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節能技術經濟論文

時間:2022-08-21 03:06:09

導語:建筑節能技術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節能技術經濟論文

一、在當前形勢下居住建筑節能技術中采取的措施

我國在近幾年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對于居民的居住環境以及各種資源的節能減排等一系列涉及到民生的問題都引起了我國的高度重視,因此也制訂了許多的相關法規進行保護,正是由于這些標準的建立以及實施在進行資源的節能使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傮w而言,在我國的大部分城市居住的建筑環境的整體結構的技術水平都比較低,居住環境質量差。按照國務院[1992]國發66號文:“從1995年起,在我國寒冷地區的城鎮新建的住宅中都使用了采暖能耗降到50%的標準中,各建筑物節能率都必須達到35%,供熱系統節能率應達到23.6%。1996年7月1日起實施新的標準《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部分)JGJ26-95》,按此標準建造的采暖居住建筑節能率均達到50%。為了保證這一標準的實施,需要采取一系列技術措施[1]。在建筑外圍護結構中,墻體所占比重大,通過圍護結構的傳熱耗熱量約占75%~80%。外墻體的保溫設計相當重要,必須改變以往老的外圍護設計,采用新的節能墻體材料。實施國標《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95新標準,外墻材料有很大的改變。增加保溫效果,將原來的承重粘土磚改為承重空心磚,增加了磚的空隙率,對保溫起到了作用,但由于施工磚墻體時,空隙容易被砂漿堵住,難以保證保溫效果。墻體改革,推動了新型墻體材料的發展,多種節能型墻體應運而生。采用多方位的建筑節能技術,在建筑中的外觀,以及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各方向的朝向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建筑的建造過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門窗,還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材料中都要時時牢記節能技術的使用,依照相關規范標準,進行建筑物的精心設計,在使用建筑節能技術中,盡可能地采用一些新的科學節能技術,以及新型節能材料和工藝。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節能效率,達到節能目的。

二、現代居住建筑節能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所處緯度和自然經濟社會狀況不同,各地在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工作時遇到的阻力和解決思路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改造模式。主要有兩大類別:第一類是全面改造建筑圍護結構、室內采暖系統及計量和室外供熱系統,由于改造投入大,所占比例較?。坏诙愂侵桓脑旖ㄖo結構、室內采暖系統及計量和室外供熱系統中的一部分,改造的系統性不強,如,只改造室內散熱器和采暖管線及安裝溫度調節和計量裝置。改造成本和改造利益缺乏聯系機制,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項目成本補償時間較長和收入回報較低,供熱企業參與改造的積極性不高。一是熱計量改造后要按照熱計量收費,需要供熱方提供的熱量明顯高于居民需要的熱量,讓居民具有自主調控的空間,勢必增加企業的供熱壓力,而居民按熱計量交費,在供熱管網沒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下供熱企業的效益并不明顯。同時,按照熱計量收費需要先用熱后收費,供熱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較大,改造成本負擔過重,改造工程回報周期長,收益率低。二是受技術和成本制約,既有居住建筑能源消耗的計量方法、儀器設備、結果可信度等還不能完全滿足實行熱計量收費需要的能源管理要求,由此帶來的一些維護成本也影響企業的效益。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籌融資機制不夠完善。改造所需的企業自籌,社會資金投入等也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需要地方有關部門去協調和想辦法。一些地區由于缺乏有效的協商溝通,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難以形成,也難以對各利益主體的行為加以規范和約束,很難形成建筑節能的市場機制。一些政府為推行建筑節能改造制定的各種不同方案又因成本分擔缺乏公平性而引起不同地區居民的攀比和質疑,改造企業承擔了大部分改造成本。一些地區探索實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改造模式,但是由于符合條件的企業較少,缺乏市場化的籌融資渠道,改造任務推進壓力也較大。政策執行不到位,監管乏力,致使改造花樣繁多,缺少實效。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要求各地在工作中既要有政策的原則性又要有一定的措施靈活性。我國居民住房以公寓式建筑為主,產權又以私有化為主,幾十戶住在一棟建筑里,改造意愿很難統一。在面對諸多困難的情況下,各地變通性政策措施過多,反而影響了改造項目的實施效果。有的地區不按照以換熱量為單位進行成片改造來提高節能效率;有的地區為了整體的美觀,臨街的一些辦公樓等非居住建筑也一并進行改造;個別地區以街面整治等名義只改造一棟樓的部分墻體。為了“節約”成本,一些施工單位使用了不符合設計規范標準的保溫材料,留下安全隱患和質量不佳等問題,使政策實施的成效大打折扣。由于預算體制原因,一些地方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與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的政策目標不盡一致,地方政府將專項資金用于自定的城建計劃等項目上,但地方政府因本地確實存在大量老舊的居住建筑又不能因資金困難而不進行節能改造。實施的結果必然是虛報完成任務量、降低質量標準等,監督管理也無法真正嚴格起來。

三、針對建筑節能技術經濟評價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十二五”期間及以后,推進建筑節能工作是建設藍天、綠地、凈水的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筆者建議:

(一)加強新建建筑的監管制度,保障建筑節能減排的法

律制度和技術規范順利推行嚴格執行建筑節能的法律制度和技術規范,落實建筑節能目標責任制,保證新建建筑達到建筑節能技術規范的要求。各地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要嚴格執行新建建筑市場準入制度,凡達不到節能強制性標準的建筑,不得開工建設,對違反標準的工程項目,依法查處,限期整改。

(二)堅持實事求是和區別對待的原則,加快推動供熱價

格市場化改革,完善供熱計量收費政策目前,新建筑基本都安裝了分戶供暖設施,一些地區推出了熱計量收費政策,但按面積收費一時還是難以退出,需要一個過程。如果執行按熱計量收費,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對新老建筑進行區別對待,研究老建筑供熱計量收費的合理性,合理測算因供熱價格改革和熱計量給不同的住戶帶來的熱費負擔問題,實行差異化熱費補貼政策,合理制定住宅用戶的熱費減免政策,減少推行熱計量收費的阻力。

(三)堅持政策導向公益性和市場運作的原則,完善經濟鼓勵政策,推動建筑節能市場機制的形成

為了體現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政策導向的公益性,國家應考慮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和成本上升等因素,適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可以研究利用住房公積金為實施節能改造的單位和個人提供低息抵押貸款政策,提高其參與改造的積極性。政府在制定政策,出臺標準,補助資金后,具體運作按市場化原則來辦,如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有效改造模式。有合理的利潤空間,健康的建筑節能市場機制會逐漸地形成。

(四)堅持科技優先和政府管理的原則,加強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不斷地完善監管機制

建筑節能工程任務量龐大、資金緊缺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節能技術體系的完善,為此國家應加大對成果專利的保護制度,鼓勵科研單位和民間團體進行建筑節能的新技術研發和推廣,加大對建筑節能工程的技術支撐力度,為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技術保障。同時,政府部門要界定好權力的邊界,當好建筑節能市場的裁判員的角色,細化管理職責和工作制度,確保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實。

作者:謝秀萍單位: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