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15 08:44:16
導語: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黨的“”報告首次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審視和反思,結合實地調查,發現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仍然存在旅游開發不當、地域特色不鮮明等突出問題。因此,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張家界發展鄉村旅游應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從旅游產品開發、品牌塑造、人才培養等方面尋找發展對策。
關鍵詞:張家界;鄉村振興;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新形勢下,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舉措。張家界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通過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可以更好地踐行“農業強、農業美、農業富”的理念,更好地拓展游客受眾面,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一、張家界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優勢
(一)旅游資源優勢。旅游業是推動張家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根據調查顯示,張家界近5年的年旅游收入和年旅游人數持續增長見圖1。近年來,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一種新興產業,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張家界鄉村旅游資源類型多,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見表1。(圖1、表1)(二)區域環境優勢。在國家支持中西部發展的背景下,張家界搭乘西部大開發列車、湘西大開發專車,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發展空間增大。張家界位于中部,由航空、鐵路、公路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使得其在面向國內外主要客源地上,在交通等眾多方面有距離和成本上的優勢。并且隨著黔張常高鐵、安張衡高鐵、張吉懷高鐵、桑龍高速、巴張高速、宜張高速、安慈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張家界作為中西部重要節點的區位優勢正在疊加,將更有力地改善張家界的交通條件,融會貫通各縣城和鄉鎮,為其鄉村旅游發展注入一股強大的力量,區位優勢日趨明顯。(三)政府支持優勢。張家界市位于武陵山貧困山區,要發展壯大鄉村旅游業,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近幾年來,張家界政府對其鄉村旅游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強。從2012年開始,張家界大力加強美麗鄉村建設,選擇在傳統核心景區附近的貧困村落,依托鄉村旅游資源優勢,開展旅游精準扶貧,發展鄉村旅游,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建立了旅游扶貧示范區等。2016年,張家界制定了大力推進旅游精準扶貧行動計劃,實施“123”旅游精準扶貧行動計劃,為全市416個貧困村17.44萬人脫貧致富精準發力,重點扶持21個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打造全國旅游扶貧模范城市。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張家界鄉村旅游現實困境
(一)旅游開發不當,同質化嚴重。近幾年,張家界的鄉村旅游在規模和消費市場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面臨著旅游開發不當的問題。首先,旅游開發的同質化現象嚴重,鄉村旅游產品大同小異、千村一面等現象非常普遍,低層次的農家樂和采摘莊園隨處可見,導致鄉村產品缺乏特色,例如張家界的草莓園和藍莓園;其次,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諸多旅游項目急功近利,缺乏前瞻性和可行性,出現了盲目開發和過度商業化開發的現象,破壞了資源的純粹性和真實性,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最后,由于對資源的不合理地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對鄉村地區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污染,違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利于生態美麗宜居的鄉村建設。(二)缺乏地域特色,品牌效應弱。目前,張家界鄉村旅游項目主要是以山水風光觀賞、農產品采摘體驗為主,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并且農民知識能力和文化水平有限,服務能力不強,缺乏相應的經營和管理經驗,最終導致眾多優質的鄉村旅游資源難以優化整合,經營規模無法進一步擴大,目的地競爭力不強,沒能形成區域知名鄉村旅游品牌,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的規?;推放苹l展。(三)農村“空心化”嚴重,缺乏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支持。由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大批年輕村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年增大,張家界農村留守的只是些體弱多病的老人、婦女和兒童,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鄉村旅游發展的步伐步履維艱。在實地調查中發現,其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大多靠本村及周邊村鎮的農民參與建設和管理,大多數當地的農民,學歷較低,并且很少參加相關的專業培訓,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欠缺是阻礙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四)缺乏文化內涵,文化產品創新度低。目前,張家界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挖掘不深,沒有展示出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存在“表里不一”的問題。例如,張家界土家族的婚嫁習俗,表演內容與漢民族婚俗大同小異,自身的民族特色沒有展現出來。另外,張家界的民俗文化產品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但從整體來看,張家界的文化產品發展還不夠成熟,一些新的旅游產品缺乏創意,套用其他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一)產業振興———創新發展模式,打造地域化產品。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為滿足人們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精神需求,鄉村旅游產品開發要立足于市場需求,制定可持續發展的地域特色發展模式。首先,在產品開發中要充分體現張家界民族特色和體驗性,充分挖掘張家界獨特的鄉土氣息和質樸的民風民俗,滿足城市人渴望純真自然的鄉村生活體驗;其次,要充分利用鄉村地區獨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民俗節日等資源優勢,使游客參與并體驗農事活動和民俗活動,學習本地區傳統工藝和文化,品嘗本地區特色美食,增強游客的出游樂趣,提升游客滿意度;最后,要豐富鄉村旅游產品,構建“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生態+”旅游發展路徑。(二)生態振興———加強政府管理,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優勢,保護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是進行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張家界市政府要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開展鄉村旅游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始終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開展廁所革命,處理好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問題,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營造一個生態環保的旅游環境,推進鄉村生態振興。(三)人才振興———凝聚社會力量,培養專業人才。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充分認識到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由于目前農民文化程度不高,素質有待提升,缺乏相關的管理經驗,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培養、引進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員參與,才能指導農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通過采用多方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旅游高校與當地政府、旅游組織及相關企業多方聯合,為培養人才開展活動。另外,構建智力、技術、管理、服務下鄉為一體的幫扶體系,培養、引進更多旅游專業人才,聚天下人才,為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服務。(四)文化振興———傳承鄉風文明,煥發文化魅力。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鄉村旅游生態化、特色化、具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既要立足于張家界特有的地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和村風傳統習俗,又要與現代精神訴求相契合。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地傳承張家界鄉村手工藝、民族手工藝,例如土家織錦、土家粘貼畫等,發展土家族文化創意產業,建立土家族文化長廊,煥發“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
[2]向國生,廖聲田.張家界依托旅游精準扶貧[N].湖南日報,2015.1.[3]彭夢春.鄉村旅游扶貧現狀及趨勢分析—[J].農業展望,2016(12).
作者:易田賽軒 許 建 王 勤 陳 玉 單位:吉首大學旅游與管理工程學院
- 上一篇:農業機械化可持續發展研究
- 下一篇:“滬港通”證券市場風險的影響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