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消費模式與協調研究
時間:2022-01-22 03:09:27
導語:農村居民消費模式與協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建設以來,隨著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長,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模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費、生活能源消費和人情消費支出等方面都呈現出一定的低層次性。1.1生活消費支出中發展享受型支出比重大幅增長。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國民經濟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農村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吃、穿、用、通信等方面的消費支出也表現出良好態勢。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模式總體上已經跨過了貧困型階段,正處于從溫飽型向寬裕型轉變階段,部分居民已達到了小康型階段。從恩格爾系數看,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都已達到小康標準,2015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4.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從表1可以看出,2015年,農村居民收入已達到11421.7元,消費總支出達到9222.6元,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80.7%。消費支出中,享受發展型消費支出不僅絕對數量快速增長,占比也大幅提高。2015年,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分別為1163.1元、969.3元、846.0元,在消費支出中的占比分別為12.6%、10.5%、9.17%,相比于2000年的5.6%、11.1%、5.2%已有大幅增長。主要食品消費中,蛋、奶、干鮮瓜果類支出分別達到8.3、6.3、32.3千克,比2010年的5.1、3.6、20.6千克,都有較大增長,而原糧消費159.5千克,則比2010年181.4千克減少不少。耐用品消費上,每百戶居民中,摩托車、電冰箱、空調、家用電腦數量分別達到67.5、82.6、38.8、25.7臺,比2010年的59.0、45.2、16、10.4臺,也有較大幅度增長。這都表明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模式已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逐步轉變。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1.2生活能源消費中低層次、高污染消費持續增加。當前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水平長期增長緩慢,大部分農村居民生活依然以薪柴、煤炭等傳統、高污染物質能源作為主要生活能源,在農村人口不斷減少的情況下,農村居民的煤炭消費卻從2000年的8456.96萬噸持續增加至2013年的9289.83萬噸,而城鎮居民煤炭消費總量下降了50%左右,這表明農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費還處于低層次階段。農村居民對于商品能源消費量不大,煤氣、石油等優質能源使用比例小,人均用電消耗量約為130千瓦,也遠遠低于城鎮居民消費。1.3日常消費中人情消費、喪葬消費支出較大。農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與之俱來的人情消費成為了農村居民的一大支出,消費名目繁多,請客送禮、鋪張浪費之風成為了農村社會縮影;在農村社會中,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現象嚴重,為了講究排場,一場喜事下來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已經相當普遍,部分農村居民不顧自身經濟實力,借錢操辦,形成了一種不良消費之風。據懷化某村支書統計,全村585戶農村居民,共有2673人;近5年來,除升學、當兵、慶生等宴會活動外,共發生婚喪嫁娶及建房宴席213起;其中213戶農村居民生活總支出中:紅白喜事花銷耗費5年全部收入的70%,占用了5年全部生活開銷的75%。
2農村地區現階段消費模式的特征
2.1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有所改善,但仍不夠合理。近年來,雖然農村居民收入呈現逐年上漲的良好趨勢,消費結構因經濟收入有所改善,但與城鎮居民相比還是顯得相差甚遠。從消費內容比重來看,農村居民日常生活消費支出比重明顯高于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比重,但是城鎮居民的日常生活人均消費支出依舊高于農村居民;從消費內容形式來看,城鎮居民享受型消費支出較多,在休閑娛樂、網絡購物、通訊、教育投資方面等消費支出所占比重較多,而農村居民消費內容較為單一、娛樂方式也相對簡單。2.2低碳環保消費意識薄弱,還處于非可持續發展消費模式階段。大多數農村居民對自我消費方式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缺乏相關認識,節能環保意識普遍不高,其傳統的消費觀念中以最低的經濟成本滿足生活所需為消費標準,對于消費一些高經濟成本的環保消費品暫時無法接受。類似于沼氣等生物質能源的使用率和普及率不高,加之沒有約束的隨意堆放日常生活垃圾、大量使用傳統焚燒法清理田間雜草、利用薪柴取暖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直接造成了農村居民生活環境的污染。2.3不良消費觀念形成的鋪張浪費消費模式。對于農村消費而言,農村居民所面臨的人情消費背后隱藏的是一種惡性消費陋習,鋪張的紅白喜事推高了家庭的人情支出,人情消費和鋪張浪費之風水漲床高,帶來了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原本可以用于生產的資源被扭曲成炫耀性消費,同時也扭曲了農村居民之間淳樸的相鄰關系,沉重的人情消費不僅增加了農村居民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農村居民的精神負擔。
3農村地區現階段消費模式形成的原因
3.1較低的收入水平。我國農村消費市場基本上還處于較為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階段,農村居民消費注重于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即花費最小的經濟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來滿足日常所需;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程度低,且帶有季節性風險,農村居民只能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盡量向自然免費索取,在產生效益的同時不斷排放生產所需廢棄物,造成了土地的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導致農村地區生活環境破壞嚴重。3.2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有限。農村居民消費環境欠佳,農村地區通訊落后,信息流通渠道狹窄,難以形成快捷的商品流通體系及售后服務,雖然具備一定的消費能力,但農村消費市場上的產品并不能完全滿足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一些不良商家更是將城市滯銷的產品轉移到農村,嚴重打擊了農村居民消費熱情;另一方面,農村社會保障極為缺乏,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基礎設施建設不齊全,使農村居民對今后的生活保障缺乏安全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居民本有的消費需求。3.3保守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文化。受周圍生產生活環境影響,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消費一直以來都滿足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消費行為相對保守且偏向于從眾消費,對某一種商品的消費往往受周邊鄰舍的影響,帶動消費需求,同時,農村居民面子消費、人情消費較重,盡管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存在攀比、盲目、不失臉面的消費心理。農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識和環保意識,層出不窮的假冒偽劣產品充斥農村消費市場卻無法辨別,由此可見,農村居民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清潔消費理念。因此從個人利益出發的個人理性將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負的外部性將使集體利益受到損失。
4從消費協調角度看農村居民消費模式變化
消費協調是一種消費者、企業、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消費方式、消費結構、消費行為、消費觀念和消費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的新的消費形式,是通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達到全面協調為目的,以追求物對人的有用性得到滿足的同時付出生態環境代價最小化為基礎,在與傳統消費模式相比較的同時超越傳統所構建出的一種新型消費模式下的消費過程。消費協調追求人類社會消費方式與消費觀念的協調,從而對全體居民的消費水平的差異性、消費等級的平等性、消費模式的協同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消費協調還追求人類消費與自然的協調性,這要求人類社會的消費要符合節能、環保標準,實現可持續消費模式。當前我國農村居民人口仍然眾多,市場發育程度相對較低,生態建設人為投入較少,原始依賴程度較高,生態環境改善的責任較重,在向自然界索取過程中仍存在過度消費的問題,因此在農村地區構建消費協調模式有其必要性。隨著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生活質量指數進一步提高,當農村居民逐漸有能力對消費模式進行新的反思和舍取時,將在社會整體進步過程中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模式,降低污染嚴重產品的消費量,實現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費與社會文化、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農村居民作為一個龐大的新興消費群體,其消費協調模式構建要求努力改善制約農村居民協調消費模式構建的內外部因素,有利于農村居民基礎設施的改善,注重消費模式的環境適應與可承載性;有利于農村消費市場活躍度的提高,注重于消費模式的協調發展型;有利于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的更替、消費方式合理度提高以及消費結構的優化。
5改變農村居民消費模式,促進消費協調的政策建議
農村居民是農村消費市場的主體,擴大農村居民合理消費,保障農村居民日常生態消費,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改變農村居民模式以此在促進消費協調。5.1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和規范。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應該認真貫徹中央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多方面的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多角度的改變農村居民消費現狀,在努力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的同時規范農村市場消費活動。政府作為能引導和規范農村居民消費的先鋒力量,應該加強生態消費、適當消費的宣傳,積極支持農村居民農業生產向規?;?、規范化發展,引導農村居民改變當前不健康的、非資源節約和非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方式,適當通過減免稅費、提供財政補貼等措施鼓勵農村居民消費低碳產品,例如太陽能、沼氣等新能源。5.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消費環境。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有所改進,但農村水、電、交通、網絡信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還不夠完備,大部分的農村居民并沒有享受到這些農村基礎設施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一方面是因為建設資金有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緩慢,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約束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有些農村居民居住較為分散、偏遠,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可行性不大,因此在調整聚居區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同時,應該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提供農村居民良好消費渠道,為農村消費市場提供節能、環保、優質產品,促進城鄉消費和諧。5.3積極改變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倡導適當物質消費、豐富農村居民精神追求,加強對農村居民消費教育,提升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促使農村居民轉變消費觀念。一方面,可以通過建設形式多樣的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來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種教育形式,提高農村居民素質,幫助農村居民培養自主消費意識,減少跟風消費、盲目消費現象,提倡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當然,生態消費并不是等同于減少消費,而是要求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消費能以農村居民生活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擴大農村居民消費的同時增加對促進身心健康和文化進步的精神層面消費。
參考文獻:
[1]農業部關于印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通知.
[2]王進.農村居民和諧消費模式構建及實現途徑[J].商業研究,2010,(03).
[3]薛慧.淺談農村流通業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協調發展機制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7,(15):212.
[4]夏妍,程斌.我國農村流通業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協調發展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3):38-40.
[5]楊艷,劉慧婷,徐懿佳.轉變農村消費模式與實現生態消費[J].農村經濟,2011,(01):58-62.
作者:尹剛 單位:中共邵陽市委黨校
- 上一篇:高職院校學生消費觀探討
- 下一篇:城鎮化與居民消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