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認識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54:00

導語:三農問題認識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問題認識研究論文

一般認為,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根據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資源會自動實現優化配置。根據微觀農業經濟理論討論農業問題,也同樣認為在市場的作用下,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個要素之間的互相替代和優化配置。現在我提出的問題是,假如要在這種學術語境中研究三農問題,人們首先應該討論的是這種理論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否市場經濟這種理論本身,就是討論三農問題的內在前提呢?我看沒有這么絕對。

第一個要素看土地。在很多討論中我都一再強調:事實上,我們國家農村的土地是不可能增加的,而且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土地面積在下降,再加上土地的不可移動性,使它不可能象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可以用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來調節。這使我感到,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在中國農村很難找到適用的前提。一是由于人均土地面積不斷減少;二是由于土地承載的雙重功能。在農村政策研究領域中,人們都知道大包干以后國家不再承擔農民的社會保障,而轉由土地來承擔,這樣就形成了土地的雙重功能。中國農村的耕地不僅具有雙重功能,而且越來越多地轉變為以承擔農民的生存保障功能為主。

人們20年來約定俗成的共識是,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可以被簡化為“大包干”。但什么是大包干?

我在去年出版的《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一書中特別強調了一個觀點:大包干其實是一種形成制度改變的交易。80年代初期政府集權控制的解體、允許農民以集體所有的名義分戶承包土地,農戶實際上占有了土地的完整使用權和大部分收益權。政府之所以同意做這樣根本性的制度改變,是由于在原來的制度框架內交易費用太高。在這種以土地為中心的財產制度創新中,政府在放棄對農村土地和其他資產的控制的同時,也放棄了對占中國人口70%左右的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例如對村社的行政管理、撫養鄉村鰥寡孤獨,以及其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一般公共品的供給等;這些公共責任作為農民占有土地使用權的代價轉移到土地上。因此,在我們中國農村現行的基本經濟制度條件下,農村土地不能被單純地當作一種生產資料來完全交給市場處理。

第二個要素是勞動力。農業人口和勞動力嚴重過剩,是清末以來的長期問題,本來不是建國以來才有的現象。其實,人們只是對中國近代史上追求工業化導致二元結構體制下城鄉差別擴大引起更多的關注。現在中國農村有五億勞動年齡人口。另外,上到60歲以上的老頭老太太,下到半大小子,他們只要能動,總要到地里去干活,所以,農村整、半勞動力加起來不止五億,估計有六億以上。農業需要多少勞動力呢?一億多。那么總共有多少勞動力需要轉移呢?至少三四個億。往哪轉移?因此,如果勞動力不能轉移或者轉移得不那么順暢,在這種情況下,土地也不能增加,那么勞動力投入的邊際效用只能遞減到零以下。盡管如此,勞動力仍然不可能減少,怎么辦?農民作為勞動力的擁有者,只能被迫減少勞動時間。按現行法律規定一個勞動力一年應該勞動300天,然而卻只能在農業上勞動20多天,那剩下90%以上的時間用來干什么呢,沒有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勞動力不吃飯,不消費,結果呢,一個活勞動所有的消費,也就是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過程,都得由土地產出來保證,假如他沒有外出打工的話。因此,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就不可能提高,不僅不能提高,實際上這些年農村的勞動生產率一直在下降,大幅度低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在有些資源嚴重短缺的地方,農業甚至連維持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都不行了。

第三個要素看資金。在上述情況下,作為龍頭要素的資金當然就進入不了農業領域。因為資金投入必須要產生利潤。但是,農戶家庭經營條件下的農業生產是負效益的,導致每年農業資金至少凈流出幾千個億。為什么農業資金會流出呢?農業生產連平均利潤都達不到,資金怎么會進來呢?有人說,可以通過政府的“農業投入政策”,用政策性的政府資金來加強農業投資,但這也是杯水車薪,且不說增加投入并不能增加產出,也不能增加產出效益,如果產出效益不增加,投資敢增加嗎?就算政府真投了,那高度分散的2億多農戶到底應該投給誰,怎么投才能到那些真正需要的戶?事實上這些年政府增加投入的結果是,投入大多數下達到有關部門,轉變為部門收益和鄉村基層負債的增加。

而且,90年代以來農業的硬成本每年增加10%,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農業的主產品幾乎沒有國際競爭力,大部分高于國際價格。這是硬投入方面。

軟投入呢?軟投入就是所謂服務,也同樣有成本問題。例如加強技術服務,提高技術含量,等等。硬成本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每年增加了10%,軟成本年平均起碼增加了9%,其結果是農業的負效益越來越嚴重。農戶調查顯示,1997年以后,家庭經營條件下,農業資金和勞動力的投入產出比逐年遞減,純收益已經是負值,1995年種植業畝均可以獲得340多元的現金收入,而到了2000年,畝均只能得到161元,下降了一半以上。如果農民真的以土地收入為主,那么在那些占全國1/3的農村人均土地不足一畝的地方,實際上一年一個人就只能收入100多元,這還沒有把勞動力的投入成本算在內。這樣看來,農村種植業人均每年一兩百塊錢的現金收入水平,怎么能保證農業的正常發展呢?

綜上所述,人們現在之所以終于接受了三農問題的提法,是因為“好一個農業了得”。這么多矛盾錯綜復雜地攪和在一起,使得我們至少在政策層次上不可能再討論純粹的農業問題。

學術界一般性地跟我們這些長期搞農村問題研究的人談市場經濟的ABC,本來就意義不大。我們是1988年最早提出農村改革是市場經濟取向的,那時面上的提法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市場如何在農村經濟中發揮作用的道理,當時我們就已經說得很清楚,有興趣的人不妨翻閱一下當時的資料再參與討論。但是,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十幾年過去,以現在這樣的國情矛盾制約,怎么搞單純農業領域的市場化?在目前這種三要素不能被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的情況下,假如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跟不上的話,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建筑其上的高成本的管理制度在農村中如何體現?市場的話語在農民和農村經濟的語境中變得很尷尬。而我們現在強調的這些政策,請問有多少在這樣的三農問題上是不尷尬的?人們應該知道,在過去的計劃體制中,農業其實從來就不是一種符合計劃經濟特征的生產,因此才有所謂“改造農民”的問題。由于人們對農村改革的認識過于意識形態化,以為農村改革就等于市場經濟。其實,無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無法根本解決與分散小農的交易問題。但當人們把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具有政治正確性的話語放在這里的時候,似乎對現實問題就失去了解釋力。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前人們提出的失去解釋力的那些認識誤區。

當前第一個重要的認識誤區是私有化。切不要以為,只要土地私有化就能解決農民問題,就能成規模地集中土地,而只要規模經營能夠參與國際競爭。這個道理看上去邏輯完整,實際上似是而非?,F在中國人均土地就是這么少,在南方有600多個縣,人均耕地面積都低于0.8畝,有三分之一的省人均耕地少于一畝。土地已經基本上轉化為農民的社會保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把社會保障私有化?而那些人均耕地面積多于一畝的地方多在北方,然而北方缺水嚴重,旱魔肆虐,經常是數以千萬畝的土地遭受干旱,中國水土資源都嚴重缺乏,總體上水太少。盡管有些地方土地資源相對寬松,但水資源缺乏,仍然不能以所謂的耕地私有化來形成規模經濟,來提高生產能力,不可能依靠提高規模效益來參與國際競爭。這些所謂用西方現代經濟學理論來考量農業問題的思路,在目前我們這樣的資源環境中都要碰壁。

有人問,為什么不革新農業技術?靠技術創新提高農業效益。需知,任何一項技術都需要前期成本,這些前期成本誰來付?現在講知識產權保護,因為前期成本高才要知識產權,技術是要拿來賣的。更何況,分散的小農經濟條件下,哪個單家農戶能夠成為這種技術和投入的載體?

又有人說,為什么不提高產業層次?只有搞產業化才能解決農業的出路問題。不錯,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在我們這里,農業主要投入品中,資金、化肥、農藥、種子等,以及產出品的加工、購銷領域基本上被壟斷了,產業層次如何提高?進一步看,能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與負效益的農業結合起來嗎?當大部分涉農經濟領域幾乎都是被政府下伸的部門和政府控制的國有部門壟斷、并且憑借加強壟斷獲取利潤的時候,農業能產生利潤嗎?再說,搞產業化經營是要成本的,假如在不產生利潤的農業領域從事生產經營,組織成本從何而來?

所以,以前約定俗成的看法,在今天復雜的三農問題面前都要重新思考。在最近一次座談會上,我提出,要“慎言三農”。為什么要慎言呢?因為學術界已經多年不了解基層情況,不做調查研究,往往習慣于在兩個極端上跳舞,往往缺乏對國情問題的常識,因此會犯一些幼稚的錯誤。

我說慎言三農,并非要占有話語權。雖然首先應該感謝大家關注三農,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我哪怕再謙虛謹慎,有時候也會不耐煩十幾年來總被人家“耳提面命”;不愿意聽“今天的你我還在重復昨天的故事”。因為,人們往往用基于各種理論的約定俗成的概念來套到三農問題的解釋上,這的確有可能幫倒忙。如果沒有大量的實地調查資料的積累和政策經驗的積累,套上去會出現很多問題。其實我們現在遇到的復雜局面,在一定意義上與長期照搬照套的做法有關。所以我大膽向學術界呼吁慎言三農。

很多國內外的學者熱心關注我們的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反復告誡我們要搞市場化、私有化。我們試了,一試就是十幾年,試的結果是,按照理論上那種純粹的市場化和私有化概念來形成我們的農村經濟制度確實有問題,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制度。因此我希望人們思考,我們農村形成現在的這種基本制度本身是否符合中國國情?如果符合,就得繼續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改變。

從國際經濟比較研究看,因為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沒有像西方那樣大規模對外殖民,我們人口一直在增長,人均占有土地就必然下降,不可能象過去的歐洲國家那樣,一旦人口膨脹了,在美洲澳洲有大片的殖民地可以移民拓殖?,F在美國農業勞動人口人均土地占有面積是我國的800多倍,學者們一講就是美國的農業效益有多高,那是當然了。但中國農業和美國根本就沒法比。我們知道農業的收益主要來自于地租,美國農場土地面積廣大,地租絕對量大。而我們的土地連地租都產生不了,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產出比因此就是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