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14 05:43:00

導語:農村稅費改革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稅費改革探究論文

一、農村稅費改革的必然性及進程

2000年,農村稅費改革選取安徽省作為試點正式開始,自此拉開農村稅費改革的序幕。農村稅費改革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重大變革,以下我們結合實際分析其必要性。第一,農村稅費制度不合理。其一是農民負擔過重,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現象很嚴重。而且由于我國正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化,農業剩余被提取為工業積累資本,過渡汲取的狀況出現,農民負擔加重。其二是農民增收緩慢?,F行財政體制使農民負擔過重,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民收入的流失;農產品結構性問題,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銷路和發展;農民思想觀念的保守制約了農民收入的進一步增長。其三是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城鄉差距大。第二,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農業在一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而我國工業化的發展,為工業反哺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時機;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給中國農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也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精耕細作的農業如何與國外農業相抗衡。

二、農村稅費改革的進程

由于以上背景農村稅費改革呼之欲出,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局部試點研究后,于2000年正式開始,首先選取安徽省作為試點省封閉進行,取得經驗后推廣。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點:“三取消”,一是取消鄉統籌、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方面想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基金、集資,二是取消屠宰稅,三是取消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兩調整”,一是調整農業稅,二是調整農業特產稅;“一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辦法。

2002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省份擴大到20個;2003年,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鋪開,2000年至2003年期間,取消了鄉統籌費、屠宰稅以及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和涉及農民的集資項目;2004年,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取消,農業稅稅率逐步降低,并且在黑龍江及吉林兩省率先開展免征農業稅試點工作;2005年,取消牧業稅,擴大減免農業稅范圍至28個省;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2006年后,農村稅費改革進入綜合性制度創新階段。

三、農村稅費改革的績效評價

農村稅費改革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首先,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的各項收費,清理整頓了各種達標升級活動,有效遏制了“三亂”現象。全面取消農業稅后,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國農民每年減輕稅費負擔約1250億元,人均減負140元左右。

其次,增加了農民收入。由于各項稅收的減免,極大的促進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豐產豐收,農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逐年加快。據統計,全國平均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年越過3000元(3255元),2007年越過了4000元(4140元)。

同時,由于農民負擔的減輕,國家向農村的各項投入相應增加。中央財政陸續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等惠農補貼政策,同時預算安排各種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的轉移支付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取消農(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及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農民生活生產的改善。如下表所示,中央財政的三農支出逐年提高:

2003—2007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情況

最后,促進了農村綜合改革的進行。農村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在農村稅費改革的影響下正在展開。

隨著減免農業稅改革的深入,進行了撤鄉并鎮的改革,鄉鎮區劃得以合理調整,同時確定新的編制改革,精簡內設機構和人員,并且積極推動鄉鎮職能更多的向服務于農村、農民轉變,提高其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同時傳統的以向農民籌資和“農民教育農民辦”為發展模式的農村義務教育得以改變。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為“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2007年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9%,其中西部地區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農村義務教育在軟件、硬件方面都有了大的提升。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稅費改革也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首先,與農村稅費改革相關的配套改革,即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相對比較滯后,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有的還在試點探索階段。

其次,農村稅費改革并未完全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一些障礙,城鄉差距在農村稅費改革的情況下還在拉大,農村發展滯后這一狀況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

【摘要】本文從背景、進程以及績效等方面介紹了農村稅費改革的一些基本情況,并且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村稅費改革進程績效評價

200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大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宣布全國全面徹底取消農業稅。這標志著在中國實行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全面取消農業稅,作為農村稅費改革的一個側影,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農村的稅費制度,了解農村稅費改革。

一、農村稅費改革的必然性及進程

2000年,農村稅費改革選取安徽省作為試點正式開始,自此拉開農村稅費改革的序幕。農村稅費改革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重大變革,以下我們結合實際分析其必要性。第一,農村稅費制度不合理。其一是農民負擔過重,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現象很嚴重。而且由于我國正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化,農業剩余被提取為工業積累資本,過渡汲取的狀況出現,農民負擔加重。其二是農民增收緩慢?,F行財政體制使農民負擔過重,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民收入的流失;農產品結構性問題,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銷路和發展;農民思想觀念的保守制約了農民收入的進一步增長。其三是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城鄉差距大。第二,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農業在一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而我國工業化的發展,為工業反哺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時機;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給中國農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也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精耕細作的農業如何與國外農業相抗衡。

二、農村稅費改革的進程

由于以上背景農村稅費改革呼之欲出,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局部試點研究后,于2000年正式開始,首先選取安徽省作為試點省封閉進行,取得經驗后推廣。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點:“三取消”,一是取消鄉統籌、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方面想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基金、集資,二是取消屠宰稅,三是取消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兩調整”,一是調整農業稅,二是調整農業特產稅;“一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辦法。

2002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省份擴大到20個;2003年,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鋪開,2000年至2003年期間,取消了鄉統籌費、屠宰稅以及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和涉及農民的集資項目;2004年,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取消,農業稅稅率逐步降低,并且在黑龍江及吉林兩省率先開展免征農業稅試點工作;2005年,取消牧業稅,擴大減免農業稅范圍至28個省;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2006年后,農村稅費改革進入綜合性制度創新階段。

三、農村稅費改革的績效評價

農村稅費改革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首先,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的各項收費,清理整頓了各種達標升級活動,有效遏制了“三亂”現象。全面取消農業稅后,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國農民每年減輕稅費負擔約1250億元,人均減負140元左右。

其次,增加了農民收入。由于各項稅收的減免,極大的促進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豐產豐收,農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逐年加快。據統計,全國平均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年越過3000元(3255元),2007年越過了4000元(4140元)。

同時,由于農民負擔的減輕,國家向農村的各項投入相應增加。中央財政陸續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等惠農補貼政策,同時預算安排各種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的轉移支付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取消農(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及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農民生活生產的改善。如下表所示,中央財政的三農支出逐年提高:

2003—2007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情況

最后,促進了農村綜合改革的進行。農村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在農村稅費改革的影響下正在展開。

隨著減免農業稅改革的深入,進行了撤鄉并鎮的改革,鄉鎮區劃得以合理調整,同時確定新的編制改革,精簡內設機構和人員,并且積極推動鄉鎮職能更多的向服務于農村、農民轉變,提高其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同時傳統的以向農民籌資和“農民教育農民辦”為發展模式的農村義務教育得以改變。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為“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2007年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9%,其中西部地區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農村義務教育在軟件、硬件方面都有了大的提升。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稅費改革也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首先,與農村稅費改革相關的配套改革,即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相對比較滯后,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有的還在試點探索階段。

其次,農村稅費改革并未完全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一些障礙,城鄉差距在農村稅費改革的情況下還在拉大,農村發展滯后這一狀況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

【摘要】本文從背景、進程以及績效等方面介紹了農村稅費改革的一些基本情況,并且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村稅費改革進程績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