農民在借貸上消費心理的增強是消費需求進一步優化的方向之一。

2.3基本消費需求仍占據主導地位消費心理是一個長期改善的過程,即便農民收入提高了,消費能力上升了,但是消費心理卻很難與消費能力同步變化。首先消費能力是由消費者現有的經濟實力決定的,而消費心理是一個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消費習慣。因此,對于多數以務農為業的農民而言,仍會保持原有的消費習慣,消費重點放到生活必需品,生產投入品;對于產品需求,重點在于價格是否低廉,對產品質量要求不高,更不會追求相應的產品服務。農民在選擇商品時,優先考慮的是商品的價格是否在自己承受范圍之內,其次是商品的質量與商品附帶服務。而隨著農民群體中年輕一代人的成長,青年農民的消費觀念與消費心理較上一代農民群體而言發生了較大變化。這一代農民對于商品消費有更多的個人偏好,更多的追求所選商品質量與服務。另外,農村常見的人情消費由于受廣告導向的影響,一些合理的消費需求在廣大農村極為常見。

3農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3.1農村總體消費結構的變化在農民的基本消費支出中,食品消費支出呈現下降趨勢并且消費主導地位開始下降;衣著消費支出隨著收入增加,農民對衣著需求的數量與質量逐步提高;住房消費如投資新房或重裝房屋支出等經歷了之前的消費高潮,如今消費需求程度也處于下降的趨勢;交通及通訊消費需求今年來出現了顯著的提高,隨著農村路路通計劃的有效落實,交通狀況得以極大改善,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對交通及通訊的消費需求;醫療健康消費及教育娛樂消費邊動不大,原因在于農村醫療合作保險的普及和免費義務教育工程的實施,農民對于醫療健康及教育娛樂消費需求保持原有水平。

3.2消費品質量得以提高農村城鎮化在城鎮化進程中為農村市場帶來了多元化的商品供給,豐富了農村市場,有效的市場競爭,極大的提高了農村市場上流通的商品質量。另外隨著家電下鄉等活動的開展,國內名牌家電及日用品開始廣泛進駐農村市場,高性價比的名牌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的消費需求。

3.3質量型消費明顯根據恩格爾定律可知,當收入提高時,對于消費的偏好將更側重于產品質量與服務。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消費傾向已不再是過去的以滿足基本的生活保障為基礎,而是向質量型消費轉移,以質量和服務作為商品選擇的第一偏好準則。對于健康的消費需求,農民已經開始注重這方面的消費支出。

4農民增收與消費結構之間的關系

4.1農民增收可以促進消費結構優化根據收入消費理論可知:收入的增加必然會引起消費增加或層次的提高。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農民收入在近十年來不斷增長,農民對于消費的分布與選擇反過來驗證了上述理論的成立。另外農村市場的不斷擴大,商品供給的多元化趨勢,進一步促進了農民消費結構的提升,對商品質量與服務的有效訴求,也在收入增加,商品供給多元化的環境下得以實現。另外,農民消費中占相當比重的生產性消費也會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而上漲,而收入的增加同樣的會引起其他消費品或同質替代品的變動,最終形成一個以質量、服務為導向的消費傾向。近年來隨著各項惠農、利農措施的相繼提出,農民消費方式在涉農政策的引導下為農民消費提供更多的途徑。

4.2合理的消費結構促進農民增收2008年經濟危機過后,經濟活動發展緩慢,生產過剩,剩余產品無法及時處理,解決經濟發展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有效需求,而消費需求是社會需求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合理的消費需求可是幫助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利于國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產業鏈上游的第一產業從業者。對于現階段經濟發展環境而言,上一輪經濟危機余波剛剛平息,而新一輪的歐債危機影響已然開始影響到我國的外向出口。解決好國內需求,尤其是占據多數的農業人口的需求問題是改善經濟發展狀況的有效途徑,只有經濟的發展,才有可能實現收入的提高。從這一層面上講消費決定收入在理論上也是可以行得通的。就國內發展而言,解決好內需尤是國家經濟發展重大突破口,因此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關于促內需的方案,其中農村市場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為此國家不斷改善農村就業環境,幫助農民實現增收。即提高了農民收入實現社會穩定,同時刺激廣闊的農村市場的消費需求,緩解生產剩余,實現全球經濟危機大包圍中的自我解脫。而農民消費中生產性消費與投資性消費具有一定的資本回報率,能夠繼續在其他產業活動中創造價值,是一個資本可循環的良性消費。通過生產-流通-消費-投資,這一整體流程實現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無論是該產品處于產業鏈的上游、中游還是下游,都將最終投入市場,獲得經濟效益。在經濟效益分配中,農民所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此合理的消費結構在一定的行業部門,一定的資源配置機制下是可以實現農民增收的社會效果的。從完全性消費這一極端來講,非生產性消費及非投資消費的擠占,社會再生產,資源重組機制也會在各行業部門紊亂,同時按照產業波及效果最終導致農民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惡性循環的結果。

5促進農民合理消費的對策

5.1實現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提高農民購買力目前,農民收入中非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少,單一的收入來源限制了農民的購買力。因此,從根本上解決收入問題是促進農民消費的最大推動力。首先,在保障農業收入穩定的前提下,實現非農收入比重的提升。政府要在農民增收的各個環節中充分發揮調節作用,加大農業的財政投入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種糧農戶直接補貼數額,鼓勵農村專業合作化生產及相關環節的資金支持。其次,為農民創造更多的財產性收入與投資性收入的機會。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優勢,加大農村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當地農村勞動力,實現勞動力本地就業,此外加大農產品生產技術含量,通過品牌化經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通過發展農村旅游業、餐飲業等綜合性產業鏈的建設,發揮資源優勢,為農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本土化渠道。對于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工進城務工也是農民非農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在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大遷徙過程中,通過降低農民工進城務工成本,切實提高農民工實際收入。對于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符合進城務工基本的技術需求,將對農民工就業率的提升意義重大。無論農村政府還是城市勞動力管理部門都應加強對農民工基本的技能培訓投入,一方面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為農民工實現增收提供保障與多元的就業方向。

5.2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不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極大的滯后于農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政府應在此過程中繼續加大農村科技扶持力度,多方面實現農業專業化、產業化、規?;洜I的局面。其次,在農田水利設施、道路交通、農村物流體系、農業生產金融支持等方面,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與農民對農村配套基礎設施的需求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最后,完善農村消費網絡建設,豐富農村市場運行模式,形成一套結構完整、充分競爭、公平高效的農村消費服務網絡。對于農村社會保障而言,中央政府應繼續開放農村居民社會福利、農村低保、合作醫療、免費義務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同時合理評估農村征地補償限度,繼續深入農村稅費改革,增加農民未來收入的穩定性,全面提高農民的非農業收入,刺激農民消費需求。

5.3樹立正確的農村消費觀念消費觀念是影響消費的主觀因素,在消費心理上根據個人偏好對商品的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個人消費行為的集體貢獻對市場消費導向有著方向性的改變。因此,在農民收入約束的情況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規范農村市場的重要條件。當然,有些根深蒂固的農村消費習慣已然很難改變尤其是過度的消費浪費,政府應該加強引導,遵循消費的科學性、健康性、環保性;反對過度消費、灰色消費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消費方式,積極鼓勵科學消費、健康消費。

5.4建立農村新型消費點目前,農村消費市場主要是以生活產品與農產品消費品為主,以服務、健康為導向的產品市場相對薄弱,而且市場分布不合理。對新型消費品供給而言,農村市場潛力巨大,該類型市場在農村的建立不僅加大了企業市場規模,同時為對于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生產環境提供新的路徑。在政策取向上,政府應及時出臺相關政策維持農村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為新興消費市場在農村的開展保駕護航。

作者:周繪詠單位:肥西縣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