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發展拉動農村經濟增長論文

時間:2022-06-10 10:24:00

導語:金融發展拉動農村經濟增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發展拉動農村經濟增長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樣本的確定、數據選取與實證方法;模型設定;實證結果與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驗證和衡量金融對我區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支持作用、國內關于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分析,大多從宏觀層面出發、新疆自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實證模型的建立、經濟增長的原因、內在機制及其實現途徑歷來是經濟理論研究中的核心問題、金融發展對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實證研究證實了上述觀點、儲蓄率和資本一產出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儲蓄向投資的有效轉化代表了金融發展的水平及金融部門的效率、推進新疆農村金融發展,加大農業和農村的信貸投入力度對新疆農村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文章在對帕加諾模型推導的基礎上,結合新疆農村經濟運行的特點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設定,建立經濟增長模型對新疆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支持作回歸分析。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新疆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關鍵詞】新疆農村金融農村經濟發展

1樣本的確定、數據選取與實證方法

由于數據獲取原因,本章將在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新疆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實證分析,驗證和衡量金融對我區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支持作用,進而通過新疆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實際農貸投入中所占比重來證明其對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

至今為止,國內關于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分析,大多從宏觀層面出發,討論金融結構,金融發展與金融深化程度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通常認為,金融市場化程度,多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經濟增長和發展。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金融市場單一,信貸資金依然是經濟實體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信貸支持上。因此,農村金融機構信用發行量的多少將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增長。

為了分析目前新疆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及影響,作者擬建立經濟增長模型對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的支持作回歸分析。

新疆自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農村經濟發展迅速,1980-2005年,農業生產總值由22.01億元增至831.06億元,增長了36.8倍,年均增長7.96%,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200.77元提升到2482.15元,增長了11.4倍,年均增長10.6%。在新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業發揮著重要的資金支持和產業導向功能。2005年末,全疆全年各項農業類貸款642.52億元,比上年增長32.3億元,占金融機構全部貸款的28.3%,農業貸款余額達169.78億元,比上年增長13.8%,高出各項貸款增幅7.8個百分點,是1980年的75倍,年均增長16.2%。新疆農村金融機構靈活運用信貸杠桿,加大優勢農業信貸投入,支持開發式扶貧,新增貸款從支持傳統農業到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從單純支持農業生產轉變為全面支持農村經濟,并捐助大量資金支持農牧區建設發展。信貸結構的調整優化實現了農業戰略性轉變,促進了新疆農村經濟增長。下面通過模型驗證新疆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支持。

2模型設定

2.1實證模型的建立

(1)理論依據:經濟增長的原因、內在機制及其實現途徑歷來是經濟理論研究中的核心問題。從20世紀30年代,Harord一Dmoar首先建立起研究經濟增長的數學模型開始,經濟增長理論經歷了數次變革。80年代中期以來,以Romer,Lucas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致力于技術進步的內生化研究,探討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從而實現了經濟增長理論與研究方法從外生均衡分析到內生機制分析的飛躍。一個國家在經歷了主要依靠有形要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結構的優化配置以及制度上的創新所實現的經濟增長之后,都面臨著如何能夠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問題。要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則需要實現從主要依靠要素數量擴充的外延式增長方式,向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內涵式增長方式的轉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促使了內生增長理論的出現。

金融發展對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發育良好的金融市場有利于儲蓄的增加以及儲蓄向投資的有效轉化,這己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自從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和他的同事肖幾乎同時提出針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深化理論以來,金融市場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已成為發展經濟學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墨西哥停止償付外債而引發國際債務危機后,更加突出了動員國內金融資源的重要性,而不是大量依靠外部資金流入來為本國經濟增長籌集資金。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將金融部門的作用也納入了傳統的以研究實物部門為主的內生增長模型,致力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分析。國外學者對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普遍看法是金融中介在調動儲蓄、評估項目、管理風險以及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都有助于經濟增長,即金融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金融隨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大量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實證研究證實了上述觀點。國內學者于90年代初興起了關于金融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談儒勇(1999)、韓廷春(2001,2002)等學者的研究證明,我國金融中介和經濟增長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金融深化理論政策必須與經濟發展過程相適應,現階段不能單純地追求金融機構與資本市場的數量擴張,而應該重視金融體系的效率與質量問題。國外學者在金融中介和經濟增長關系上的普遍看法即金融中介和經濟增長相互促進可能同樣也適用于中國。而我們的問題是,國內外學者的上述看法是否也適用于新疆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由于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增長相互促進必然意味著在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強的正相關關系。所以,我們要對我區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

(2)模型推導:我們看到無論是在哈羅德-多馬的經濟增長模型還是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中,均強調了儲蓄率和資本一產出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帕加諾模型(Pagano,1993)是現代金融理論中說明金融中介促進經濟增長機制的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模型。該模型是以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理論為基礎,假設生產率是總資本存量的增函數,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能夠以相同的技術被再生產出來,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擴大資本存量,就一定能實現經濟的增長。

假定農村經濟是一個封閉的經濟系統,根據該模型,可以假定農村經濟總產出是總資本存量的線性函數,農村人口規模不變,農村經濟中只生產一種產品,既可以用于農村投資,也可以用于農村消費,則有農村生產函數:

Y=AK(1)

方程(1)中,Y為農村總產出,A為農村資本資源的邊際生產率(投資效率),k為總資本。根據Kt+1-Kt=It代入式(1),整理得:

ΔYt+1/Yt+1=(AIt/Yt)-δ(2)

方程(2)中,I代表農村投資,δ代表折舊率。在t+1期的農村經濟增長率ΔYt+1/Yt+1等于第t期的農村資本資源生產率A與農村資本—產出率的乘積減去折舊率。

在一個沒有政府的兩部門封閉經濟系統中,均衡條件下,總投資等于總儲儲:It=St。假定農村儲蓄在向農村投資轉化的過程中,一定比例的總儲蓄作為成本被消耗掉了,設這一比例為(1-θ),則有:

θSt=It(3)

將(3)代入(2)得AK模型為:

g=ΔYt+1/Yt+1=A(θSt/Yt)-δ=Asθ-δ(4)

方程(4)為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中AK模型的表達式,它反映了均衡的農村經濟增長率g取決于農村資本的邊際生產力A、農村儲蓄率s、農村總儲蓄向農村投資的轉化比例θ以及折舊率δ??疾燹r村金融資源影響農村經濟增長率的機制,就是考察農村金融是如何影響A、s和θ的。首先,儲蓄—資轉化率θ反映的就是金融市場改進資源分配的效率,金融中介為投資動員足夠的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而θ值越高說明金融市場的效率越高。第二,儲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中介聚集金融資源的能力。金融市場和信用中介的存在降低了信息與交易費用,其對投資時機更良好的把握可以給儲蓄者提供一個相對更高的收益,所以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通過更好地動員居民儲蓄來聚集現有的金融資源,使投資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進行,能使資本生產率得到提高,相應的加速經濟的增長。最后,金融中介通過發揮信息的作用,使投資組合多樣化進而分散消費者流動性風險,這種生產者的專業化能夠提高社會邊際資本生產率,從而推動經濟增長。而在A、s和θ三者中,尤其s和θ發揮的作用更主要。

(3)變量的選取: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我區農村經濟運行的特點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如下

1)儲蓄—投資轉化率(θ)

儲蓄向投資的有效轉化代表了金融發展的水平及金融部門的效率。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部門效率高可以促使儲蓄更多更快的轉化為投資。而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收益變化也會影響金融部門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我們知道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效率一般可以用一國全部資產價值與其GNP或GDP之比加以衡量,也可以用貨幣化比重(M2/GDP)來表示。因此,首先,我們選取我區農村金融資產總量與農業總產值之比來衡量我區整體上的金融發展水平。其次,我們選取農業貸款余額與農業總產值之比來衡量我區整體上的金融發展水平。原因是目前我區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信貸資金的供給上。從理論上分析,農村貸款作為一種貨幣資金,對農村的產出應當具有促進作用。即農村貸款投入的規模越大,農村社會產出的規模也應該越大,兩者之間應呈正相關關系(周小斌,李秉龍,2003)。從我區1981一2005年農村貸款與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數據來看,兩者呈同步增長(見圖1)。在這期間,我區農村金融資產總量對農業總產值和農村貸款對農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分別為1.21和4.96,即農村金融資產總量、農業貸款每增長l元,農業總產值(當年價)將增長1.24元和4.96元。我們認為用以上兩個指標來衡量我區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即每單位產出有多少金融資產支撐,每單位產出有多少貸款投放,這兩項項指標可以反映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指標越大說明單位產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金融機構將儲蓄轉化為投資,支持農村經濟建設的效率越高。所以,農村金融市場中儲蓄投資轉化率的影響因素可以表示為:

RGDP=c+aRFA(1)

RGDP=c+bAL(2)

其中,RGDP為農村金融資產總量,RFA為農村金融資產總量,AL為農業貸款余額,c常數項,a為農村金融資產總量對農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b為農業貸款余額對農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

2)儲蓄率(s)

根據有關分析,影響儲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實際利率水平、預期不確定性、經濟貨幣化程度、資本市場發育程度、社會貧富差距等(韓廷春,2003)??紤]新疆農村的實際情況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選取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1981一2005年期間,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村貸款之間也兩者呈同步增長態勢(見圖1)。在這期間,新疆農村金融資產總量、農村貸款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彈性系數分別為3.41和13.36,即農村金融資產總量、農業貸款每增長l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增長3.41元和13.36元。這兩項指標越大說明農民人均純收入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農民將收入轉化為儲蓄比例越高,支持農村經濟建設的效率越高。所以農村金融市場中儲蓄率的影響因素可以表示為:

FI=c+dRFA(3)

FI=c+eAL(4)

其中,FI為農民人均純收入,RFA為農村金融資產總量,AL為農業貸款余額,c常數項,d為農村金融資產總量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彈性系數,e為農業貸款余額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彈性系數。

2.2驗證過程

根據以上(1)-(2)個方程以及1980~2005年的新疆農村金融資產總量(RFA)、農業貸款余額(AL)、農業總產值(RGDP)、農民人均純收入(FI)的數據,判斷新疆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數量關系。利用Eviews3.1經濟計量軟件,經比較得到模型為:

RGDP=111.35+1.21×RFA(1)

s.e(26.296)(0.107)

t(4.234)(11.238)

R2=0.876,ADRR2=0.868;F=126.28

RGDP=54.43+4.96×AL(2)

s.e(18.666)(0.304)

t(2.916)(16.349)

R2=0.920,ADRR2=0.917;F=267.276

FI=510.9+3.41×RFA(3)

s.e(59.862)(0.244)

t(8.535)(13.961)

R2=0.915,ADRR2=0.911;F=194.92

FI=411+13.36×AL(4)

s.e(52.084)(0.758)

t(7.891)(17.63)

R2=0.945,ADRR2=0.942;F=310.82

3實證結果與分析

模型(1)-(4)在0.05的顯著水平下均通過t檢驗與F檢驗,相關系數R2也在0.9上下,說明新疆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相關性。農村金融資產與農業貸款每增加1元將分別拉動農業生產總值增長1.21和4.96元,分別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3.41和13.36元。因此,推進新疆農村金融發展,加大農業和農村的信貸投入力度對新疆農村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事實上,新疆政府一直堅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2008年,自治區政府把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自治區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與春耕備耕、災后生產恢復工作緊密結合,引導人民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包括兵團農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涉農金融機構不斷加大支農力度,全區農業貸款表現出強勁的增長走勢。到2008年4月末,全區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余額286.3億元,同比增長21%,增幅較上年同期提高13.3個百分點,達到近三年來最高水平;其中新增農業貸款99.4億元,占全區各項貸款新增額的88.1%;全區累計發放農業貸款154.4億元,同比多投放31.2億元。

參考文獻

[1]紀森,李宏瑾:《我國農村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南方金融,2007.

[2]張玉紅:《農村信用合作社內控建設:以稽核為視角》[J],河北金融,2008.

[3]朱斌:《從緊貨幣政策下農村信用合作社如何實施區域彈性調控》[J],西南金融,2008.

[4]《新疆推廣多熟制專題:自治區金融工作辦公室—順應農村工作變化提高金融支農水平》,新疆金融網,2008.

[5]戴禮榮:《“金融下鄉”:構建國家與農民間的信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8.