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外環境因素研究

時間:2022-03-28 02:40:43

導語: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外環境因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外環境因素研究

摘要: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從群眾體育制度與法規建設、輿論和大眾傳媒、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組織化程度、學校體育等視角分析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外環因素。結果表明:成都市群眾體育法制化程度正在不斷鞏固和完善,民眾的法制化觀念也日益加強;輿論和大眾傳媒影響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影響作用隱性而間接;體育場地設施限制了成都市群眾體育的縱向深入發展,建議共享公共體育設施,降低有償體育場館收費價格;成都市群眾體育組織化程度發展緩慢,但在相關政策引導下,具備強大的發展深度和廣度;學校體育有助于成都市民眾體育興趣的形成,體育技能的培養,體育場地設施的利用。

關鍵詞:成都;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外環境因素

隨著西部大開發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及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使西部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社會模式處于快速轉型之中,西部地區大眾的思維模式、行為觀念、生活方式也都隨之變遷,體育生活方式逐步得到大眾的認可與接受。成都市作為西部地區一個中心城市,對整個西部發展具有較強的輻射,吸引及帶動作用,成都市群眾體育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西部地區群眾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形成東、中、西部群眾體育良性互動發展格局。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內部因素的影響是主要的,但外部因素的影響作用也不容忽視。本研究征集了眾多專家、教授的意見,認為,在成都市特定的人文、地理環境下,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外驅動因素是:群眾體育制度與法規建設、輿論和大眾傳媒、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組織化程度、學校體育。本文的研究就集中在這一維度上,力圖從外部環境來研究和分析影響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因素。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的確定

由于經濟狀況對群眾參加體育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研究以成都市19個區縣2014年人均GDP為分層抽樣的標準,采用分層抽樣方法,抽取錦江區、新津縣、崇州市3個區縣16周歲及以上的城鄉居民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社會體育健身與娛樂活動情況進行調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2010年至2014年CNKI收錄的相關期刊論文,共217篇;并整理分析了相關理論專著,為本研究在理論上和方法上提供依據與支撐。

1.2.2問卷調查法

調查共發放問卷2000份,回收問卷1927份,回收率達96.35%,其中有效問卷1830份,有效率為94.97%。四川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眾多專家對問卷的結構效度和內容效度進行檢驗,對問卷所設問題確認率較高,通過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相關系數大于0.8,調查的材料可靠。

1.2.3數理統計法

將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并采用SPSS17.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討論

2.1群眾體育制度與法規建設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公民的體育權利作為“人權”的組成部分,得到國家的肯定和保護是小康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1995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標志著中國體育工作開始進入依法行政、以法治體的新階段。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的頒布開始把政策側重點從競技體育轉向全民健身,并引發了全民健身的熱潮。國家相關決策部門至此先后出臺了《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部署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推動大眾健身》、《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等多項群眾體育發展政策法規。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國家宏觀指導下,也頒布了諸多群眾體育發展政策法規。這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包含了體育設施、體育場館、體育市場、體育競賽等體育的各層面。法制的建設和完善把發展和管理群眾體育,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逐漸納入法制化軌道,實現了有序發展。通過成都市群眾對群眾體育工作愿望調查可知:35.5%的調查者希望政府能頒布實施健全的體育法規和規章,以保證其體育權利。說明成都市大眾的法制化觀念日益強化,善于用法律的途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該選項的中選頻率在排序上僅位列第五位,排序位置較低。訪談中發現,群眾對于政府頒布的各項體育法規的態度是認可和支持,但對于這些體育法規能否全面的執行和實施持懷疑態度,另一部分群眾則對體育法規完全不知曉,說明部分群眾還未意識到體育法制化對自身參與體育活動的權益保障。從調查的反映中認識到,當政府和其他決策部門在努力加強體育法規和規章建設時,只是關注于“有法可依”,而實際中,如何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體育行政執法和監督制度才是成都市群眾關注的重點。

2.2輿論和大眾傳媒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所謂輿論就是通常說的公論,公眾的意見。它是以總體面貌出現的意見,是在有意見分歧時多數人意見的總和[1]。輿論是大眾傳媒的主要內容,兩者結合在一起,構成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之間的中間領域,承擔重要的社會職能。在調查成都市群眾在余暇時間安排上,61.7%的調查者熱衷于新興的網絡傳媒,49.6%調查者選擇了看電視、電影,另外24.7%的調查者選擇了看書、報、雜志。很大比例的成都市群眾將新興的網絡傳媒、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轉播媒介作為自己度過余暇時間的手段和方式。大眾轉播媒介對大眾的思想和意識形態產生了無聲的、強有力的沖擊。當體育這一社會大系統通過大眾轉播媒介這種方式和手段來進行宣傳和教育,如競技體育賽事的轉播和新聞,體育鍛煉方法講座以及體育法律宣傳等,可以推斷,大眾傳播媒介將對成都市群眾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并對成都市群眾構建自身的體育生活方式產生久遠的,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關于成都市群眾對群眾體育工作愿望,有44.8%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加強體育運動知識、鍛煉方法宣傳報道,而關于成都市群眾參加體育活動或形成體育興趣的因素調查中表明,有20.9%的體育活動參與者是通過體育傳媒的影響而形成的體育興趣,主要通過新興的網絡傳媒、報刊、廣播、電視等途徑。究其原因,我國處于工業化時期,大眾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工作、生活壓力增大,缺乏更多的資金,固定的時間和充沛精力去參加系統的體育運動知識培訓和體育信息學習,而體育傳播媒介具有的及時性、自由性、低廉性和趣味性與成都市大眾的需求具有較強的匹配性,因此得到眾多成都市大眾的認可和支持。

2.3體育場地設施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由國家體育總局組織實施的兩次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均表明,缺少場地設施是制約我國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強調:體育健身設施有較大發展,各類體育設施的開放率和利用率有較大提高,形成各級各類體育設施布局合理、互為補充、覆蓋面廣、普惠性強的網絡化格局[2]。成都市群眾對群眾體育工作愿望調查顯示:有58.5%的調查者希望能夠建立與社區配套的體育活動場所,而認為應盡可能開放體育場館,合理收費的選擇率也高達51.9%。這兩個選項的選擇率分別位列所有選項中的第一和第二位。由此推斷,如何促使更多的成都市群眾投身體育鍛煉,構建體育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充足的體育場地設施作為物質層面的保障。在調查哪些因素導致成都市群眾未參加體育活動時發現,有19.2%的調查者認為缺乏鍛煉場地,而因為缺乏體育設施未參與體育活動的比例為29.3%,兩者選擇率之和達到48.5%??梢哉J為,有48.5%的調查者直接由于缺乏體育場地設施而放棄參加體育活動。在調查成都市群眾參與體育活動項目分類上,發現63.7%的調查者在參加體育運動時,選擇不需要場地設施或只需要簡易場地設施的運動項目,如廣場舞、跑步、長走等。從而進一步論證了在成都市群眾體育現狀中,體育場地器材是限制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強調:積極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加快推進企事業單位等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加快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將開放情況定期向社會公開。提高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設施使用率[3]。解決成都市群眾體育場地器材短缺問題,主要的措施和策略是充分利用公共體育設施和有償體育場館。加快推進學校、機關、企事業等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實現社會共享,有償體育場館收費價格應顧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

2.4體育組織化程度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有觀點認為,提高體育組織化運作的規模和水平,是影響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和構建體育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因素[4]。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指導的體育鍛煉更是群眾體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成都市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分布”中發現,成都市群眾的體育參與組織化程度較低,主要是以與朋友同事一起鍛煉和個人鍛煉為主,兩者的選擇率分別為75.8%和41.8%。具有體育組織化雛形的單位鍛煉和社區活動的選擇率不高,健美健身俱樂部的選擇率也只有15.4%。一方面說明成都市體育組織化程度不高,組織力度不夠,另一方面說明體育的組織化管理還未被成都市大眾所接受。

2.5學校體育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學校是現代體育的發源地,群眾體育是學校體育的延伸,兩者相互融合,互為促進。表2關于成都市群眾形成體育興趣的因素分析顯示,因為學生時期對體育的愛好而形成體育興趣的比例為46.2%,排序在第一位??梢酝茢?,學生時代是否能培養體育興趣和體育技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步入社會后是否能進行終身體育鍛煉。學校體育對成都市群眾體育的影響,可以延伸至如何讓社會大眾共享學校體育資源。雖然《全民健身條例》等國家政策引導性文件規定國家鼓勵學校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學校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但出于諸多原因,學校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率卻很低。在進行成都市群眾進行體育活動的場地調查中,僅有7.7%的受訪者選擇了住宅附近學校場地作為其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雖然這個比例不高,且該選項的排序靠后,但至少說明成都市學校已逐漸打破其原有的封閉狀態,成都市群眾已開始嘗試利用學校所包含的豐富體育場地器材來進行體育鍛煉。

3結論與建議

1.建議相關決策部門在加強群眾體育制度與法規建設時,應不斷完善“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體育行政執法和監督制度。2.建議輿論和大眾傳媒應加大對國際頂級體育賽事的轉播與推廣,加強體育運動知識、鍛煉方法的普及和宣傳。3.建議相關決策部門積極落實國家關于體育場地器材的相關法規精神,充分利用公共體育設施和有償體育場館。加快推進學校、機關、企事業等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實現社會共享,有償體育場館收費價格應顧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4.成都市群眾體育的體育組織化程度較低,但隨著《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法規措施的頒布執行,將在很大程度上帶動成都市群眾體育的體育組織化的不斷發展。5.學校體育有助于成都市大眾體育興趣的形成和運動技能的培養,隨著成都市對學校體育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學校體育勢必將對成都市群眾體育可持續發展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作者:趙昀 周翔 王飛 單位: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體育部

參考文獻:

[1]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7:155.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OL].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4]陳融,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化運作的機制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