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

時間:2022-04-05 09:50:18

導語:縣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

摘要:發展生態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意義重大。本文以國家生態縣德清縣的生態經濟發展為研究樣本,對其發展生態經濟的做法、成效以及經驗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提出縣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般路徑是以生態經濟理念為導向、以發展綠色產業為新引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

關鍵詞:生態經濟;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縣域

目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絕不能再走了,要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共榮共贏的新發展模式。而發展生態經濟正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當前,在生態文明背景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意義重大。同時,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關乎省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诳h域經濟的這種基礎性和全局性特征,將研究生態經濟的目光聚焦于縣域,更多地關注中微觀層面以及實踐探索更具有現實意義。浙江省德清縣是國家環保部命名的“國家生態縣”,經過十年的創建實踐,探索出一條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共榮共贏之路,步入了“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可持續發展軌道。

一、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德清樣本的做法與成效

(一)生態理念先行,注重頂層設計

德清縣黨委政府“舉生態旗、創生態業、打生態牌”,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經濟。一是頂層設計,一以貫之。2001年提出“創經濟強縣,建生態德清”;2003年提出“生態縣建設的核心是發展生態經濟”,在構建生態制度、發展生態經濟、打造生態人居、提升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等方面統籌推進;2005年以來先后出臺《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深化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對河口水庫水源水域保護辦法》等文件,指導生態文明建設。二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就區域產業發展合理布局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地實際的生態專項規劃,如《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2006-2020)》和《西部保護與發展規劃》等。全縣所有鄉鎮、絕大部分行政村和相關職能部門分別編制了生態鄉鎮、生態村規劃以及山林、礦產、水資源、旅游資源等的開發利用規劃。三是加強綠色GDP考核。大膽探索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干部考核機制,實施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雙重立體考核制度。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評價的內容,對西部山區鄉鎮進行“綠色GDP”考核。

(二)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綠色產業

一是通過打造“3+X”工業體系,形成集聚明顯的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裝飾建材三大主導產業,同時,積極培育地理信息產業和通用航空等戰略新興產業,并利用杭州都市圈節點縣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生態優勢打造總部經濟。二是以治水拆違倒逼轉型,加速礦山整治、生豬養殖產業轉型,并淘汰一批落后產能,關停一批“三高”企業。三是以生態工業園區推動循環經濟。打造綠色產業鏈,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鏈,被列入省循環經濟“991計劃”重點項目6個,通過清潔生產審核企業94家,入選首批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四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創建了7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探索了“稻鱉共生”、“稻鱔共生”、“稻魚共生”等綠色種養模式;實施“講道德更健康”誠信農產品工程,2014年獲“省級農業標準化綜合示范縣”稱號;發展以“洋家樂”為代表的低碳旅游業,下渚湖成功創建為國家濕地公園,莫干山申報國際旅游度假區并通過省級評審,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旅游縣”稱號。

(三)加大環境治理,推進節能減排

一是整治工業企業,對縣內鉛蓄電池、化工、電鍍、印染、造紙、制革等六大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及礦山行業進行整治。關閉全部3家鉛酸蓄電池企業;22家電鍍企業減為16家;65家印染、造紙等企業,關停26家,整治39家;礦山企業從26家減少為3家,綠色礦山實現100%。二是在省內首創“九法治水”,即工業污染全面治、礦山污染重點治、農業面源污染徹底治、城鄉污水綜合治、河道污染系統治、飲用水源嚴格治、河長領銜治、部門聯動共同治、社會參與一起治,水環境質量取得顯著改善。2014年該縣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為6.2%,比2011年下降了18.8%;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100%。三是重拳治理霧霾,制定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4-2017)》,開展“治揚塵、治廢煙、治尾氣”三大攻堅行動。四是實施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累計實施了245項減排項目和266項節能項目。整治小造紙、小印染、小化工等落后產能,圓滿完成國家和省市下達的各項約束性指標。

(四)培育生態理念,加強公眾參與

一是加強宣傳,鼓勵公眾參與。建立了生態文明志愿者、生態文明監督員、生態文明小小宣傳員等三支隊伍;引導社會組織開展“低碳生活我先行”、“環保宣傳進社區”、“德清嫂在行動”等主題活動,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生態環保逐漸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二是以6個“全國首創”為載體,培育生態理念。設立全國首個“生態消費日”、“生態消費政府宣言”、低碳消費與服務聯盟、預付式消費誠信聯盟、國民生態消費教育中心、生態消費教育實踐基地。生態消費教育在倡導綠色節約,踐行生態消費方式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三是以各類生態創建活動為契機,提升生態水平?!笆濉币詠恚瑢崿F國家生態鄉鎮全覆蓋,創建國家級生態村1個、綠色學校1所,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個、綠色學校25所、綠色企業17家、綠色社區9個、綠色家庭26個、綠色飯店3家、綠色醫院1家、森林城鎮5個、森林村莊21個。(五)堅持制度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一是創新激勵機制。2005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開啟了用經濟手段治理環境的新機制,截至目前累計用于生態保護、環境修復的資金超過21億元。二是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1+4”綜合考核體系,作為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與獎懲、任用掛鉤。同時,根據縣域內各鄉鎮的發展定位不同,實行“一鄉一策”的年度工作考核。[1]健全領導干部問責制,如在“五水共治”中實行亮牌制度,被亮一次紅牌的誡勉談話;被亮兩次的要向縣委常委會說明;被亮三次的則采取相應的懲戒措施。三是完善科技支撐機制。以科技創新支撐縣域生態經發展,深化“政產學研金介用一體化”的德清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積極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循環經濟技術、環??萍汲晒?/p>

二、縣域生態經濟發展的德清樣本經驗

一是地方黨委政府把生態經濟發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不是就經濟談經濟或就生態談生態,而是將生態經濟、生態環境以及生態文化等要素通盤考慮,制定規劃,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在這項系統工程中,至少應該涵蓋政府、企業、社會個體三個層面的積極參與,在發展理念的提升、發展方式的轉型、生態環境的治理、體制機制的完善等全方位、多層次綜合推進。二是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生態化”,通過生態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高生態的價值,實現“生態經濟化”,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共贏。[2]三是把生態經濟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根本的任務來抓,循序漸進,不搞運動式發展。通過十年努力,科學規劃,嚴格落實,一以貫之,一抓到底,才取得了這些成效,足以證明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四是發展生態經濟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德清就是根據自身的自然地理條件、區位優勢、傳統產業現狀、技術條件等因素來尋求生態經濟發展的“德清路徑”。

三、縣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以生態經濟理念為導向,指導縣域生態經濟

要以生態經濟理念貫穿縣域生態經濟建設的全過程,使生態、綠色、循環、低碳等經濟形式成為全社會共識。政府層面,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生態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地方政府和官員要樹立“綠色GDP”理念。企業方面,要樹立綠色經營理念,從自身利益出發謀求有利于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生產經營方法,減少成本、提高贏利。[3]公眾層面,要將綠色低碳消費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崇尚自然,簡單生活,綠色出行;要加強環保意識,節水節電,節約資源。要加強生態文化培育,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為發展生態經濟營造良好氛圍。

(二)以發展綠色產業新引擎,推動縣域生態經濟

綠色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產業競爭的核心。首先,培育綠色生態農業,依靠農業創新技術實施綠色農產品認證、特色效益農業、農產品準出等;探索生態、綠色、高效種養模式,如德清的“稻鱉共生”、“稻鱔共生”、“稻魚共生”等;探索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如德清的“豬—沼—果”、“豬—沼—魚—鴨”、“豬—沼—果—雞(鴨)”等。其次,培育生態工業。一方面對舊的生產工藝和機器設備進行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另一方面,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第三,培育生態旅游業。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正是“生態經濟化”的具體表現。

(三)以科技創新綠色崛起,支撐縣域生態經濟

科技創新是縣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要依靠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產能,運用生態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鼓勵企業進行生態技術改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要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運用,使科技與生態經濟緊密結合,打造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和保障平臺;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污水處理及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節水技術等,推廣工業廢料再利用的工藝和資源節約型工藝。[4]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大力培育環保節能產業,為企業再生資源技術開發利用給予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幫助。

(四)以體制機制創新完善,保障縣域生態經濟

首先,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探索綠色GDP考核。將生態文明指標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并與獎懲、任用掛鉤。其次,創新激勵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穩定增長的財政環保投入機制,制定出臺有利于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平衡的財政、金融、土地及稅收政策,最大限度地將環保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有機融合。目前各地的生態補償機制尚處于探索階段,不盡完善,仍需通過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等手段,加大財政生態補償力度,有效調整生態保護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利益關系;拓寬生態補償領域、補償類型和生態補償資金渠道,探索資金補償、實物補償、政策補償等多種補償方式。第三,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出臺與發展生態經濟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同時,要加強行政執法。要綜合運用法律監督、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等手段,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執行的監督合力。第四,深化土地資源配置機制改革、落實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

作者:王卉 單位:中共德清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宋淑慧.生態經濟研究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3,(19).

[2]陳洪波.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5).

[3]于法穩.近10年中國生態經濟理論提升及實踐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11,(5).

[4]胡堅,褚銀良,等.浙江縣域生態經濟:現狀與對策[J].浙江社會科學,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