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鎮步行交通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2-24 09:42:37

導語:山地城鎮步行交通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地城鎮步行交通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山地城鎮地形復雜,步行和車行是主要的交通方式,而在山地城鎮交通發展中步行交通多被認為是車行的結構性補充。本文針對山地城鎮步行交通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和車行交通之間的矛盾,從人車關系演變出發,梳理了山地城鎮人車之間的關系,明確了步行交通在山地城鎮的必要性,提出了可持續的步行交通和車行交通整合措施。

關鍵詞:山地城鎮;步行交通;車行交通

前言

汽車時代帶來的點到點的便捷體驗使得人們越來越熱衷于車行交通建設,大馬路、高架橋成為了城市的象征,以步行交通為主的山地城鎮也難逃汽車大浪的侵蝕。然而由于山地城鎮受地形影響較大,居民出行并沒有因為車行交通的增加而變得方便快捷。因此需要對山地城鎮的步行交通和車行交通進行博弈分析,提高整體的運行效率,促進山地城鎮步行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1.山地城鎮步行交通建設的必要性

山地城鎮地形復雜,坡度大,非機動車出行很少,出行主要以步行交通和汽車交通為主。由于山地城鎮車行交通路網結構先天不足,需要步行系統作結構性的補充,跨城區遠距離的出行多采用車行交通出行,而城區內步行出行所占比例較大。對出行方式的調查顯示,居民出行方式結構為:公共交通27.1%,輔助交通0.53%,出租汽車4.38%,小汽車4.73%,其它0.59%,步行62.67%。與國內其它平原城市比較,明顯看出步行交通是山地城鎮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對于山地城鎮交通發展而言步行交通意義重大。然而在城市交通建設中盲目的重車行輕步行,不僅減少了步行者的活動空間,還使步行環境日益惡化。因此,步行交通與車行交通孰重孰輕還要從山地生態發展的大背景中來考量。

2.山地城鎮步行交通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對步行交通的管理保護,車行擠壓步行空間

步行交通管理滯后,缺乏行人優先的思想,利用人行道占道經營、違章設置廣告牌或停放交通工具等現象頻出。由于山地城鎮道路受到地形限制,其建設難度大、路幅也較一般平原城市窄。隨著機動車的日益增長,加之以上的各種管理缺陷,在用地緊張地段,人行空間被車道、停車位擠壓或侵占,步行者被迫進入車行道,不僅加重了坡道的路況復雜度,也使行人的安全受到威脅。

2.2步行設施系統性差

當下修建天橋或者地下通道僅僅為了解決人流擁擠問題,減少人流與車流的相互干擾。也僅存于交通復雜的局部地區,并沒有考慮和步行設施、城市建筑、人車轉換地等形成有效地聯系、構成系統的山地步行體系,影響了其在山地城市中效應的發揮。

2.3步行空間缺乏活力

一方面為了適應汽車速度帶來的視覺沖擊力,道路周邊環境、建筑體量、建筑細節等都被迫放大,使人們在步行中失去了感知的媒介、減少了步行的樂趣。另一方面由于車行交通受坡度等因素的限制在道路建設中拉長了點與點之間的距離,提高了步行出行的難度,街道中的行人大大減少,功能單一的步行空間失去了傳統的步行小路中豐富的交往活動與活力。

3.正確認識步行交通與車行交通

3.1人車關系的歷史演變

在汽車成為主流交通工具之前,大多數城市采用人車混行組織方式,當時機動車在速度與數量上十分有限,街道空間由多種交通工具與行人共享。然而隨著機動化飛速發展,街道空間開始冷漠和衰退,城市也喪失了原有的人文風貌。在經歷人車時期后,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城市既需要走人車和諧之路,步行和車行需要平等共存,減少沖突。這種回歸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逆轉,它是現代物質文明和人本思想在城市交通建設中碰撞的結果,是融合了機動化的步行化。

3.2山地步行交通與車行交通的關系

山地環境下步行與車行交通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空間爭奪和速度差異。空間的爭奪實質是爭奪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城市不可能無限擴張,尤其是山地城鎮,可建設用地有限。傳統被動疏解車行交通的方式必然會造成車行道路擠占步行空間。速度差異表現為沿街景觀為適應車行速度而在細節尺度等方面被放大。強視覺沖擊力的大廣告、簡潔的建筑界面、高大的建筑體量成為城市的主要特點,造成宜人的步行空間不斷受到侵害,街道生活逐漸喪失活力。此外,為了更好的發揮汽車的效率,城市功能區之間由高效的道路系統聯系,人們無法步行到達。總之,在人車速度差異之下,山地城鎮步行與車行交通所需的空間和規模相差甚遠,步行空間逐漸被忽視。雖然車行交通對步行有一定影響,但完全脫離機動車交通的步行化必然走向失敗。因此,步行交通建設不能脫離車行交通的支撐,步行交通建設的終極目標不是取代車行交通,而是改變生活環境,恢復人車之間平衡的一種嘗試。

4.山地城鎮步行交通與車行交通和諧發展措施

4.1運用城市設計理論強化立體步行交通體系

城市設計主要與人實際感知的空間形態和活動相關,注重結合城市環境營造個性化特色化的空間形態。立體化步行空間彰顯城市的品質。結合山地城鎮獨特的背景環境,運用城市設計理論整體控制城鎮空間,把握立體步行交通系統整體構架,創造人們接受的多功能立體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結合地形建設立體步行交通體系復雜的地形雖然給步行交通的布局和設計帶來了困難,但賦予了山地城鎮步行交通以獨特性,為步行道創造豐富多樣的立體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步行交通方式由于適應性較高,可以適應不同的地形條件,且對地形改造的要求較小,可以依照原有地形條件,按照依山就勢的方式進行建設,通過地形的高差創造出獨特的立體步行交通體系,在垂直空間上實現人車共存。(2)系統化立體步行交通體系與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鎮適宜建設用地少,通過開發和利用豎向空間,建設立體化步行交通系統,來解決地面空間資源短缺的問題,適應城市發展需求。山地城鎮較多數呈多中心結構布局,同時中心的聚集度較高,在中心區或者人流聚集地用架空的人行通道直接連通商業、辦公、餐飲、醫院、娛樂和學校等地的主要出入口,通過架空人行通道將散布于各處的單一功能的過街天橋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系統化的立體步行交通體系。這樣,不僅有效地疏導了人流,又使人群不必跨越繁忙的城市街道就可直接進入樓層,同時也能使人們從心理上接受人行天橋。完善的立體步行交通體系既能方便市民出行,保證城市交通的安全順暢,有效減少人車沖突,又能降低對車行交通的依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運用視覺原理融合界面

步行者和車中的人由于速度和距離差異,所觀察到兩側的層面不同,步行者注意的是小尺度界面,車行中的人觀察到的是中尺度甚至是大尺度界面。距離步行者最近的界面需要細膩的尺度,可以通過墻面材質、細節造型設計、豐富協調的色彩等要素處理,結合人行道空間的綠化小品和精美鋪地等構造細膩親切的小尺度空間。距離人較遠的界面可采用相對簡潔的尺度或非常簡潔的尺度,細小的材質很難辨認。通過沿街界面分級處理,滿足不同距離和不同速度觀賞者的視覺感知,創造富有活力的步行空間,吸引步行方式的選擇。山地城鎮范圍內地形高低錯落、轉折有序,利用視覺原理與地形相結合在坡道、邊坡、峰坎等處通過對建筑及周邊地物地貌的細節處理,打造宜人的步行空間,轉移行人的疲勞注意力,增加步行樂趣。

4.3強化規劃師的責任,加強交通管理與監督

對于山地城市建設,規劃師要首先確立人車和諧的規劃和設計理念,要充分意識到步行交通對山地城鎮在綠色出行、安全出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室外交往空間等方面上的積極意義,以此為核心探求人車和諧的山地城鎮交通設計方法。當前社會下的城市規劃多表現為一種政府行為,領導的意志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很大。鼓勵公眾參與到規劃和交通管理工作中來,深層次參與政府交通管理決策,加大對交通違法懲治力度,確保人車有序互動,這一點在城市功能集聚度較大的山地城鎮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5小結

步行交通與車行交通之間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二者通過一系列的循環反饋過程,將有可能達到一種“互補共生”的穩定平衡狀態。當代城市生活不可能倒退回傳統的步行時代,雖然山地地形地貌對便捷的車行交通帶來一定的建設復雜度,但獨特的山地地形地貌卻為步行交通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對步行交通和車行交通進行整合,不僅能夠解決人車沖突的問題,提高街道的活力,還能提高山地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對山地城鎮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閆雪.人車和諧的街道空間設計[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雷誠,范凌云.生態和諧視角下的山地步行交通規劃及指引雷誠.2008城市發展與規劃國際論壇論文集:73-80

[3]王紀武.山地城市步行系統建設的集約觀[J].2003年第8期第19卷:79-82

[4]孫靚.城市步行化———城市設計策略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5]鄧柏基.山地城市步行系統規劃設計初探[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作者:孫莉欽 楊帆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