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探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10:20:00
導語:新農村建設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根據十六屆五中全會的這一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05年底又專門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命題是深藏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的。
第一,工業經濟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工業自身發展能力的增強要求我們突破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式。建國以后,由于中國所面臨的重大歷史任務及中國的具體國情迫使中國不得不采取不利于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式,這種模式對于完成我國的工業資本的積累,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起了重大的作用,但這種經濟結構模式也導致了我國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城鄉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現象。隨著中國已經能夠國際貿易來積累資本,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二元經濟結構模式已經不適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以農養工的發展模式已經制約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中國應該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從以農養工轉變為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發展模式。
第二,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直接動力。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農村經濟呈現出蓬勃生機。同時,農村經濟建設中面臨著許多問題:資源消耗過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技術含量低,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等。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已經制約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轉換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變農村經濟發展戰略。調整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提高農村產業技術含量,通過實施環境保護戰略,走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三,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農業生產與世界接軌的要求,要求我們必須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推動農業產業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以后,中國農業必將直面世界農業市場的沖擊。如何應對這種沖擊,如何在世界農業市場的沖擊下發展農業,發展農村經濟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任務。由于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業科技水平較低,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的科技附加值較低,國際競爭能力較弱。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轉變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走農業綜合發展的道路,提升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如果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建設進程的話,那么這一命題的提出是深深植根于經濟發展本身的,正是因為中國經濟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命題的提出便成了一個時代的必然。
二、全方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就如何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基礎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將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基礎夯實的關鍵放在農民增收的f司題上。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我們應該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
第一,要調整好農村產業結構。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已經從單一的農業種植向多種經營的方向發展,基本形成了農業、鄉鎮企業和服務業為一體的農村產業結構模式。但我們必須注意到,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是自發形成的,地方政府進行產業結構布局決策時,往往從短期的經濟效益出發,講求經濟發展的短平快。導致農村產業結構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基礎,就必須加大對已經形成的不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使農村產業向科學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參照2005年11月9日國務院第11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中的相關政策,在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基礎上,堅持產業的協調發展。通過培育農業的龍頭產業來帶動整個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并在調整中通過加強發展鄉鎮企業和城鎮,緩解農村地區的就業壓力,推動農村地區的城鎮化進程。
第二,要注重農村地區產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還相當落后,現代化程度相當低,農業生產還沒有形成規模經營,不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競爭能力;農村非農產業的科技水平低下,大部分鄉鎮企業的科技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下,市場競爭能力弱。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是要加大技術設備更新的力度,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不僅僅是資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技術的支持。中央要通過加大農業的投入,加大農村地區鄉鎮企業科技改造資金的投入,為鄉鎮企業科技水平的提升創造條件。二是要加大科技扶貧的力度,通過實現科技下鄉,提升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特別是技能水平。各級政府要在總結以往農村科技扶貧經驗的基礎上,針對農村地區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的組織科技下鄉。通過加大對農村地區科技人員的培訓,為農村地區的科技發展作好人力資源的準備。
第三,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經濟發展的關鍵是人,培養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沒有農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會缺乏根本的支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抓緊培養新型農民,一是要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通過對農民的培訓,幫助農民掌握農業新科技,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通過加大對農業的非農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實現非農領域的就業,即就地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或者是進城務工。二是要培養農民樹立起現代市場觀念。培育新型農民,幫助他們樹立起牢固的市場理念,使農民牢固樹立起市場意識,成本意識,競爭意識,以參與市場競爭為目標來開展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三是提高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長遠決策意識和整體決策水平。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追求結合起來,既要兼顧到眼前利益,更要注意長遠利益。通過幫助農民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使農村經濟發展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三、提升政府的執政能力。增強地方政府在發展農村經濟中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地方政府執政能力水平的提高聯系起來,不斷提升地方政府在引領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能力。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中央提出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地方政府應該不斷提高以下的執政能力水平。
第一,轉變職能,提高服務和引導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應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由領導型向引導型轉變。“兩免一補”使得鄉鎮政府從大量的具體性的事務工作中解脫出來,也使鄉鎮政府的工作重點發生了轉移。實現這種轉移,就需要鄉鎮政府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制定地方經濟發展規劃,以宏觀調控手段來引導和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要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指導,通過組織農民外出參觀學習,促成農民觀念的轉變。二是由命令型向示范型轉變。中央農村政策及相關政策的調整,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使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更大,農民自主發展經濟的空間更廣闊。地方政府對農村經濟不應該再實行命令型的規范,而應進行示范型的引導。通過搞好示范,培養農業發展農業生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三是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鄉鎮政府工作職能轉變以后。應該注重為農民提供生產資金、技術、信息等服務,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建立技術、信息平臺,定期種植技術、農產品購銷、外出務工等信息。
第二,地方政府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由于我國具體國情的影響,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的經濟發展必須學會借腦,借助于外部的智慧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一任務應該責無旁貸的落在地方政府的肩上。地方政府應該通過和科研院所及高??蒲胁块T的合作,借助于這些單位、部門的智慧,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智力的支持,提供技術的支撐。地方政府的借腦,一是要借助于國內外其他地方的經濟發展經驗來引導本地的經濟發展;二是要有組織的請進專家學者為本地的經濟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使地方經濟在外地智力的支持下,走上持續發展的健康道路。
第三,地方政府要有組織的提高農民的素質。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對農村經濟發展起關鍵性的制約作用的,最終還是農民的素質問題,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將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作為自己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地方政府應該有組織的為外出務工的農村青年提供技術培訓,提升農民工進城以后的就業競爭能力;應該為留在農村發展的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通過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促成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摘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命題深藏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從根本上來說它是一個經濟命題,只有從經濟角度來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通過強化政府的經濟職能,為農村經濟發展尋找合適的道路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當前農村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經濟;經濟本義
- 上一篇:貧困地區農村社會救助分析論文
- 下一篇: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